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沪郊企业改革特点及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发行时间:1998-06-20
网站编辑:陈国权
来源:研究所

沪郊企业改革特点及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农委  陈国权

  (一)上海郊区企业改革的进展

    上海郊区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绩。最近市委市府领导视察郊区,对郊区企业改革给

予高度评价,认为目前郊区企业改革明显走在全市前面,郊区的企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为全市企业改革的深化起了示范作用。截至1997年8月底,上海郊区乡镇和村办工业企

业为19111户,累计改制企业已有12565户,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5028户,有限责任公司

1017户,企业集团116户,嫁接外资企业609户,租赁企业1974户,兼并企业355户,关停企业774户,拍卖企业1748户。预计到1997年底,郊区企业改制面可达70%左右。

    企业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1997年郊区全年预计完成GDP可达940亿元以上,同比

增长20%左右,工业产值同比可增长20%以上;粮食生产又创新高,蔬菜副食品供应丰

富。郊区为全市的发展又作出重要贡献。

    (二)上海郊区企业改革的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改制力度普遍加大。在1997年上海郊区新改制的企业中,中小企业

占80%以上,其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占50%以上,股份合作制改制普遍以“先售后

股”为主,占改制企业25%左右。目前,各县(区)一般都由县(区)主要领导主管改革。年

初南汇、奉贤、松江、金山等县(区)都召开了企业改革动员大会。松江县还建立了深化企

业改革领导小组,按乡镇划片,建立联络组,召开座谈会,派出专职人员,给予帮助和指

导。目前镇村二级工业企业都实施改制工作。    2.操作日趋规范。经过近十年的企业制

度改革探索,郊区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普遍

重视有关配套规章、条例和政策的制定。同时抓检查,把“规范化”落实到实处。现在各县

(区)有关企业制度改革规章、条例和政策已初步形成系列配套,并正日趋完善。各地对企

业改制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对原改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也普遍开始实施“二次手

术”,

    3.形式更多样。1997年以来郊区企业制度改革思想更解放,形式更灵活多样,比较注

意讲究实效,因地因厂制宜搞改革,不搞一刀切。目前主要形式有,组建集团、组建有限责

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嫁接三资企业、资产整体转让、租赁、兼并、抽资承包或抵押承

包等。组建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改制、嫁接二资企业等,又有一些不同的做

法,其中不乏有许多创新和好的做法。

    4.比较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997年郊区各县(区)推进企业制度

改革都比较注意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搞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正

确处理各种财产关系、利益关系,尤其在劳动力安置和涉及企业股权结构设置时,比较注

意考虑一般职工群众的利益,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保持了社会稳

定。

    (三)沪郊企业改革成效

    1.重组了生产要素,盘活了集体存量资产。上海郊区今年8月份,通过1.26万户企

业实施改制,总盘活集体存量资产100多亿元,通过资产流动重组、股权有偿出让、产权

上市交易等形式,共回收资金30.72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发展

生产,占30%以上;二是用于归还改制前的债务,约占55%左右;三是用于安置企业富

余职工占10%以上。改制后,市郊集体、外资和私营经济的产值比重已由1992年的86:

12:2调整为目前的60:25:5,企业留用原职工的人数达86%,其余职工也都作了妥善

安排。

    2.经营改善,效益提高。不少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后,使经营者和

职工共同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的责任感和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支出上尽可能节约。如奉贤县头桥镇一家企业改制后扩建厂房,全部

由职工自己动手拆除旧房、装运建材,预算投资150万元的大楼,实际只用了70万元。二

是在发展上舍得投入。奉贤县青村镇新世界电焊机厂,自1995年把80%的集体股权有

偿转让给职工后,狠抓技术改造,先后投资372万元,开发、生产了2个新产品,均被市

科委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技产品”。三是在管tit-_不断改进。闵行区颛桥镇大华汽车服务

公司去年改制后,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重新进行了核定,并量化到人,通过加

强内部管理,公司平均月利润由改制前的2.6万元上升到12.5万元,增加了3.8倍。

    3.明确了企业投资和债务主体的责任。在改制中,不少集体企业的债务随财产转移,

并及时办理合法的债务转移手续,使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卸掉了沉重的包袱,终止了

不应承担的无限经济责任,还有效地避免了银行贷款和财政借款资金的继续沉淀。如奉

贤县去年改制的192户企业,共减少集体债务1.72亿元,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贷款

1.18亿元,使资产经营责任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身上。

    4.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自1992年以来,市郊每年平均有1000多家乡镇集体

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等资产混合型企业,共置换出集体资产上百亿元。这些集体资产

在流动中得到优化重组,从效益较低的领域向效益较高的领域转移,形成一批资产质量

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其中,大江、望春花、嘉宝、界龙、海欣等10家企业已改制为上市公司、总股本金达17.24亿元,直接参与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与此同时,集体经济从部分领域退让出来,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至去年底,郊区三

资企业数量和投资总额已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4.6%和44.9%,已接近“半壁江山”。

    5.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市郊乡镇企业的改制,使农村经济呈

现出勃勃生机,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至1996年底,本市农村劳动力中

已有176.4万人直接从事二、三产业,占总数的76%。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农民已由单

