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在改革中重塑自我 再创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发行时间:1998-08-20
网站编辑:朱淇
来源:研究所

联社改革与建设

在改革中重塑自我  再创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广东省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主任  朱淇

    1991年全国总社召开轻工集体企业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至今已有六年。过去的六

年,我省联社集体经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其间经受了传统管理体制剧变的严峻考验。

1994年,广东省实施党政机构改革,省二轻厅退出政府系列,行业管理职能旁移,或建制

转为经济实体。随着这种“政社分轨”所有制管理与行业管理分离的改革模式在全省的连

锁仿效,二轻系统维系近40年的传统管理体制解体,在改革磨合期,由于管理机构不稳,

管理关系混乱,引起了全省二轻生产的波动,当年即出现了全行业盈不抵亏的被动局面,

面对严峻挑战,我省联社以成员企业为基础,以资财关系为纽带,以所有制管理为依据,重

塑自我,以变应变,承担起全省联社集体经济改革、管理、调整和发展的组织重任,重点抓

了下述五项工作:

    一、立足一个“稳”字,稳定扩展联社组织

    针对各地二轻主管部门陆续改制,波及二-些地方联社面临被撤并的苗头,我们把稳

定和扩展联社组织摆在突出位置上抓。一是巩固“老”的,即巩固和健全原有的联社组织,

1994年·,省二轻厅、省联社发出了《关于在机构改革中确保联社组织的稳定》的紧急通知。

省级主管部门实施改革后,省联社又向各地印发了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二轻集体所有

制工业若干政策问题施行细则》,重申联社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要

把联社与党政机构区别开来,确保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对个别潜在变革联社体制苗头

的市县,省联社采取行文协调、组派工作组依法介入,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据理要求干预

等形式,协助基层维护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在各级联社的共同努力下,省、市、县三级联

社84个全部保持了建制,其中56个联社在改革中还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二是维系“变”

的,即通过发展专业联社,企业联社等新的组织形式,将一批在改革中从母社裂变出来

的企业(集团),重新归拢到联社的旗帜之下。通过省联社的倡导和组织,1994年以来,广

州市包装公司、深圳华乐股份公司、中山市皮塑公司、郁南市电池集团公司等10多个大中

型企业(集团),相继重返联社的行列,相当部分专业联社、企业联社在改革过程中,还理顺

了与母社的资产关系。三是填补“缺”的,即在原来未建立联社的市县特别是新建市县,建

立和发展联社组织。“八五”期间,全省新建立16个市县,有14个成立了联社。四是繁衍

“新”的,即跨系统在城区、街道等集体企业中,发展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八五”期间,

广州、佛山、肇庆等地200多家区街集体企业,近6万名职工先后加入联社,使联社成员

队伍空前壮大,联社集体经济产值扩张近六分之一。由于大力抓了组织建设,1994年以

来尽管经历了全省性的机构调整,但联社组织非但没有削弱,而且还得到进一步加强,联

社数量由96个扩张为120个,为政社分开后联社担当二轻集体经济管理的主角,奠定了

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强调一个“管”字,营造联社管理二轻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全省性的机构改革铺开后,相当部分市县二轻主管部门参照省的模式转制为企业,

行业管理面临断层,联社在长期政社合一体制的束缚下,仅陷于处理一般性社务,所有制

管理意识薄弱。有鉴于此,省联社强调联社是全省二轻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和领导机

构,旗帜鲜明地倡导一个“管”字,营造联社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一是大力推进

联社“社事结合”的改革,在保持联社传统属性的同时,赋予联社事业单位属性,确立联社

管理行业的合法地位和手段,维系行业管理的连续性。1995年以来,省联社先后召开三

次全省性的现场会议,推介以“社事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潮州、茂名、梅州改革模式,以点

带面,逐步推开,至1996年止,全省120个市县联社,实施“社事合一”,作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30%;作为联合经济组织,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经政府明

确授权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25%;作为联合经济组织,虽无政府明确授权,但事实上

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35%;作为联合经济组织仍然开展社务活动,但明确不再管理

