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化改革中发展中小企业
陈廷龙 童蕙萱
一、基本情况
上海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
上海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为大产业配套的
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上海富余劳动方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都市
型工业的重要力量,。因丽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空间。,
根据市统计部门提供的信息,截止1997年底,全市村及村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为
23986户,从业职工为331.09万人,工业总产值为544.95亿元。其中中型企业,891户,占3.71%;从业人数40.%万人,占12.37%;工业总产值606.11亿元,占11.13%。小型企业22497户,占93.8%;从业人数190.16万人,占57.43%;工业总产值2140.15亿元,占39.28%。
从对GDP贡献看,中小工业企业每增长1%,就推动上海工业增长0.36%,推动GDP
增长0.17%,如果中小工业企业今年增长18%,即可拉动上海工业增幅6.48%,拉动
GDP增幅3.06%。
几年来,上海中小企业通过改制、改造、改组和加强内部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1.资产经营责任落实。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厂长既是股东,又是经全体股东
选举出来的经营者,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前途紧紧捆绑在一起,资产经营责任真正落实
在他们的肩上。如群众木器厂经营者深深感到自己只有拼命苦干,否则对不起全体股东
给予他的责任。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经营上开拓务实,在作风上充分民主、
2.民主管理意识增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是股东,又是生产者,因此,他们
不仅关心企业日常管理的效益,而且关心企业最终的成果,真正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
经济效益捆在一起:如上海宽紧带厂为了更好地发挥股东与职工的积极性,提出了“效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命运共同体”和“连股连心连企业,降本增效创新业”的口号,并决定将股东代表大会与职工代表大会统一,使股东代表更加深入到企业多项管理工作中,发
挥主人翁作用。
3.治理结构基本健全。改制企业基本上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董
事会成员由全体股东代表选举产生。有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也有被选出来的职工代
表参加,并按公司章程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利。如上海宽紧带厂由于建立了相互制约的
机制,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对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干预反应能力变强了i
4.企业经济效益上升:企业改制后,靠机制转换走上了市场经济轨道,靠科学技术
创出了名牌,靠先进的营销手段抢占了市场,靠人才与完善的管理创出了效益,靠干部的
模范作用提高了整个企业凝聚力。如上海三明食品公司转制3年来,净资产从原来的50
万元增加到4350万元,增加了87倍,创出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又如南市区去年接收的
市属轻工小企业共25户,当年亏损总额达2300多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经营机制
转换,今年已减亏1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政策扶持问题。经营者反映,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改革方面的优惠条款,如用于
破产、兼并、减人增效的挂帐停息政策,用于发展企业生产的融资政策等,往往偏好于大
企业,偏好于工业,而中小企业及其它行业很难享受。
2.规范运行问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法人治理结构运作还不够规范,相
当一部分(尤其是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还是沿袭老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对于原上级主管部门来讲,也习惯于用行政方法管理企业,以致造成体制不顺,政企不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3.资金匮乏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度低,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向他们提供贷款,
如进人间接融资市场也有相当难度,使不少企业有好的产品苦于无资金投入,无法组织
生产,盈利能力低,缺乏发展后劲。
4.管理机构问题。上海中小企业分属于市、区、县各级政府与各产业主管部门,由
于无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往往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撞车或顾此失彼。如部分区县
反映,1997年市里搞100家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文件中写明可享受现代企业制
度试点先征后返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但实际上没有兑现。
5.法律体系问题。经营者反映,通过经济立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世界各
国支持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如日本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
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扶植法》等法律。而我国至今还未制定诸如《中小企业法》等有关扶持
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呼吁应尽早出台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中小
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6.中介服务问题。上海的中小企业在产品销售上靠自设营业部,产品开发上靠自
主开发或仿制。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可以依托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来实现企业
的发展。究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销售、科研开发、信息咨询的社会
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构。
三、对策建议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必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潜在功能,制定
正确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
1.设立指导机构。建议设立“上海中小企业指导服务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对
中小企业宏观指导;负责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宏观政策框架;组织
推动中小企业的改制转制工作;对中小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向政府反映中小企
业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协调与综合部门的关系等。
2.改善融资环境。一是建议将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纳入金融体制改革内容,
选定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
是设立由地方政府、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专门向
有发展前景或暂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创
业基金,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创业起步时需一定资金投入的科技企业。
3.制定法律法规。建议抓紧制定《上海中小企业管理条例》、《上海扶持中小企业发
展的若干规定》、《上海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以确定其在上海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明确扶持中小企
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4.完善中介服务。建议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鼓励与支持精减下来的人员创办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市场信息、企业诊断等服务。
5.强化管理创新。一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财务、成本、质量、投资、劳
动、营销、分配、审计等管理机制。二是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涉及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应
让股东知道。三是建立集体决策制与内部监督机制。四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议事
规则与工作细则,明确职责,分类管理÷规范企业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