一的按劳取酬转变为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实际收入增加。1996年,市郊农民人均

年纯收入达4864元,1997年有望达5300元,居全国首位。

    (四)沪郊企业改革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企业全面改制后,许多改制为“民营”的企业应承担的税外上交的有关规费,目前

各地尚无统一的明确规定,使许多收费相对集中于向留下的少数效益相对好一些的集体

骨干企业收取,从而使这些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发展步履艰难,严重削弱企业市场竞争

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目前在郊区企业改革中,一些地方的乡镇政府的风险没有真正解除。过去乡镇集

体企业大量负债一般都由乡镇政府担保,大量小微亏企业转制后,在一些地方,一部分债

务仍由乡镇政府继续承担着,这使在处理一些企业历史债权债务关系中,乡镇政府被传

讯当被告的事时有发生,给乡镇政府工作带来许多被动和困难。

    3.目前郊区“抓大放小”后,如何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如何建立一种切实有

效的机制,管好用好所盘活盘出的“存量”资产,以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有

待各地认真研究。

    4.在当前的农村改革中,随着经营者(或经营层)控大股的各种形式的股份制、股

份合作制的出现,很大一部分企业产权的拍卖转让,少数人开始大量掌握乡镇企业的股

权或资产,潜伏着新的“劳资”矛盾,很值得各地及早引起重视。

    5.在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乡镇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始终是个难点,乡镇企业

债权债务关系处理相对国有企业难度更大,原因是国有企业改制处理银行债务和银行坏

帐等,享受国家的特殊政策较多,如国有企业破产,银行可冲消坏帐,乡镇企业就无这个盘

子。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坏帐处理,都完全建筑在本乡镇集体经济自

行消化的基础上。在上海郊区工业和国有工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何在今后的企业改

制中,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值得认真研究。  

    6.目前郊区对转制企业的监督机制还未健全,主体还不够明确。部分转制企业特别

是部分转制为“民营”的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等瞒报产值、利润指标等,目前也无有效的制

约办法。对转制企业损害企业职工利益的行为,也还无较健全的制约法规,往往被一些人

钻空子,使集体和职工利益受到损害。

    7.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能解决发展的所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改革

工作和发展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当前尤其

要解决改制企业的新增投入问题,以保持郊区企业发展的后劲。

    8.目前在郊区企业制度改革中,企业、政府、社会、市场四位一体有机配套还显不

够。如目前乡镇企业职工再就业安置体系,养老、医疗保险体系等还未健全,在一些地方乡

镇企业职工利益也常常因此受到损害。

沪郊企业改革特点及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发行时间:1998-06-20
网站编辑:陈国权
  
来源:研究所

沪郊企业改革特点及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农委  陈国权

  (一)上海郊区企业改革的进展

    上海郊区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绩。最近市委市府领导视察郊区,对郊区企业改革给

予高度评价,认为目前郊区企业改革明显走在全市前面,郊区的企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为全市企业改革的深化起了示范作用。截至1997年8月底,上海郊区乡镇和村办工业企

业为19111户,累计改制企业已有12565户,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5028户,有限责任公司

1017户,企业集团116户,嫁接外资企业609户,租赁企业1974户,兼并企业355户,关停企业774户,拍卖企业1748户。预计到1997年底,郊区企业改制面可达70%左右。

    企业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1997年郊区全年预计完成GDP可达940亿元以上,同比

增长20%左右,工业产值同比可增长20%以上;粮食生产又创新高,蔬菜副食品供应丰

富。郊区为全市的发展又作出重要贡献。

    (二)上海郊区企业改革的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改制力度普遍加大。在1997年上海郊区新改制的企业中,中小企业

占80%以上,其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占50%以上,股份合作制改制普遍以“先售后

股”为主,占改制企业25%左右。目前,各县(区)一般都由县(区)主要领导主管改革。年

初南汇、奉贤、松江、金山等县(区)都召开了企业改革动员大会。松江县还建立了深化企

业改革领导小组,按乡镇划片,建立联络组,召开座谈会,派出专职人员,给予帮助和指

导。目前镇村二级工业企业都实施改制工作。    2.操作日趋规范。经过近十年的企业制

度改革探索,郊区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普遍

重视有关配套规章、条例和政策的制定。同时抓检查,把“规范化”落实到实处。现在各县

(区)有关企业制度改革规章、条例和政策已初步形成系列配套,并正日趋完善。各地对企

业改制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对原改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也普遍开始实施“二次手

术”,

    3.形式更多样。1997年以来郊区企业制度改革思想更解放,形式更灵活多样,比较注

意讲究实效,因地因厂制宜搞改革,不搞一刀切。目前主要形式有,组建集团、组建有限责

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嫁接三资企业、资产整体转让、租赁、兼并、抽资承包或抵押承

包等。组建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改制、嫁接二资企业等,又有一些不同的做

法,其中不乏有许多创新和好的做法。

    4.比较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997年郊区各县(区)推进企业制度

改革都比较注意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搞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正

