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顺德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发行时间:1998-10-20
网站编辑:张元元
来源:研究所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顺德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暨南大学教授  张元元

    一、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来龙去脉

    顺德市原是一个比较富饶的农业县,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给它留下厚实的工业基

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天时和毗邻港

澳的地利,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工业为主和大型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的经济

发展战略,在原有县属国有企业和社队企业的薄弱基础上,采用负债经营的“借鸡生蛋”

的办法,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顺德已经基本完成了

农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工业产值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达264亿元,人均达20000元,几十个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拔地而起,它们所生产的

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积极向国际进军。

    但是,正当人们为顺德的发展模式讴歌,并从不同角度为其总结成功经验的时

候,顺德人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们具有由艰苦创业所培

养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先上一层楼”的开阔视野,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全国全方位开放所

形成的“先行优势”逐渐消失,以及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不相容这个新矛盾,他

们为这种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公有资产流失而担心。为了保证公有资产的保

值增值,为给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他们决心再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率先进行公有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开路先锋。他们并非不知

道“先行一步”的艰难和风险,是历史的使命感使他们作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抉择。

    顺德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

他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思想理论准备。通过组织广大群众认真

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着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统

一认识,明确方向。(2)政策准备。为了顺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他们在试点取得经验的

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财务处理、社会保障、监督保证和社会服务等

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则。(3)组织准备。市、镇两级都成立了“转制”领导小组,加强对转制

工作的领导,同时组建了市投资控股总公司(下设工、商、建、农四个分公司)和各镇的投

资控股公司,以它们作为公有资产的代理主体,具体组织实施产权改革和公有资产产权

的经营管理,(4)资金准备。为了使改革平稳过渡,他们还准备了一定的应急资金,为职

工的退休、遣散、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顺德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

确、贴身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开始实施“企业转制”。其“转制”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步骤:第一,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第二,确定转制企业的转制方案;第三,

签定转制合同,建立新的企业制度。顺德企业转制的基本方式有:兼并困难企业,组建

资产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组建股票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股票不上市的股份有限公

司,向员工出售产权形成混合型有限责任公司,向外商转让部分产权组建新的中外合资

企业,采取租赁经营或风险抵押和承包等形式实行公有民营和清产拍卖等。

    在企业转制过程中,他们从实际出发,把原公有制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区别对待,

实行“抓一块,转一块,放一块”,即抓住高科技企业、规模企业、垄断性企业和公共产品

企业,实行公有资产控股(其公有资产比例从50%到100%不等);转换一般竞争性企业,实行公私合营,股份合作制等;放掉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拍卖、破产清算等。

    到1994年底顺德已基本完成转制的企业共有896家,占全市市镇两级公有制企业

的82.7%,其中工业企业311家,商贸企业485家,建筑企业27家,农业企业65家,·其

他类型的企业8家。转制完成后上述企业的总的资产产权结构是:市、镇两级的公有产

权占61.2%,市外内联公有产权占1.2%,个人私有资本产权占22.6%,国外资本产

权占“%,合计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比例为62.4:37.6。

    顺德产权制度改革是在准备比较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基本上做到了把产权

改革与形成企业内部的新治理结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因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转制过程中的“阵痛”。

,m.、J顷德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公有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一项层次深、涉

及面厂·的社会系统工程,能否和如何克服与公有产权制度改革有关的种肫认帜和操作

上的障碍,直接关系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目标能否实斑。顺德的产权

制度改革,为我们在许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产权制度改革是无法绕过的“关隘”

    如前所述,顺德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个大型公有制企业迅速成长的过

程。这些企业有——部分是在原市属国有企业和乡镇社队企业基础发展起来的‘老树新

枝”,但大部分则是由市、镇两级政府担保向银行借债搞起来的,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

型经济形式,基本上保持或沿袭了传统公有制企业的体制特征,同时,这些企业也主要

采取承包制等经营形式。应该说,这些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是由于充分利用了

“政策宽松、机制灵活、利益直接和轻装上阵”的相对优势,宽松的外部环境暂时掩盖

了体制内在的根本缺陷。但是,随着各种外部优势的衰减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德公有

制企业的弊病开始暴露出来:(1)顺德大部分公有制企业实际具有“官营企业的性质,

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受到各种各样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企业

债务承担主体,包袱越背越重,陷入了“有限效益,无限风险”的尴尬境地;(2)不少表面

上十分风光的企业内部空虚,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有的甚至资不抵债;(3)

