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企业经营管理论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
发行时间:1998-12-20
网站编辑:冯甲虎
来源:研究所

企业经营管理论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

宝钢工业公司    冯甲虎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依赖于市场生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和尖锐,竞

争也愈加激烈。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十分剧烈的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自身的

设备、人才和技术条件外,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存亡。搞好企业管理,是企业

占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是构成企业新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结合实际,联系当前

企业管理情况,对抓好企业管理作些粗浅的探索。

    一、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它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

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社会职

能,包括了预测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教育鼓励,挖潜创新等多种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管理是不是生产力,现在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企业管理是生产关系或者是

上层建筑领域的;另一种认为企业管理在现代生产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不属于科学技

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际上企业管理就是生产力,因为从生产力的三个物质要素构成

来看,它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现代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的渗透在这三

个要素之中,对三者起到了极大的倍数效应。而企业管理是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

学,同样包含在第一生产力的范畴之内,只不过起的作用不同罢了。小平同志在谈到科学

和教育这两个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指出:If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并说:“生产管理

是科学”,“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都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另外,生产力的形成,只有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在生产过程中有机的

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实际的生产活动,如果将三者相互隔离开,使其独立的存在,就不能形

成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管理就是通过使生产力的三个物质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其内在

能量才能形成生产力。列宁在谈到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之后,曾明确指出:“要有成效

的进行管理,除了善于说服,还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这就深刻的说明管理是何

等之重要。

    邓小平同志在论证这个问题时讲的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说:“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

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验、先进的定额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所以,管理是

一门科学,它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调节、平衡、配置、科学的组织,求得最高生产率和经

济效益。从理论上讲,搞好企业管理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

求,不论中外各国的企业,凡是管理好的,企业管理对生产力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反,凡是轻视企业管理,生产秩序混乱的,生产力必然是落后的,甚至停步不前。把企业

管理排斥在第一生产力之外的,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恶果,许多企业花大钱引进

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忽视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结果先进的设备技术长期

发挥不了应有效率。由此可以充分证明,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既在理论上有充分的理论

依据,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说明

企业管理是生产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我们必须加以肯定。  \

    二、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管理的发展从初级阶段开始到目前的企业现代化管理阶段,经历了由传统管理、

科学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等几个不同阶段,它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较大阶段。    ·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即“传统管理”理论。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处在由手

工业作坊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时期,尽管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但是,由于很多工人在

一起进行劳动力密集型的大规模生产,劳动的分工协作有了较大的发展。英格兰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对当时的生产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出了由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

三项经济效益,即工作的熟练、时间的节约和新工具的发明,这些通过管理的深入,改善了

劳动组织管理,使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阶段;科学管理。进入十九世纪末期,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的发展,生产

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紧张,而企业的劳动效率则偏低。当时美国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工

程师费雷里克·温·泰罗,开始对工人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时间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总结

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确定工人的工作量,工作

时间和工作方法;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和训练工人;制定标准定额,达到的奖励,达不到的

处罚,促进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团结与分工合作,其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劳动组织管理提

高劳动强度,通过标准操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分级工资制度发挥人在岗位操作

的最大积极性。泰罗的研究和实践,在本世纪初的工厂管理方面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

命,使企业管理从只凭经验(即传统管理)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列宁在评述泰罗制时辩

证地指出;“它一方面是资产阶段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

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

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他主张在社会主义俄国采用泰罗制

中合乎科学进步的方法。

    与泰罗制同时出现在欧洲的另一种管理理论,即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

理论的重点是放在车间或作业区层次的,以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生产管理理论,而以法

国的著名工业实业家亨利·法约尔,德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为

代表的提出了有关组织管理理论,综合起来就是把管理过程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五个不同的要素,对于实现管理职能是不可缺一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使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通过管理得到很好的实施,这五个管理要素适应于各方面的管理,对

整个管理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阶段;人际关系理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泰罗科学管理具有科学性和

