
理论探讨
调整产品结构是集体企业发展之路
邢逸初 刘 刚
党的十三届五中会提出,用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治理整顿实际上是一次经济调整,而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是在治理整顿中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认识调整产品结构的迫切性
调整产品结构,抓紧产品更新,是集体工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调整产品结构的迫切性。
首先,调整产品结构是克服市场销售疲软,走出困境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治理整顿已取得初步成效,整个经济情况正向良性循环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产品积压,企业生产下降等困难。对市场销售疲软,我们应认真做出具体分析。目前的市场销售疲软,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并不是真的生产过剩,而是供不应求。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不是短期间所能改变的。我们所面临的市场情况是,市场销售疲软和市场供应短缺并存。一部分产品过于陈旧,不适合当前消费者的需要,造成产品滞销积压,一部分是消费者急需的,但又供不应求.在市场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只要狠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就能克服市场销售疲软的困难,打出一条出路。
其次,调整产品结构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变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消费品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是“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用的要高档,住的求宽敞’。而集体企业产品结构却存在着“三多三少’,即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知名度低的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这种产品结构,不适应群众消费结构的变化,缺乏竞争能力。特别是当前集体工业企业面临严重挑战,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避免被竞争的巨浪吞没,集体工业企业必须抓紧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适应群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提高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再次,调整产品结构是跻身国际市场,振兴集体工业经济的需要。当前在治理整顿中出现了市场销售疲软,给集体工业企业带来严重困难。在这种形势下,集体工业企业的出路,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推动集体工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集体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竞争能力弱,创汇率低,主要由于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出口商品中,小商品多,骨干大宗产品少,大路货多,高档产品少,初级品多,精制品少,这种出口产品结构,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必须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在多品种,多款式、多功能、高档次、装潢美上下功大,使产品具有吸引力,以赢得国外消费者。这样,才能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提高经济效益,推动集体工业经济发展。
目前出现的市场销售疲软,产品积压的现象,既增加了集体工业企业的压力,也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机会。长期宋,我国形成的“卖方市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什么产品都卖得出,企业缺乏产品更新换代的压力和动力,这是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现在市场销售疲软,长线产品完全暴躇出来。长线产品滞销,使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被淘汰和破产的威胁,这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是一个促进。集体工业企业一定抓住这个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加紧调整产品结构,克服市场疲软的困难,走出困境,使集体工业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二,调整产品结构的指导思想
为了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化,调整产品结构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市场是企业的试金石,生产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都要通过市场来楦验。因此,必须敬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产品结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决策要果断,组织实施要迅速。一是以市场需求趋势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市场是动态的,对产品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应尽可能追逐市场潮流,不断掌握需求动向,推出最新、最优的产品,以新取胜。二是以消费结构为导向,生产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市场对产品需求有高,中,低档之分,产品设计和生产应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在调整产品结构中,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条件,生产那种消费层次的产品,有目标地打入市场,以取得最好的经营效果。三是以啤际市场汽导向,开发和发展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具有选择性强、产销多变的特点,要按照国外需求牡晶标准组织出口产品的生产,以占领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只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才能保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二)按照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确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必须以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为指导,发挥产业政策对产品结构的调控作用。根据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在调整产品结构中,要着重发展市场适销人民生活必需用品,支农产品、回笼货币多的耐用消费品,发展名牌优质产品,以及用料少、耗能少、效益好的短线产品,发展国际市场需要,出口潜力大,创汇高的产朴。同时,限制耗料和耗能高、污染严重、市场不适销对路的产昂,限制市场需求趋势减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的产品,淘汰己被新产品代替即老产品。只有以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为依据,才能确定产品结:陶调整的正确方向,保证调整产品结构顺利进行。
(三)贯彻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这次调整产品结构工作,是在冶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形势下进行的,不可能靠大量投资,铺新摊子,而要在挖掘伞业内部潜力,搞好现有资产存量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因此,在调整产品结构中,要贯彻执行有保有压、有上有下,优胜劣汰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让有早的资金,物资和能源,用于消耗少,经济效益高,市场紧缺的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距,保证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
(四)调整产品结构要常抓不懈。调整产品结构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整,保持产品结构不断合理化。一定要克服那种认为一次调整“定终身”的思想。事实上,合理的产品结构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的结构就会变为不合理,需要再次进行调整。因此,集体工业企业把调整产品结构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三、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措施
(一)实行倾斜政策,保护产品结构的调整。要按照产品结沟调整的要求,集中力量保重点,扶优限劣,该上的扶上去,该下的压下来,以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是在计划原材料分配上,要改变过去“搞普惠制’的状况,实行择优扶持的倾斜办法。凡是计划分配的主要原材料,要切出一块,支持重点、短线产品生产,优先供应。 二是在能源调度上,实行扶持重点的办法,保证重点产品和企业的供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益。三是在资金使用上,把有限资金集中用于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增加有效供给。四是技术力量上,引导科研人员向优势企业流动,向拳头产品和骨干项目上倾斜,促进产品开发。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开发新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改造,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集体工业企业比较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短缺。为了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需要采取——些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1)集体企业可按销售收入1%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专款专用,用于产品开发。(2)银行对重点产品和企业要给予支持,优先安排信贷资金。(3)对开发的新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减免税款用于技术开发。(4)发动职工集资入股,筹集资金。同时对企业向社会集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有关部门要给予优先权。(5)联社从所拥有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和科研项目, 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
(三)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产品更新的过程,既是科学进步的过程,又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物质体现。要依靠科学进步,加速新产品开发。但长期来,集体工业企业由于税负过重,积累能力小,缺乏自我改造能力,致使一大批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据1984年普查,上海市集体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二轻系统,拥有各种设备13.4万台(套),其中属于50年代以前技术水平的占62%,60年代的占28%,70年代以及以后的仅占10%。集体工业技术设备这种落后状况,已经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匝量稍竞争能力。因此,加速集体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推进技术进步,就成为调整产品结构的关键。(1)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传统产品升级换代。要坚持科技同调整产品结构相结合,借助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行产品更新。一方面,坚持老产品渗透新技术,不断改进传统产品,使它们增加使用功能,改进款式,美化外观,赢得消费者,巩固原来的销售阵地。另一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推出最新产品,开拓新市场。(2)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企业开发和发展能力。在引进技术装备时,要选择适合集体工业企业情况、效果显著的装备,防止片面追求高技术的倾向。要把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新装备。(3)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集体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向更高层次发展.(4)发动职工群众进行技术革新,依靠职工群众的智慧,推动企业技术进步。(5)适当提设备的折旧率,增强集体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旧设备的能力。
(四)开发人才是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因素。但是,目前集体企业不论技术人才,还是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已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严重阻碍。因此,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就成为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因素。首先,要采取适当优惠措施,把引进外部人才,使外部各种有用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次,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要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他们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大显身手。再次,有计划地挑选一批生产骨干参加高等院校进行有系统的专业学习,培养急需人才。另外,对全厂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