行业的约占10%。二是正本清源,大力推进联社面向二轻集体企业的所有制经济管理。

行业管理职能转移之后,省联社因势利导,根据省政府授权,承担起二轻集体所有制经济

管理的重任,只要与政府行政管理不相悖,与二轻集体经济有关,对二轻集体企业有利的

事,联社都主动管,大胆干。改制以来,尽管省联社缺乏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和手段,但由

于贯彻了所有制管理的主思路,社务工作更为繁忙,更为务实,与二轻集体经济更为贴

近,受到了基层联社和集体企业的普遍欢迎。三是以资产关系为纽带,大力推进二轻集体

资产管理。根据改革的总体趋势,和个别市县将二轻基层组织、企业划归经委管理,割断联

社与基层、与企业行政联系的实际,各级联社抓紧建立资产管理和经营组织,清产核资,界

定产权归属,以资财为纽带,从资产经营角度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管理。由于行业管理、所有

制管理和资产管理三个轮子并转,大大增强了联社管理的适应力和应变力。

    三、推进一个“调”字,调整联社职能定位

    省级二轻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管理职能旁移,省联社及时调整职能定位,转变工作

方法,把主要精力转移到面向二轻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管理上,核心是管政策,管机制,管

结构,管资产,摸索一条所有制经济管理的新路子。转制三年以来,一是集体经济政策研究

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省联社争取省经委、省体改委、省社保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先后组织

了放开搞活集体小穷亏企业、集体资产管理和经营、集体企业强制推行社会养老保险统

筹等专题的调查研究,草拟有关政策规定,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与省经委、省体改委联

合制订《关于放开搞活我省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小穷亏企业的若干意见》,对我省二轻中

小企业的改革、调整和发展提出了18条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在优化结构试点工作

中享受国有企业相关政策,允许集体企业通过返拨税收补充流动资金,兼并亏损企业所

接手的债务缓计息等,争取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组织企业

转机建制工作取得新的突破。1995年,省联社制订了《关于加快全省二轻企业转制的工

作意见》,强调统一改革步调,将推进企业改制摆上联社重要议事日程,拓宽改革思路,明

确提出了不同类型企业改制的形式和做法,加大改革胆略,鼓励企业在股权界定、资产量

化、产权流动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在各级联社的组织推动下,全省二轻企业转机建制步

伐明显加快,1996年据43个市县的1600多个企业统计,实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有47

个,占2.93%;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协作群体的35个,占2%;推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

120个,占17.87%;实行引机引制,公有民营的519个,占32.43%;全部或部分转让产权的37个,占2.41%;改组成其他所有制企业的6个,占0.31%。三是推进二轻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新的突破。1996年,省联社在茂名市召开全系统结构调整专题工作会议,提出

了搞好全省二轻工业结构调整的年度目标和五年规划,组织全系统实施规模经济梯次发

展计划、放开搞活小型企业计划和区域经济携手互助的“南北合作”计划,短短一年间,全

系统已有60%的企业对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出了调整,其中实行联合、兼并的占3.37%,易地改造的占2.56%,租赁承包的占56%,实行“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占27.24%,停业、关闭、破产的占1.5%。    四、倡导一个“转”字,由行政管理向资产管理转变

    由传统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向资产管理,是转制以来我省各级联社致力推进的改革目

标,在强化资产管理方面,省联社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抓清产核资和界定归

属,为联社开展资产管理打好基础。1995年,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清产

核资,在二轻管理体制变革的情况下,省联社主动向省政府争取授予二轻系统的组织权,

并作为试点先行,在1996年全面铺开了清产核资工作。第二,建立资产管理机构,逐步形

成联社资产经营管理机制。1995年,省联社组建了“广东省二轻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着手组织和推进各级联社的资产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全省已有63个市

县联社、专业公司设立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资产经营。如江门市成立二轻集体资产管理公

司,制订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经市政府授权统一对市属二轻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和经