残酷性两个方面,后者激起了工人和工会的强烈不满,使泰罗制的推行无法继续进行下

去,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1928年组织人

员进入霍桑工厂,对工人进行谈话调查,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士

气,满足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激励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创造出了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成为资产阶级管理理论的重要组织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管理

理论对人的动机和需要的看法,也为现代化激励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高了人在管

理工作中的地位,强调了管理中实现民主和自由,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

和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飞速发

展,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管理理论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

派。泰罗等人创立的科学理论重点是放在基层车间,班组的管理层次,主要解决提高工效

这样的具体问题,而没有考虑外界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对企业管理的

影响。由于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企业管理者逐步认识到企业的

高层次决策如何,往往决定企业成败兴衰。因此,美国的两位著名教授赫伯特·西蒙和詹

姆士·马奇首创了决策理论。它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

学、组织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程序等科学新成就,对管理决策的行为、过程、信息、方法、

组织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成为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以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有很大影响。在实践中,决策理论作为管理中心,贯穿于管理

的全过程,涉及到组织的各个阶层,成为现代决策实践活动的基本准绳。

    通过对上述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分析证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和革命,不仅促进了资

本主义工业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由于工

业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推广,又为工业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指导

作用,为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奠定丁理论基础,从而使世界工业企业管理互相渗透,互相作

用,推动了世界各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管理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是短暂的,发展

的过程又是反复曲折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认真抓好企业管理,生产力就发

展,经济效益就提高,而轻视管理或者放弃管理,生产力发展就缓慢,或者停止不前和倒

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在实践中具有不可辩驳的事实依

据。

    三、在确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理论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要转变观念

    各级都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观念。只有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

识,才能对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形成共识。为此,在转变观念上要抓好三个层次的转变;

    首先,要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上由过去认为管理是“万金油”,“管理无效益”转

变为管理出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管理是生产力,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它是

经过中外企业百余年发展实践的总结。因此,在思想上要适应这一要求,特别是领导观念

的转变是确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为领导工作的核心是对生产力要素进

行科学的调节、于衡和配置,起综合决策作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层。有种说法:“管理、

管理”,一是要管,二是要理。“管”就是要认真制订各种法规、制度,并认真严肃加以实施,

赏罚严明,以法治企。“理”就是要理清各种环节、关系、矛盾,防止梗塞,以保证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人,财、物作用,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效益。在组织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管理

决策层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十分剧烈的情况下,企业存亡兴衰无不

关系领导的管理和决策.

    其次,管理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要转变观念,这一层次既是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

者,又是具体执行者,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管理中,这个层次将起到中坚作用。管

理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对管理是生产力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会有力的推动这一理论在

实践中运用,更加激发他们的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管理理论发展起到推动作

用,

    再次,群众观念也要转变,这是管理是生产力理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基础。通过不同

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管理是生产力在群众思想上接受了,理论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

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主要因素,群众观念不转变,会影响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只有群众观念转变了,认识明确了,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理论就有了广泛的群众

基础。

    (二)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效益评价

    管理是生产力不仅有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具有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从国有大中型

企业的管理来看.宝钢在企业管理上,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外,其中关键的

一个问题,就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并把这些管理理论与宝钢的实际相结合,总结出

了我国特大型企业现代化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

模式,可以说都堪称世界一流。因而在经济效益上也是十分可观的,从1985年9月15日

一号高炉点火投产,经过十年发展,实现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之目标,十年累计产钢五千

万吨,实现利税243亿元,上交税利146亿元,总资产达到549亿元,在国内1000家效

益最佳企业排行榜上名列榜首,1995年实现年产钢800万吨,人均产钢达600吨,计划到

本世纪末,将形成钢实际生产能力达1200~1300万吨。宝钢的管理经验,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宝钢现代化管理模式堪称

继《鞍钢宪法》和大庆经验之后,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

工业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吸取管理教训角度讲,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据经

济日报载:河北省一家啤酒厂,1982年兴建,拥有一支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生产

线,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啤酒,曾以河北省第一家生产出口美国市场的“长城”牌啤酒而辉