有的公有制企业实际上蜕变成了“厂长所有制”或“家庭所有制”企业,有的厂外有厂,帐

外有帐,“公厂私办”、“公鸡下私蛋”,公有资产大量流失;(4)有的企业实行严按胆分配

企业经营者搞高工资,高福利,分光吃光,讲排场,显阔气,挥霍无度,企业亏本,个人发

财。 

    —卜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政府所有制加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

通行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内在缺陷。首先,承包制不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反而使企业与

政府的关系更加凝固化;其次,承包经营者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必然导致出现厂长负

盈、企业负亏、银行负贷、政府负债的责权利不对称的局面;第三,承包制导致企业行为

短期化,企业经营者“有钱分光,无钱靠贷,出了伺题拜拜”;第四,承包制阻碍企业资产

的优化组合,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于“包”字不灵,有些人归咎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和“用人不当”,显然这种看

法是肤浅的,而且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承包制的致命弱点在于产权关系模糊,约束

机制不健全,从而引起下述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并存:第一,企业与政府之

间的行政附属关系依然如故。政府行政机构仍然以国有资产产权代理者的身份,控制着

企业的人事权,并不断地以或明或暗的形式发出行政指令进行干预,同时也对企业进行

行政性庇护。第二,“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已经获得大部分“经营权”的企业,

随着行政约束的放松,出现了“所有者缺位”或“产权真空”状态,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

者,变成了事实上的“老板”,出资者的利益受到漠视或损害,化大公为小公,工资侵蚀

利润,以至化公为私,贪污腐化的现象相当普遍。

    顾德人深有感触地说: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这次企业转制过程中所揭示出来

的问题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为了使公有制企业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真正堵住漏

·洞,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摒弃承包制改革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以产权约束来填补行政约束放松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并进一步取代行政约束,改革

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有从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产权制度改革是无法绕过的“关隘”。

    启示之二:股份制是公有制企业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我国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什么样的企业产权制度能同时做到上述两点呢?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股份制是公有企业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一,股份制与公有制并不矛盾。有人担心实行股份制会导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否定,有人甚至指责顺德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在搞私有化。众所周知,股份制是产权

组织的一种形式,它把不同所有者的产权组合在一起,并不改变不同所有者原有产权的

性质。顺德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原有的公有资产有的成为政府控股或参股的公有制

股份,有的即使转让拍卖了,收回了现金,也只是资产形式的转换,并不改变产权所有的

性质,何来私有化呢?!

    第二,股份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权约束机制。因为在股份经济的委托代理制度

下,作为委托人的出资者和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的利益追求并不一致,为了使企业的行为

符合出资者利益,出资者决不能对企业“放任自流”。解决的根本办法不在于放松或放

弃对企业的约束,而是要以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手段来代替传统的约束手段,

也就是说,要通过股份制改造,用出资者对企业的产权约束和市场对企业的竞争约束

来取代以往的行政约束。顺德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立即显示出产权约束相对于行政约

束的优势,多年无法抑制的投资扩张冲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公款铺张,公费吃喝的奢

侈之风开始收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或转让一时用不着的土地、厂房、交通工具等生产

要素。

    第三,股份制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多元化的企业产

权结构,而以往顺德的公有制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一出资者产权的企业,或“市属国有”或

“乡镇集体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公有的“业主制”企业。这种公有“业主制”企业不但没

有真正的业主制企业所具有的优点,反而继承和扩大了业主制企业的全部缺点,顺德以

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的改革,把单一产权的企业转变为“混合产权”的企业,有

利于形成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和良性制衡关系;有利于实现企业投

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风险分散化;有利于产权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

理配置。

    启示之三:公有产权的流动不等于产权流失

    在公有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从单一产权结构的公有制企业向多元化混

合产权结构的企业制度的转变,必须经过产权流动这一中间环节,同时,产权在不同经

济主体之间的流动不仅是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必经途径,而且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

业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没有产权的充分合理的流动和产权市场的交

易,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把产权流动与产权流失划等号,认为把公有产权出让给非公

有主体是一种“私有化”行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产产权具

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基本形式,公有产权流动是公有产权在这两种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种转换并不改变资产产权的归属性质。产权流动就像其他任何商品交换一样,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的,如果流动等于流失,那么世界上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交

换”,并非经济学家的顺德人,从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他们说一手卖出部分公有资产,

