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突破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李铁映
来源:研究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突破

李铁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

传统观念和传统经济理论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在推进经济理论突破、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奠定

了这一理论的基础,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总

结新经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新的杰出贡献,指导和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理论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改革目标模式,在认识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反

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这个探索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首先表现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首先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

试点等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市场

取向的轨道。

    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城乡改革的初步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方针,将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类型,并要求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尽管当时对市场的认识具有较

大的局限性,但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却是一次突破: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一次

飞跃,从而把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江

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承认社会主义

经济是市场经济,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发展。

    从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不仅仅是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理论的突破和确立,而且带来了经济学领域的革命。这一理论的基本

要求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

济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有

效配置:

    二、所有制改革理论

    我们对所有制理论问题的突破,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一

是把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

    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过去总认为越大越公越好。搞“一大二公三纯”和“穷过渡”,

结果严重挫伤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推进,从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

方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城

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

报告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提出公有资产不仅要有量的优

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提出非公有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把它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

中。这些理论上的突破是对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另一重大突破,是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

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结合的关键性难题: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1昆为一谈: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

的实现形式;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

有制可以采取同样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三、农村改革理论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

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0年来,农村改革理论上的建树

主要有:一是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理论;二是形成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理论;三是突破传统

作法,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四是提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逐

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农村改革势如破竹,取得巨大成就,从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最关键的理顺了农村最基

本的经济关系,即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建立了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践证明,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

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

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多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必须

坚持长期稳定的农村基本政策: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二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三是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

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并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而形成了指导农村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四、企业制度改革理论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构建新的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我们在国有企

业改革理论方面的突破主要有:一是摒弃传统的企业是行政附属物的观念,提出企业是

市场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理论;二是提出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三是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四是提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理论。

    20年来,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艰巨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从放权让利

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国有国营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厂长负责制到构建内·部治

理结构;从工厂制到公司制;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从分散经营到横向联合和集团化经

营;从两步利改税到承包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重视企业内部改革到重视制度创

新、改善外部环境、解决历史包袱问题;从试图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到搞活整个国有经

济;从单项的企业改革到把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同国民经济结构调

整相结合,等等,这些探索为形成科学的企业改革理论和思路提供了基本素材。

    五、市场体系理论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

面的理论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上承认生产资料、生产要素都是商品,都有价格;二

是价格改革是形成市场机制的关键,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三是突破传统

观念,提出了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而且

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理论上曾一度困扰着我们。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发展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确立,对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80年代的改革中,我们一直把风险较大的价格改革看作是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成败

的重要方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体制转轨时期的价格改革理

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主要由市场

形成价格的机制。按照这一思路,1994年以来,我们在价格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基

本上闯过了商品价格改革的难关,但要素价格市场化问题的解决,尚需一个渐进的过程。

    六、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理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是一个行政集中统一体,没有宏观和微观经

济之分,也就谈不上形成宏观调控理论。20年来,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应从行政性的直接管理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协调统

一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辩证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运行要求的、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宏观

调控体系。值得指出的是:由直接的行政性的计划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的经济手段为

主调控经济活动,这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在宏观管理理论上的一大创新。这一理论上的

创新,不仅使我国宏观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它从宏观层次上说明了公有制经

济是能够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处在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

调控尤为重要,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辩证地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

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我们

在加快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使国民经济摆脱了大

起大落的困扰,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七、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涉及激励或动力机制问题,还涉及社会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对于传统的收入分配理论的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三

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四是坚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

体系,创建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大

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

了这个大政策,对形成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

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

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分配理论的这一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而且有

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入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八、对外开放理论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20年来,在对外开放理论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摒弃封闭半

封闭发展模式,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二是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

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创

建经济特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理论;四是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是开放的体制。邓小平同

志一再告诫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一国或几国建立,但建

设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世界,闭关锁国必然失败。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某个方面、某个

领域的开放,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同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持

久稳定的经济关系,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我们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就越大,我国发展的

机遇也就越多。

    与此同时,又必须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自力更生与

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并增强防范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摘自(求是》1999年第6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突破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李铁映
  