煌一时。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混乱,制度松弛,导致生产无定额,消耗大,成本高,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自1989年以来,连续亏损,共拖欠银行贷款达8000多万元,企业处在资不抵债的困境。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例子证明,管理思想正确,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适应市场发展

需要,管理效益就会大幅度增长,相反,管理思想错误,管理模式、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和

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千真万确的,企业管理是一

门系统科学,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翔实的证明。

    (三)要加大力度,抓好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好坏,直接决定企业效益好坏,因此,抓好企业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

十分重视的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社会主义企业必须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企业

更高的经济效益来,除了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外,对企业起关键性的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工

作,因此必须切实抓好。

    1.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新思路

    小平同志在1984年视察宝钢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在观念上把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始终要有高的目标和远大

理想规划,明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争创一流的企业思想,起点

高,看的远,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成功的、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不断创

新,经常坚持“弃旧图新”的管理思想,寻找更好的、能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的管理经验,永葆企业管理的青春。

    2.要有正确的管理决策

    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的大事,贯穿于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了经营战略方针、产品开发、技术发展、价格、成本、生产方

案、营销、财务等方面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体现在企业管理目标的高低,体现在先

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超前性等诸多方面。

    3.要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企业的管理要靠人,

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制订出高起点、高档次的科学管理办法,才能真正的把企业管理好。

因为管理者的理想、信念、奋斗观,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管理者素质、道德、

知识、经验等,直接作用于企业管理目标决策和职工的向心力,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一个

大型企业内部包括的门类很多,必须要有各类专门人才,思想上过得硬,技术上有专长,

管理上有风格,作风上能吃苦的知识型、智能型的管理人才,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

    4.要有一个好的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从宏观上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五个机制”:企业优胜劣

汰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职工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经营者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

机制以及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加强产品开发,加强技

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这些都将使企业不断提高内在素

质,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企业内部还要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以适应国际国内市

场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管理,要围绕市场开发产品,必须要有一种先进

的运行机制,必须随市场发展而创新,默守成规,先进的管理机制也会落后。

企业经营管理论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
发行时间:1998-12-20
网站编辑:冯甲虎
  
来源:研究所

企业经营管理论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

宝钢工业公司    冯甲虎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依赖于市场生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和尖锐,竞

争也愈加激烈。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十分剧烈的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自身的

设备、人才和技术条件外,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存亡。搞好企业管理,是企业

占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是构成企业新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结合实际,联系当前

企业管理情况,对抓好企业管理作些粗浅的探索。

    一、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它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

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社会职

能,包括了预测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教育鼓励,挖潜创新等多种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管理是不是生产力,现在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企业管理是生产关系或者是

上层建筑领域的;另一种认为企业管理在现代生产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不属于科学技

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际上企业管理就是生产力,因为从生产力的三个物质要素构成

来看,它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现代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的渗透在这三

个要素之中,对三者起到了极大的倍数效应。而企业管理是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

学,同样包含在第一生产力的范畴之内,只不过起的作用不同罢了。小平同志在谈到科学

和教育这两个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指出:If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并说:“生产管理

是科学”,“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都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另外,生产力的形成,只有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在生产过程中有机的

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实际的生产活动,如果将三者相互隔离开,使其独立的存在,就不能形

成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管理就是通过使生产力的三个物质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其内在

能量才能形成生产力。列宁在谈到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之后,曾明确指出:“要有成效

的进行管理,除了善于说服,还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这就深刻的说明管理是何

等之重要。

    邓小平同志在论证这个问题时讲的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说:“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

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验、先进的定额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所以,管理是

一门科学,它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调节、平衡、配置、科学的组织,求得最高生产率和经

济效益。从理论上讲,搞好企业管理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

求,不论中外各国的企业,凡是管理好的,企业管理对生产力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反,凡是轻视企业管理,生产秩序混乱的,生产力必然是落后的,甚至停步不前。把企业

管理排斥在第一生产力之外的,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恶果,许多企业花大钱引进

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忽视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结果先进的设备技术长期

发挥不了应有效率。由此可以充分证明,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既在理论上有充分的理论