一手收回了公有资金,死物变成了活钱。通过公有产权的转让,过去无法解决的银行债

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难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产权流动过程  中,由于产权交易行为不规范和产权交易市

  场不健全,可能会导致部分公有产权的渗  漏,但这并不意味着流动等于流失。恰恰相

  反,如果公有产权处于凝固状态,不能随着  市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实现其形态转换,

  倒真会导致公有产权的最终丧失。其实,公  有产权凝固化所导致的亏损是公有资产产

  权的最大流失,动则生,静则死,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这些应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启示之四;必须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

    搞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但从“扩

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我们已经采用过的种种改革方案都收效甚微,即使我们

曾寄予厚望的股份制试点,由于改革中的不规范以及种种问题,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完

养的效果。面对这种现实情况,部分人可能对公有制经济会失去信心,而更多的人可能

会感到迷惑和彷徨。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必须从整体上

搞活公有制经济。这里所说的“从整体上搞活”主要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搞活公有制经济的关键是从整体上盘活公有制资产,也就是说,搞活公有制

经济并非不是也不可能要求搞活每一个公有制企业,而是要搞活那些技术有优势、产

品有销路、管理有章法的企业。对于那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决不能通过长期

“输血”来维持,而要进行拍卖和破产清算,实行优胜劣汰。顺德的实践告诉我们,搞活

公有制经济与其说是要搞活一个个的公有制企业,不如说是要从整体上盘活公有资

产,一方面盘活劣势企业的呆滞资产,为其创造获得新生的契机;另一方面使优势企业

得到更多的要素投入,提高其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这样,整个公有制经济也就活起

来了。

    第二,搞活公有制经济必须实行配套改革,突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且在公

有制产权改革中优化产业结构,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国

有企业的难点,一方面是对银行的负债沉重,无法解脱;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使

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无法安置,这两大包袱使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无法突

破。顺德的改革不是一家一户单个进行,而是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集中财力,综合调

度。他们把转让国有资产的收入,一部分用来归还银行的债务,一部分用来建立社会保障

体系,一部分用来扩大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的建设。这样一来,不但国有

企业改革的难点突破了,全市的产业结构又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政府的包袱卸下了,主动

权大大增加,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实施宏观指导。

顺德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发行时间:1998-10-20
网站编辑:张元元
  
来源:研究所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顺德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暨南大学教授  张元元

    一、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来龙去脉

    顺德市原是一个比较富饶的农业县,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给它留下厚实的工业基

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天时和毗邻港

澳的地利,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工业为主和大型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的经济

发展战略,在原有县属国有企业和社队企业的薄弱基础上,采用负债经营的“借鸡生蛋”

的办法,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顺德已经基本完成了

农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工业产值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达264亿元,人均达20000元,几十个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拔地而起,它们所生产的

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积极向国际进军。

    但是,正当人们为顺德的发展模式讴歌,并从不同角度为其总结成功经验的时

候,顺德人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们具有由艰苦创业所培

养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先上一层楼”的开阔视野,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全国全方位开放所

形成的“先行优势”逐渐消失,以及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不相容这个新矛盾,他

们为这种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公有资产流失而担心。为了保证公有资产的保

值增值,为给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他们决心再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率先进行公有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开路先锋。他们并非不知

道“先行一步”的艰难和风险,是历史的使命感使他们作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抉择。

    顺德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

他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思想理论准备。通过组织广大群众认真

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着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统

一认识,明确方向。(2)政策准备。为了顺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他们在试点取得经验的

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财务处理、社会保障、监督保证和社会服务等

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则。(3)组织准备。市、镇两级都成立了“转制”领导小组,加强对转制

工作的领导,同时组建了市投资控股总公司(下设工、商、建、农四个分公司)和各镇的投

资控股公司,以它们作为公有资产的代理主体,具体组织实施产权改革和公有资产产权

的经营管理,(4)资金准备。为了使改革平稳过渡,他们还准备了一定的应急资金,为职

工的退休、遣散、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顺德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

确、贴身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开始实施“企业转制”。其“转制”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步骤:第一,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第二,确定转制企业的转制方案;第三,

签定转制合同,建立新的企业制度。顺德企业转制的基本方式有:兼并困难企业,组建

资产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组建股票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股票不上市的股份有限公