营,使市属二轻集体资产以年均递增18%的速度滚动增值,年产值达到45亿元,比一九

九D年增加3倍。为增强联社管理二轻集体资产的权威性,1997年6月,省联社专门向

省政府作出请示,要求授权对全省二轻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监管,经反复争取,获得省政府

重视支持,目前已进入起草实施意见阶段。第三,依法纠正平调和侵权行为,维护二轻集体

经济的合法权益,1993年以来,省联社先后受理基层联社、集体企业有关资产权益问题

的投诉210多宗,其中形成处理意见的180多宗,得到妥善处理的58宗,1996年办理的

25宗侵权投诉,涉及侵权金额近7000万元,其中个别县改变二轻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

600多万元的侵权行为,已经初步得到纠正。

    五、倚重一个“实”字,办实体,增实力

    全省二轻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地联社经济实力的两极分化。事实告

诫我们,联社组织要具备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归根到底还是依靠经济实力,增强经济

实力。以此为共识,全省联社加快了发展直属经济的步伐。据1996年全系统不完全统计,

联社兴办实业616个,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20个,属于第二产业的304个,属于第三产

业的292个,比1990年增加20.54%;从业人员78092人,比1990年增加2%;联社投

入资金11.03亿元,比1990增长85.?7%;实业完成年销售收入85.2亿元,比1990年

增长3.46倍;实现利税64848万元,比1990增长1.22倍,联社办实业突破了八十年代一

般囿于供销企业的局限,经营方式包括销售经营、生产经营、资产经营、物业经营、房地产

经营、技术信息经营等,部分市县联社直属经济已初步形成规模,潮州市联社以原有四个

直属供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投资开发和改造,形成直属经济集工商贸技于一体的四大支

柱,1996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后,年新增产值、销售均逾10亿元,创

利税1亿元以上。番禺市联社致力开发实业,投资7亿元设立占地达3000多亩的工业基

地“易兴工业村”,大力开展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联社产权,

开展资产经营,1996年工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总产值20亿元,利税6859万元,其中

利润3259万元,在县级市联社中名列前茅。

在改革中重塑自我 再创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发行时间:1998-08-20
网站编辑:朱淇
  
来源:研究所

联社改革与建设

在改革中重塑自我  再创联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广东省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主任  朱淇

    1991年全国总社召开轻工集体企业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至今已有六年。过去的六

年,我省联社集体经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其间经受了传统管理体制剧变的严峻考验。

1994年,广东省实施党政机构改革,省二轻厅退出政府系列,行业管理职能旁移,或建制

转为经济实体。随着这种“政社分轨”所有制管理与行业管理分离的改革模式在全省的连

锁仿效,二轻系统维系近40年的传统管理体制解体,在改革磨合期,由于管理机构不稳,

管理关系混乱,引起了全省二轻生产的波动,当年即出现了全行业盈不抵亏的被动局面,

面对严峻挑战,我省联社以成员企业为基础,以资财关系为纽带,以所有制管理为依据,重

塑自我,以变应变,承担起全省联社集体经济改革、管理、调整和发展的组织重任,重点抓

了下述五项工作:

    一、立足一个“稳”字,稳定扩展联社组织

    针对各地二轻主管部门陆续改制,波及二-些地方联社面临被撤并的苗头,我们把稳

定和扩展联社组织摆在突出位置上抓。一是巩固“老”的,即巩固和健全原有的联社组织,

1994年·,省二轻厅、省联社发出了《关于在机构改革中确保联社组织的稳定》的紧急通知。

省级主管部门实施改革后,省联社又向各地印发了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二轻集体所有

制工业若干政策问题施行细则》,重申联社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要

把联社与党政机构区别开来,确保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对个别潜在变革联社体制苗头

的市县,省联社采取行文协调、组派工作组依法介入,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据理要求干预

等形式,协助基层维护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在各级联社的共同努力下,省、市、县三级联

社84个全部保持了建制,其中56个联社在改革中还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二是维系“变”