依据,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说明

企业管理是生产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我们必须加以肯定。  \

    二、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管理的发展从初级阶段开始到目前的企业现代化管理阶段,经历了由传统管理、

科学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等几个不同阶段,它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较大阶段。    ·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即“传统管理”理论。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处在由手

工业作坊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时期,尽管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但是,由于很多工人在

一起进行劳动力密集型的大规模生产,劳动的分工协作有了较大的发展。英格兰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对当时的生产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出了由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

三项经济效益,即工作的熟练、时间的节约和新工具的发明,这些通过管理的深入,改善了

劳动组织管理,使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阶段;科学管理。进入十九世纪末期,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的发展,生产

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紧张,而企业的劳动效率则偏低。当时美国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工

程师费雷里克·温·泰罗,开始对工人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时间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总结

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确定工人的工作量,工作

时间和工作方法;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和训练工人;制定标准定额,达到的奖励,达不到的

处罚,促进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团结与分工合作,其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劳动组织管理提

高劳动强度,通过标准操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分级工资制度发挥人在岗位操作

的最大积极性。泰罗的研究和实践,在本世纪初的工厂管理方面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

命,使企业管理从只凭经验(即传统管理)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列宁在评述泰罗制时辩

证地指出;“它一方面是资产阶段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

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

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他主张在社会主义俄国采用泰罗制

中合乎科学进步的方法。

    与泰罗制同时出现在欧洲的另一种管理理论,即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

理论的重点是放在车间或作业区层次的,以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生产管理理论,而以法

国的著名工业实业家亨利·法约尔,德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为

代表的提出了有关组织管理理论,综合起来就是把管理过程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五个不同的要素,对于实现管理职能是不可缺一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使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通过管理得到很好的实施,这五个管理要素适应于各方面的管理,对

整个管理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阶段;人际关系理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泰罗科学管理具有科学性和

残酷性两个方面,后者激起了工人和工会的强烈不满,使泰罗制的推行无法继续进行下

去,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1928年组织人

员进入霍桑工厂,对工人进行谈话调查,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士

气,满足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激励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创造出了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成为资产阶级管理理论的重要组织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管理

理论对人的动机和需要的看法,也为现代化激励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高了人在管

理工作中的地位,强调了管理中实现民主和自由,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

和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飞速发

展,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管理理论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

派。泰罗等人创立的科学理论重点是放在基层车间,班组的管理层次,主要解决提高工效

这样的具体问题,而没有考虑外界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对企业管理的

影响。由于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企业管理者逐步认识到企业的

高层次决策如何,往往决定企业成败兴衰。因此,美国的两位著名教授赫伯特·西蒙和詹

姆士·马奇首创了决策理论。它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

学、组织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程序等科学新成就,对管理决策的行为、过程、信息、方法、

组织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成为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以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有很大影响。在实践中,决策理论作为管理中心,贯穿于管理

的全过程,涉及到组织的各个阶层,成为现代决策实践活动的基本准绳。

    通过对上述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分析证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和革命,不仅促进了资

本主义工业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由于工

业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推广,又为工业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指导

作用,为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奠定丁理论基础,从而使世界工业企业管理互相渗透,互相作

用,推动了世界各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管理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是短暂的,发展

的过程又是反复曲折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认真抓好企业管理,生产力就发

展,经济效益就提高,而轻视管理或者放弃管理,生产力发展就缓慢,或者停止不前和倒

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在实践中具有不可辩驳的事实依

据。

    三、在确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理论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要转变观念

    各级都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观念。只有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

识,才能对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形成共识。为此,在转变观念上要抓好三个层次的转变;

    首先,要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上由过去认为管理是“万金油”,“管理无效益”转

变为管理出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管理是生产力,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它是

经过中外企业百余年发展实践的总结。因此,在思想上要适应这一要求,特别是领导观念

的转变是确立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为领导工作的核心是对生产力要素进

行科学的调节、于衡和配置,起综合决策作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层。有种说法:“管理、

管理”,一是要管,二是要理。“管”就是要认真制订各种法规、制度,并认真严肃加以实施,

赏罚严明,以法治企。“理”就是要理清各种环节、关系、矛盾,防止梗塞,以保证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人,财、物作用,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效益。在组织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管理

决策层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十分剧烈的情况下,企业存亡兴衰无不

关系领导的管理和决策.

