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思考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郁鸿元
来源:研究所

民营科技企业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思考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  郁鸿元

    一、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

    1.民营科技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最早兴起于1984年,1985年底时共有企业120家,从业人员1150

人,到1997年,已发展到7380余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其经济运行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经济效益较好。

     1997年,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7.28万元/人,人均资产是22万

元/人。而同期上海独立核算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才3.5701万元/人。

    二是技术层次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共有2006项,其中高新技术领域产

品占91%,其产值、销售额分别占总量的96%、95.5%。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90年代水平的占18%多,其产值、销售额和创汇分别占73.8%、73。23%和98.26%。

.  三是发展速度较快。

    到1997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值达到353,6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销售额

277.%亿元,实现利税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户均资产增加47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

    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不足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谓“一枝独秀”,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

发展速度是上海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无与伦比的。然而,其所取得的成就与上海的社会

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从其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三方面不足;

    第一,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发展规模还偏小,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据国家科委统计表明:199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0万家,技工贸收入已突破

2700亿元,年收人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有675家。而上海的企业数仅占全国的7.3%,

技工贸收入也不到10%,年收入超亿元也只有33家,不到全国总数的5%。

    从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看,其从业人员占到全市职工的3.7%,其

销售额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3%,利税占5.5%,其产品销售收入占到全市产品销

售收入(5384.49亿元)的1.37%。而同期,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全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科技企业

所占比重还较小。    ’

    第二,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也偏小,与上海的全国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地位

还很不相称。

    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据统计,到1997年为止,资产规模

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2733家,占总数的37%,而资产超亿元的只有41家,不是总数

的0.5%,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年销售额看,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308家,占总数的

31.2%。

    第三,民营科技企业的分布不够集中,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民营科技

园区。

    上海虽有许多国家级、市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上海20个区县中至少有一半似上有类似称谓的民营科技企业园区,青浦、松江、嘉定、浦东等区县甚至还不止一家,但却没有出现象北京中关村这样一个能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园区。

    3.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分析,上海民营科技企业1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不尽如人意,存在着

八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制度安排的滞后是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重要

原因。

    民营科技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而上海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的同时,

导致政府的政策重心仍客观上偏向国有大企业,未能积极营造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竞争

环境,使其在市场竞争、筹集资金和吸引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使上海民营科技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开始在上海本地市场就面临着极为“惨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

上海土地使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逐年呈刚性上涨的趋势下,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与外地

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市场竞争秩序的不规范,实际上也使上海民营

科技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据一次问卷调查,民营科技企业把市场压力与威胁视为

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它的市场边界极其有限,因而对宏观经济形势、政府产业政策和国

内外市场情况把握不准,迫切需要投资决策分析、市场咨询以及各类信息服务。尤其是

在初创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大都“势单力薄”,也同样离不开技术援助、管理顾问、人才中介

等外界支持力量。    ,

    第四,城市文化未能有效营造鼓励企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  在上海城市文化中普遍缺乏一种敢冒风险、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缺乏一种“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使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因为在开拓事业中谨慎有余,冒险不足而坐失发展良机。

    第五,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为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下,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短缺已

成为目前制约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

    第六,人才流动频繁、中高级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上海民营科技企

业的发展后劲。

    在上海13万民营科技企业人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为62%。据抽样调查统计:民营

科技企业人员平均流动率达30%以上。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的中高级核心人才相当缺

乏,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稀缺,特别是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人又都是科技人员

出身,缺乏经营管理才能。

    第七,产权关系改革的滞后给民营科技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较大隐患。

    民营科技企业从其创办之日起就做到了“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但产权界定却较为模

糊。产权改革的滞后将严重挫伤民营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这也是民营企业高

层管理人员和核心科技人才难以长期留住的重要原因。

    第八,企业制度创新的滞后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再上新的台阶。

    由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从而影响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制度建设和组织

再造的滞后,使民营科技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给企业经营

管理带来了很大问题。

    二、发展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思路

    活跃在各行各业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上海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

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实行以宏观调控政策为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家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助往往是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来实现的;近年

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民营科技企业又处于一种新的重要地

位,需要新的社会服务:因此,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就成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重大举措。

    民营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定

义为:民营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民营科技企业为特定对象,以多层次、多主

体、多渠道、多方位、多形态、多功能为特征的社会系统。

    要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体系的目标与功能。根据国内

外的经验,这一服务体系的基本宗旨就是保护与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促进

改革、改制,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要为民营科技企业的改制与发展

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有:

    第一,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提供市场化的改革服务——使民营科技企业能顺利实现转制、转轨,走出一条

“内部转制,外部转化”的道路。

    第三,提供融资与创业指导服务——使民营科技企业更好地发挥稳定的作用,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四,提供基本的服务——主要有咨询、信息、法律、科技创新、金融、财政、职业培训、产品销售、国际化、配套协作、组织化等服务。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思考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郁鸿元
  