的,即通过发展专业联社,企业联社等新的组织形式,将一批在改革中从母社裂变出来

的企业(集团),重新归拢到联社的旗帜之下。通过省联社的倡导和组织,1994年以来,广

州市包装公司、深圳华乐股份公司、中山市皮塑公司、郁南市电池集团公司等10多个大中

型企业(集团),相继重返联社的行列,相当部分专业联社、企业联社在改革过程中,还理顺

了与母社的资产关系。三是填补“缺”的,即在原来未建立联社的市县特别是新建市县,建

立和发展联社组织。“八五”期间,全省新建立16个市县,有14个成立了联社。四是繁衍

“新”的,即跨系统在城区、街道等集体企业中,发展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八五”期间,

广州、佛山、肇庆等地200多家区街集体企业,近6万名职工先后加入联社,使联社成员

队伍空前壮大,联社集体经济产值扩张近六分之一。由于大力抓了组织建设,1994年以

来尽管经历了全省性的机构调整,但联社组织非但没有削弱,而且还得到进一步加强,联

社数量由96个扩张为120个,为政社分开后联社担当二轻集体经济管理的主角,奠定了

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强调一个“管”字,营造联社管理二轻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全省性的机构改革铺开后,相当部分市县二轻主管部门参照省的模式转制为企业,

行业管理面临断层,联社在长期政社合一体制的束缚下,仅陷于处理一般性社务,所有制

管理意识薄弱。有鉴于此,省联社强调联社是全省二轻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和领导机

构,旗帜鲜明地倡导一个“管”字,营造联社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一是大力推进

联社“社事结合”的改革,在保持联社传统属性的同时,赋予联社事业单位属性,确立联社

管理行业的合法地位和手段,维系行业管理的连续性。1995年以来,省联社先后召开三

次全省性的现场会议,推介以“社事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潮州、茂名、梅州改革模式,以点

带面,逐步推开,至1996年止,全省120个市县联社,实施“社事合一”,作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30%;作为联合经济组织,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经政府明

确授权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25%;作为联合经济组织,虽无政府明确授权,但事实上

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约占35%;作为联合经济组织仍然开展社务活动,但明确不再管理

行业的约占10%。二是正本清源,大力推进联社面向二轻集体企业的所有制经济管理。

行业管理职能转移之后,省联社因势利导,根据省政府授权,承担起二轻集体所有制经济

管理的重任,只要与政府行政管理不相悖,与二轻集体经济有关,对二轻集体企业有利的

事,联社都主动管,大胆干。改制以来,尽管省联社缺乏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和手段,但由

于贯彻了所有制管理的主思路,社务工作更为繁忙,更为务实,与二轻集体经济更为贴

近,受到了基层联社和集体企业的普遍欢迎。三是以资产关系为纽带,大力推进二轻集体

资产管理。根据改革的总体趋势,和个别市县将二轻基层组织、企业划归经委管理,割断联

社与基层、与企业行政联系的实际,各级联社抓紧建立资产管理和经营组织,清产核资,界

定产权归属,以资财为纽带,从资产经营角度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管理。由于行业管理、所有

制管理和资产管理三个轮子并转,大大增强了联社管理的适应力和应变力。

    三、推进一个“调”字,调整联社职能定位

    省级二轻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管理职能旁移,省联社及时调整职能定位,转变工作

方法,把主要精力转移到面向二轻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管理上,核心是管政策,管机制,管

结构,管资产,摸索一条所有制经济管理的新路子。转制三年以来,一是集体经济政策研究

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省联社争取省经委、省体改委、省社保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先后组织

了放开搞活集体小穷亏企业、集体资产管理和经营、集体企业强制推行社会养老保险统

筹等专题的调查研究,草拟有关政策规定,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与省经委、省体改委联

合制订《关于放开搞活我省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小穷亏企业的若干意见》,对我省二轻中