确处理各种财产关系、利益关系,尤其在劳动力安置和涉及企业股权结构设置时,比较注

意考虑一般职工群众的利益,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保持了社会稳

定。

    (三)沪郊企业改革成效

    1.重组了生产要素,盘活了集体存量资产。上海郊区今年8月份,通过1.26万户企

业实施改制,总盘活集体存量资产100多亿元,通过资产流动重组、股权有偿出让、产权

上市交易等形式,共回收资金30.72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发展

生产,占30%以上;二是用于归还改制前的债务,约占55%左右;三是用于安置企业富

余职工占10%以上。改制后,市郊集体、外资和私营经济的产值比重已由1992年的86:

12:2调整为目前的60:25:5,企业留用原职工的人数达86%,其余职工也都作了妥善

安排。

    2.经营改善,效益提高。不少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后,使经营者和

职工共同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的责任感和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支出上尽可能节约。如奉贤县头桥镇一家企业改制后扩建厂房,全部

由职工自己动手拆除旧房、装运建材,预算投资150万元的大楼,实际只用了70万元。二

是在发展上舍得投入。奉贤县青村镇新世界电焊机厂,自1995年把80%的集体股权有

偿转让给职工后,狠抓技术改造,先后投资372万元,开发、生产了2个新产品,均被市

科委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技产品”。三是在管tit-_不断改进。闵行区颛桥镇大华汽车服务

公司去年改制后,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重新进行了核定,并量化到人,通过加

强内部管理,公司平均月利润由改制前的2.6万元上升到12.5万元,增加了3.8倍。

    3.明确了企业投资和债务主体的责任。在改制中,不少集体企业的债务随财产转移,

并及时办理合法的债务转移手续,使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卸掉了沉重的包袱,终止了

不应承担的无限经济责任,还有效地避免了银行贷款和财政借款资金的继续沉淀。如奉

贤县去年改制的192户企业,共减少集体债务1.72亿元,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贷款

1.18亿元,使资产经营责任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身上。

    4.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自1992年以来,市郊每年平均有1000多家乡镇集体

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等资产混合型企业,共置换出集体资产上百亿元。这些集体资产

在流动中得到优化重组,从效益较低的领域向效益较高的领域转移,形成一批资产质量

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其中,大江、望春花、嘉宝、界龙、海欣等10家企业已改制为上市公司、总股本金达17.24亿元,直接参与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与此同时,集体经济从部分领域退让出来,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至去年底,郊区三

资企业数量和投资总额已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4.6%和44.9%,已接近“半壁江山”。

    5.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市郊乡镇企业的改制,使农村经济呈

现出勃勃生机,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至1996年底,本市农村劳动力中

已有176.4万人直接从事二、三产业,占总数的76%。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农民已由单

一的按劳取酬转变为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实际收入增加。1996年,市郊农民人均

年纯收入达4864元,1997年有望达5300元,居全国首位。

    (四)沪郊企业改革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企业全面改制后,许多改制为“民营”的企业应承担的税外上交的有关规费,目前

各地尚无统一的明确规定,使许多收费相对集中于向留下的少数效益相对好一些的集体

骨干企业收取,从而使这些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发展步履艰难,严重削弱企业市场竞争

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目前在郊区企业改革中,一些地方的乡镇政府的风险没有真正解除。过去乡镇集

体企业大量负债一般都由乡镇政府担保,大量小微亏企业转制后,在一些地方,一部分债

务仍由乡镇政府继续承担着,这使在处理一些企业历史债权债务关系中,乡镇政府被传

讯当被告的事时有发生,给乡镇政府工作带来许多被动和困难。

    3.目前郊区“抓大放小”后,如何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如何建立一种切实有

效的机制,管好用好所盘活盘出的“存量”资产,以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有

待各地认真研究。

    4.在当前的农村改革中,随着经营者(或经营层)控大股的各种形式的股份制、股

份合作制的出现,很大一部分企业产权的拍卖转让,少数人开始大量掌握乡镇企业的股

权或资产,潜伏着新的“劳资”矛盾,很值得各地及早引起重视。

    5.在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乡镇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始终是个难点,乡镇企业

债权债务关系处理相对国有企业难度更大,原因是国有企业改制处理银行债务和银行坏

帐等,享受国家的特殊政策较多,如国有企业破产,银行可冲消坏帐,乡镇企业就无这个盘

子。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坏帐处理,都完全建筑在本乡镇集体经济自

行消化的基础上。在上海郊区工业和国有工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何在今后的企业改

制中,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值得认真研究。  

    6.目前郊区对转制企业的监督机制还未健全,主体还不够明确。部分转制企业特别

是部分转制为“民营”的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等瞒报产值、利润指标等,目前也无有效的制

约办法。对转制企业损害企业职工利益的行为,也还无较健全的制约法规,往往被一些人

钻空子,使集体和职工利益受到损害。

    7.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能解决发展的所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改革

工作和发展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当前尤其

要解决改制企业的新增投入问题,以保持郊区企业发展的后劲。

    8.目前在郊区企业制度改革中,企业、政府、社会、市场四位一体有机配套还显不

够。如目前乡镇企业职工再就业安置体系,养老、医疗保险体系等还未健全,在一些地方乡

镇企业职工利益也常常因此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