司,向员工出售产权形成混合型有限责任公司,向外商转让部分产权组建新的中外合资

企业,采取租赁经营或风险抵押和承包等形式实行公有民营和清产拍卖等。

    在企业转制过程中,他们从实际出发,把原公有制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区别对待,

实行“抓一块,转一块,放一块”,即抓住高科技企业、规模企业、垄断性企业和公共产品

企业,实行公有资产控股(其公有资产比例从50%到100%不等);转换一般竞争性企业,实行公私合营,股份合作制等;放掉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拍卖、破产清算等。

    到1994年底顺德已基本完成转制的企业共有896家,占全市市镇两级公有制企业

的82.7%,其中工业企业311家,商贸企业485家,建筑企业27家,农业企业65家,·其

他类型的企业8家。转制完成后上述企业的总的资产产权结构是:市、镇两级的公有产

权占61.2%,市外内联公有产权占1.2%,个人私有资本产权占22.6%,国外资本产

权占“%,合计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比例为62.4:37.6。

    顺德产权制度改革是在准备比较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基本上做到了把产权

改革与形成企业内部的新治理结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因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转制过程中的“阵痛”。

,m.、J顷德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公有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一项层次深、涉

及面厂·的社会系统工程,能否和如何克服与公有产权制度改革有关的种肫认帜和操作

上的障碍,直接关系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目标能否实斑。顺德的产权

制度改革,为我们在许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产权制度改革是无法绕过的“关隘”

    如前所述,顺德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个大型公有制企业迅速成长的过

程。这些企业有——部分是在原市属国有企业和乡镇社队企业基础发展起来的‘老树新

枝”,但大部分则是由市、镇两级政府担保向银行借债搞起来的,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

型经济形式,基本上保持或沿袭了传统公有制企业的体制特征,同时,这些企业也主要

采取承包制等经营形式。应该说,这些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是由于充分利用了

“政策宽松、机制灵活、利益直接和轻装上阵”的相对优势,宽松的外部环境暂时掩盖

了体制内在的根本缺陷。但是,随着各种外部优势的衰减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德公有

制企业的弊病开始暴露出来:(1)顺德大部分公有制企业实际具有“官营企业的性质,

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受到各种各样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企业

债务承担主体,包袱越背越重,陷入了“有限效益,无限风险”的尴尬境地;(2)不少表面

上十分风光的企业内部空虚,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有的甚至资不抵债;(3)

有的公有制企业实际上蜕变成了“厂长所有制”或“家庭所有制”企业,有的厂外有厂,帐

外有帐,“公厂私办”、“公鸡下私蛋”,公有资产大量流失;(4)有的企业实行严按胆分配

企业经营者搞高工资,高福利,分光吃光,讲排场,显阔气,挥霍无度,企业亏本,个人发

财。 

    —卜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政府所有制加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

通行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内在缺陷。首先,承包制不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反而使企业与

政府的关系更加凝固化;其次,承包经营者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必然导致出现厂长负

盈、企业负亏、银行负贷、政府负债的责权利不对称的局面;第三,承包制导致企业行为

短期化,企业经营者“有钱分光,无钱靠贷,出了伺题拜拜”;第四,承包制阻碍企业资产

的优化组合,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于“包”字不灵,有些人归咎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和“用人不当”,显然这种看

法是肤浅的,而且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承包制的致命弱点在于产权关系模糊,约束

机制不健全,从而引起下述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并存:第一,企业与政府之

间的行政附属关系依然如故。政府行政机构仍然以国有资产产权代理者的身份,控制着

企业的人事权,并不断地以或明或暗的形式发出行政指令进行干预,同时也对企业进行

行政性庇护。第二,“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已经获得大部分“经营权”的企业,

随着行政约束的放松,出现了“所有者缺位”或“产权真空”状态,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

者,变成了事实上的“老板”,出资者的利益受到漠视或损害,化大公为小公,工资侵蚀

利润,以至化公为私,贪污腐化的现象相当普遍。

    顾德人深有感触地说: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这次企业转制过程中所揭示出来

的问题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为了使公有制企业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真正堵住漏

·洞,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摒弃承包制改革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以产权约束来填补行政约束放松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并进一步取代行政约束,改革

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有从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产权制度改革是无法绕过的“关隘”。

    启示之二:股份制是公有制企业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我国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什么样的企业产权制度能同时做到上述两点呢?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股份制是公有企业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一,股份制与公有制并不矛盾。有人担心实行股份制会导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否定,有人甚至指责顺德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在搞私有化。众所周知,股份制是产权

组织的一种形式,它把不同所有者的产权组合在一起,并不改变不同所有者原有产权的

性质。顺德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原有的公有资产有的成为政府控股或参股的公有制

股份,有的即使转让拍卖了,收回了现金,也只是资产形式的转换,并不改变产权所有的

性质,何来私有化呢?!