来源:研究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突破

李铁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

传统观念和传统经济理论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在推进经济理论突破、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奠定

了这一理论的基础,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总

结新经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新的杰出贡献,指导和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理论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改革目标模式,在认识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反

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这个探索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首先表现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首先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

试点等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市场

取向的轨道。

    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城乡改革的初步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方针,将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类型,并要求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尽管当时对市场的认识具有较

大的局限性,但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却是一次突破: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一次

飞跃,从而把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江

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承认社会主义

经济是市场经济,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发展。

    从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不仅仅是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理论的突破和确立,而且带来了经济学领域的革命。这一理论的基本

要求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

济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有

效配置:

    二、所有制改革理论

    我们对所有制理论问题的突破,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一

是把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

    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过去总认为越大越公越好。搞“一大二公三纯”和“穷过渡”,

结果严重挫伤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推进,从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

方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城

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

报告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提出公有资产不仅要有量的优

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提出非公有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把它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

中。这些理论上的突破是对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另一重大突破,是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

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结合的关键性难题: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1昆为一谈: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

的实现形式;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

有制可以采取同样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三、农村改革理论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

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0年来,农村改革理论上的建树

主要有:一是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理论;二是形成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理论;三是突破传统

作法,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四是提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逐

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农村改革势如破竹,取得巨大成就,从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最关键的理顺了农村最基

本的经济关系,即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建立了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践证明,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

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

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多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必须

坚持长期稳定的农村基本政策: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二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三是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

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并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而形成了指导农村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四、企业制度改革理论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构建新的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我们在国有企

业改革理论方面的突破主要有:一是摒弃传统的企业是行政附属物的观念,提出企业是

市场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理论;二是提出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三是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四是提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理论。

    20年来,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艰巨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从放权让利

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国有国营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厂长负责制到构建内·部治

理结构;从工厂制到公司制;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从分散经营到横向联合和集团化经

营;从两步利改税到承包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重视企业内部改革到重视制度创

新、改善外部环境、解决历史包袱问题;从试图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到搞活整个国有经

济;从单项的企业改革到把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同国民经济结构调

整相结合,等等,这些探索为形成科学的企业改革理论和思路提供了基本素材。

    五、市场体系理论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

面的理论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上承认生产资料、生产要素都是商品,都有价格;二

是价格改革是形成市场机制的关键,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三是突破传统

观念,提出了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而且

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理论上曾一度困扰着我们。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发展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确立,对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80年代的改革中,我们一直把风险较大的价格改革看作是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成败

的重要方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体制转轨时期的价格改革理

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主要由市场

形成价格的机制。按照这一思路,1994年以来,我们在价格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基

本上闯过了商品价格改革的难关,但要素价格市场化问题的解决,尚需一个渐进的过程。

    六、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理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是一个行政集中统一体,没有宏观和微观经

济之分,也就谈不上形成宏观调控理论。20年来,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应从行政性的直接管理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协调统

一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辩证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运行要求的、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宏观

调控体系。值得指出的是:由直接的行政性的计划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的经济手段为

主调控经济活动,这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在宏观管理理论上的一大创新。这一理论上的

创新,不仅使我国宏观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它从宏观层次上说明了公有制经

济是能够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处在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

调控尤为重要,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辩证地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

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我们

在加快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使国民经济摆脱了大

起大落的困扰,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七、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涉及激励或动力机制问题,还涉及社会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对于传统的收入分配理论的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三

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四是坚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

体系,创建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大

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

了这个大政策,对形成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

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

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分配理论的这一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而且有

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入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八、对外开放理论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20年来,在对外开放理论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摒弃封闭半

封闭发展模式,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二是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

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创

建经济特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理论;四是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是开放的体制。邓小平同

志一再告诫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一国或几国建立,但建

设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世界,闭关锁国必然失败。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某个方面、某个

领域的开放,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同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持

久稳定的经济关系,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我们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就越大,我国发展的

机遇也就越多。

    与此同时,又必须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自力更生与

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并增强防范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摘自(求是》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