小企业的改革、调整和发展提出了18条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在优化结构试点工作

中享受国有企业相关政策,允许集体企业通过返拨税收补充流动资金,兼并亏损企业所

接手的债务缓计息等,争取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组织企业

转机建制工作取得新的突破。1995年,省联社制订了《关于加快全省二轻企业转制的工

作意见》,强调统一改革步调,将推进企业改制摆上联社重要议事日程,拓宽改革思路,明

确提出了不同类型企业改制的形式和做法,加大改革胆略,鼓励企业在股权界定、资产量

化、产权流动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在各级联社的组织推动下,全省二轻企业转机建制步

伐明显加快,1996年据43个市县的1600多个企业统计,实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有47

个,占2.93%;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协作群体的35个,占2%;推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

120个,占17.87%;实行引机引制,公有民营的519个,占32.43%;全部或部分转让产权的37个,占2.41%;改组成其他所有制企业的6个,占0.31%。三是推进二轻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新的突破。1996年,省联社在茂名市召开全系统结构调整专题工作会议,提出

了搞好全省二轻工业结构调整的年度目标和五年规划,组织全系统实施规模经济梯次发

展计划、放开搞活小型企业计划和区域经济携手互助的“南北合作”计划,短短一年间,全

系统已有60%的企业对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出了调整,其中实行联合、兼并的占3.37%,易地改造的占2.56%,租赁承包的占56%,实行“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占27.24%,停业、关闭、破产的占1.5%。    四、倡导一个“转”字,由行政管理向资产管理转变

    由传统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向资产管理,是转制以来我省各级联社致力推进的改革目

标,在强化资产管理方面,省联社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抓清产核资和界定归

属,为联社开展资产管理打好基础。1995年,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清产

核资,在二轻管理体制变革的情况下,省联社主动向省政府争取授予二轻系统的组织权,

并作为试点先行,在1996年全面铺开了清产核资工作。第二,建立资产管理机构,逐步形

成联社资产经营管理机制。1995年,省联社组建了“广东省二轻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着手组织和推进各级联社的资产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全省已有63个市

县联社、专业公司设立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资产经营。如江门市成立二轻集体资产管理公

司,制订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经市政府授权统一对市属二轻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和经

营,使市属二轻集体资产以年均递增18%的速度滚动增值,年产值达到45亿元,比一九

九D年增加3倍。为增强联社管理二轻集体资产的权威性,1997年6月,省联社专门向

省政府作出请示,要求授权对全省二轻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监管,经反复争取,获得省政府

重视支持,目前已进入起草实施意见阶段。第三,依法纠正平调和侵权行为,维护二轻集体

经济的合法权益,1993年以来,省联社先后受理基层联社、集体企业有关资产权益问题

的投诉210多宗,其中形成处理意见的180多宗,得到妥善处理的58宗,1996年办理的

25宗侵权投诉,涉及侵权金额近7000万元,其中个别县改变二轻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

600多万元的侵权行为,已经初步得到纠正。

    五、倚重一个“实”字,办实体,增实力

    全省二轻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地联社经济实力的两极分化。事实告

诫我们,联社组织要具备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归根到底还是依靠经济实力,增强经济

实力。以此为共识,全省联社加快了发展直属经济的步伐。据1996年全系统不完全统计,

联社兴办实业616个,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20个,属于第二产业的304个,属于第三产

业的292个,比1990年增加20.54%;从业人员78092人,比1990年增加2%;联社投

入资金11.03亿元,比1990增长85.?7%;实业完成年销售收入85.2亿元,比1990年

增长3.46倍;实现利税64848万元,比1990增长1.22倍,联社办实业突破了八十年代一

般囿于供销企业的局限,经营方式包括销售经营、生产经营、资产经营、物业经营、房地产

经营、技术信息经营等,部分市县联社直属经济已初步形成规模,潮州市联社以原有四个

直属供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投资开发和改造,形成直属经济集工商贸技于一体的四大支

柱,1996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后,年新增产值、销售均逾10亿元,创

利税1亿元以上。番禺市联社致力开发实业,投资7亿元设立占地达3000多亩的工业基

地“易兴工业村”,大力开展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联社产权,

开展资产经营,1996年工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总产值20亿元,利税6859万元,其中

利润3259万元,在县级市联社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