    第二,股份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权约束机制。因为在股份经济的委托代理制度

下,作为委托人的出资者和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的利益追求并不一致,为了使企业的行为

符合出资者利益,出资者决不能对企业“放任自流”。解决的根本办法不在于放松或放

弃对企业的约束,而是要以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手段来代替传统的约束手段,

也就是说,要通过股份制改造,用出资者对企业的产权约束和市场对企业的竞争约束

来取代以往的行政约束。顺德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立即显示出产权约束相对于行政约

束的优势,多年无法抑制的投资扩张冲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公款铺张,公费吃喝的奢

侈之风开始收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或转让一时用不着的土地、厂房、交通工具等生产

要素。

    第三,股份制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多元化的企业产

权结构,而以往顺德的公有制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一出资者产权的企业,或“市属国有”或

“乡镇集体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公有的“业主制”企业。这种公有“业主制”企业不但没

有真正的业主制企业所具有的优点,反而继承和扩大了业主制企业的全部缺点,顺德以

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的改革,把单一产权的企业转变为“混合产权”的企业,有

利于形成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和良性制衡关系;有利于实现企业投

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风险分散化;有利于产权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

理配置。

    启示之三:公有产权的流动不等于产权流失

    在公有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从单一产权结构的公有制企业向多元化混

合产权结构的企业制度的转变,必须经过产权流动这一中间环节,同时,产权在不同经

济主体之间的流动不仅是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必经途径,而且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

业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没有产权的充分合理的流动和产权市场的交

易,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把产权流动与产权流失划等号,认为把公有产权出让给非公

有主体是一种“私有化”行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产产权具

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基本形式,公有产权流动是公有产权在这两种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种转换并不改变资产产权的归属性质。产权流动就像其他任何商品交换一样,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的,如果流动等于流失,那么世界上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交

换”,并非经济学家的顺德人,从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他们说一手卖出部分公有资产,

一手收回了公有资金,死物变成了活钱。通过公有产权的转让,过去无法解决的银行债

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难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产权流动过程  中,由于产权交易行为不规范和产权交易市

  场不健全,可能会导致部分公有产权的渗  漏,但这并不意味着流动等于流失。恰恰相

  反,如果公有产权处于凝固状态,不能随着  市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实现其形态转换,

  倒真会导致公有产权的最终丧失。其实,公  有产权凝固化所导致的亏损是公有资产产

  权的最大流失,动则生,静则死,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这些应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启示之四;必须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

    搞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但从“扩

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我们已经采用过的种种改革方案都收效甚微,即使我们

曾寄予厚望的股份制试点,由于改革中的不规范以及种种问题,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完

养的效果。面对这种现实情况,部分人可能对公有制经济会失去信心,而更多的人可能

会感到迷惑和彷徨。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必须从整体上

搞活公有制经济。这里所说的“从整体上搞活”主要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搞活公有制经济的关键是从整体上盘活公有制资产,也就是说,搞活公有制

经济并非不是也不可能要求搞活每一个公有制企业,而是要搞活那些技术有优势、产

品有销路、管理有章法的企业。对于那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决不能通过长期

“输血”来维持,而要进行拍卖和破产清算,实行优胜劣汰。顺德的实践告诉我们,搞活

公有制经济与其说是要搞活一个个的公有制企业,不如说是要从整体上盘活公有资

产,一方面盘活劣势企业的呆滞资产,为其创造获得新生的契机;另一方面使优势企业

得到更多的要素投入,提高其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这样,整个公有制经济也就活起

来了。

    第二,搞活公有制经济必须实行配套改革,突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且在公

有制产权改革中优化产业结构,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国

有企业的难点,一方面是对银行的负债沉重,无法解脱;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使

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无法安置,这两大包袱使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无法突

破。顺德的改革不是一家一户单个进行,而是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集中财力,综合调

度。他们把转让国有资产的收入,一部分用来归还银行的债务,一部分用来建立社会保障

体系,一部分用来扩大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的建设。这样一来,不但国有

企业改革的难点突破了,全市的产业结构又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政府的包袱卸下了,主动

权大大增加,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实施宏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