来源:研究所

民营科技企业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思考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  郁鸿元

    一、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

    1.民营科技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最早兴起于1984年,1985年底时共有企业120家,从业人员1150

人,到1997年,已发展到7380余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其经济运行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经济效益较好。

     1997年,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7.28万元/人,人均资产是22万

元/人。而同期上海独立核算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才3.5701万元/人。

    二是技术层次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共有2006项,其中高新技术领域产

品占91%,其产值、销售额分别占总量的96%、95.5%。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90年代水平的占18%多,其产值、销售额和创汇分别占73.8%、73。23%和98.26%。

.  三是发展速度较快。

    到1997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值达到353,6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销售额

277.%亿元,实现利税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户均资产增加47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

    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不足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谓“一枝独秀”,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

发展速度是上海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无与伦比的。然而,其所取得的成就与上海的社会

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从其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三方面不足;

    第一,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发展规模还偏小,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据国家科委统计表明:199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0万家,技工贸收入已突破

2700亿元,年收人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有675家。而上海的企业数仅占全国的7.3%,

技工贸收入也不到10%,年收入超亿元也只有33家,不到全国总数的5%。

    从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看,其从业人员占到全市职工的3.7%,其

销售额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3%,利税占5.5%,其产品销售收入占到全市产品销

售收入(5384.49亿元)的1.37%。而同期,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全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科技企业

所占比重还较小。    ’

    第二,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也偏小,与上海的全国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地位

还很不相称。

    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据统计,到1997年为止,资产规模

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2733家,占总数的37%,而资产超亿元的只有41家,不是总数

的0.5%,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年销售额看,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308家,占总数的

31.2%。

    第三,民营科技企业的分布不够集中,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民营科技

园区。

    上海虽有许多国家级、市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上海20个区县中至少有一半似上有类似称谓的民营科技企业园区,青浦、松江、嘉定、浦东等区县甚至还不止一家,但却没有出现象北京中关村这样一个能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园区。

    3.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分析,上海民营科技企业1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不尽如人意,存在着

八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制度安排的滞后是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重要

原因。

    民营科技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而上海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的同时,

导致政府的政策重心仍客观上偏向国有大企业,未能积极营造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竞争

环境,使其在市场竞争、筹集资金和吸引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使上海民营科技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开始在上海本地市场就面临着极为“惨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

上海土地使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逐年呈刚性上涨的趋势下,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与外地

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市场竞争秩序的不规范,实际上也使上海民营

科技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据一次问卷调查,民营科技企业把市场压力与威胁视为

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它的市场边界极其有限,因而对宏观经济形势、政府产业政策和国

内外市场情况把握不准,迫切需要投资决策分析、市场咨询以及各类信息服务。尤其是

在初创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大都“势单力薄”,也同样离不开技术援助、管理顾问、人才中介

等外界支持力量。    ,

    第四,城市文化未能有效营造鼓励企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  在上海城市文化中普遍缺乏一种敢冒风险、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缺乏一种“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使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因为在开拓事业中谨慎有余,冒险不足而坐失发展良机。

    第五,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为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下,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短缺已

成为目前制约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

    第六,人才流动频繁、中高级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上海民营科技企

业的发展后劲。

    在上海13万民营科技企业人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为62%。据抽样调查统计:民营

科技企业人员平均流动率达30%以上。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的中高级核心人才相当缺

乏,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稀缺,特别是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人又都是科技人员

出身,缺乏经营管理才能。

    第七,产权关系改革的滞后给民营科技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较大隐患。

    民营科技企业从其创办之日起就做到了“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但产权界定却较为模

糊。产权改革的滞后将严重挫伤民营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这也是民营企业高

层管理人员和核心科技人才难以长期留住的重要原因。

    第八,企业制度创新的滞后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再上新的台阶。

    由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从而影响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制度建设和组织

再造的滞后,使民营科技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给企业经营

管理带来了很大问题。

    二、发展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思路

    活跃在各行各业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上海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

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实行以宏观调控政策为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家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助往往是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来实现的;近年

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民营科技企业又处于一种新的重要地

位,需要新的社会服务:因此,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就成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重大举措。

    民营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定

义为:民营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民营科技企业为特定对象,以多层次、多主

体、多渠道、多方位、多形态、多功能为特征的社会系统。

    要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体系的目标与功能。根据国内

外的经验,这一服务体系的基本宗旨就是保护与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促进

改革、改制,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要为民营科技企业的改制与发展

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有:

    第一,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提供市场化的改革服务——使民营科技企业能顺利实现转制、转轨,走出一条

“内部转制,外部转化”的道路。

    第三,提供融资与创业指导服务——使民营科技企业更好地发挥稳定的作用,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四,提供基本的服务——主要有咨询、信息、法律、科技创新、金融、财政、职业培训、产品销售、国际化、配套协作、组织化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