    其次,管理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要转变观念,这一层次既是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

者,又是具体执行者,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管理中,这个层次将起到中坚作用。管

理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对管理是生产力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会有力的推动这一理论在

实践中运用,更加激发他们的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管理理论发展起到推动作

用,

    再次,群众观念也要转变,这是管理是生产力理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基础。通过不同

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管理是生产力在群众思想上接受了,理论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

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主要因素,群众观念不转变,会影响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只有群众观念转变了,认识明确了,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理论就有了广泛的群众

基础。

    (二)企业管理是生产力的效益评价

    管理是生产力不仅有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具有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从国有大中型

企业的管理来看.宝钢在企业管理上,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外,其中关键的

一个问题,就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并把这些管理理论与宝钢的实际相结合,总结出

了我国特大型企业现代化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

模式,可以说都堪称世界一流。因而在经济效益上也是十分可观的,从1985年9月15日

一号高炉点火投产,经过十年发展,实现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之目标,十年累计产钢五千

万吨,实现利税243亿元,上交税利146亿元,总资产达到549亿元,在国内1000家效

益最佳企业排行榜上名列榜首,1995年实现年产钢800万吨,人均产钢达600吨,计划到

本世纪末,将形成钢实际生产能力达1200~1300万吨。宝钢的管理经验,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宝钢现代化管理模式堪称

继《鞍钢宪法》和大庆经验之后,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

工业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吸取管理教训角度讲,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据经

济日报载:河北省一家啤酒厂,1982年兴建,拥有一支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生产

线,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啤酒,曾以河北省第一家生产出口美国市场的“长城”牌啤酒而辉

煌一时。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混乱,制度松弛,导致生产无定额,消耗大,成本高,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自1989年以来,连续亏损,共拖欠银行贷款达8000多万元,企业处在资不抵债的困境。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例子证明,管理思想正确,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适应市场发展

需要,管理效益就会大幅度增长,相反,管理思想错误,管理模式、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和

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千真万确的,企业管理是一

门系统科学,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翔实的证明。

    (三)要加大力度,抓好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好坏,直接决定企业效益好坏,因此,抓好企业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

十分重视的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社会主义企业必须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企业

更高的经济效益来,除了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外,对企业起关键性的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工

作,因此必须切实抓好。

    1.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新思路

    小平同志在1984年视察宝钢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在观念上把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始终要有高的目标和远大

理想规划,明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争创一流的企业思想,起点

高,看的远,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成功的、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不断创

新,经常坚持“弃旧图新”的管理思想,寻找更好的、能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的管理经验,永葆企业管理的青春。

    2.要有正确的管理决策

    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的大事,贯穿于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了经营战略方针、产品开发、技术发展、价格、成本、生产方

案、营销、财务等方面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体现在企业管理目标的高低,体现在先

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超前性等诸多方面。

    3.要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企业的管理要靠人,

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制订出高起点、高档次的科学管理办法,才能真正的把企业管理好。

因为管理者的理想、信念、奋斗观,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管理者素质、道德、

知识、经验等,直接作用于企业管理目标决策和职工的向心力,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一个

大型企业内部包括的门类很多,必须要有各类专门人才,思想上过得硬,技术上有专长,

管理上有风格,作风上能吃苦的知识型、智能型的管理人才,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

    4.要有一个好的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从宏观上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五个机制”:企业优胜劣

汰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职工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经营者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

机制以及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加强产品开发,加强技

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这些都将使企业不断提高内在素

质,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企业内部还要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以适应国际国内市

场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管理,要围绕市场开发产品,必须要有一种先进

的运行机制,必须随市场发展而创新,默守成规,先进的管理机制也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