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扶持中小企业简介
日美中小企业政策之比较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新事业活动的支援变得积极起来,但是,创业活动并不那
么活跃。而美国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成绩显著
从美国90年代以后扩大就业的情况看,中小企业所起的作用很大。1994年美国新
增加的就业人数共约330万人,其中中小企业约占60%:从不同的产业看,服务业为最
多,约为140万人:在中小企业型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就业的有托儿服务、个人医院和诊
所、邮递和复印服务等。
日本的开业率这几年只有4—5%:而美国的开业率却达12—14%,其原因是:(1)
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和对这种精神实行奖励的社会风气;(2)商业机会随着景气的扩大而增
加;(3)实行了支持创业的制度。
美国建立了许多业务培养室,以此作为支持创业的制度:美国的许多州都有业务培
养室,目的是培育风险企业和振兴地区经济:培养室向前来接受培养的企业提供:(1)事业
内容;(2)办公室服务;(3)经营技术等。
除了这种以风险企业为对象的培养室之外,还有商业信息中心,这是作为促进个人创
业的一种机构。商业信息中心虽由中小企业厅进行监督,但是由官民共同经营。信息中
心拥有准备创业所需的信息、录像带、软件和电子计算机终端等。
美国扩大主体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具备支持创业环境的原因在于美国的中小企业观和中小企业政
策:正如美国1953年的《中小企业法》第二条所说,中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
素,保障个人独立经营的机会可导致国家的繁荣。这一认识是制定政策的基础。现在,
美国中小企业的政策基本上是由财政支持、经营指导和政府筹措这三个方面组成。近年
来美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财政支持是以信贷担保为主。联邦政府级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向民间金融机构
的贷款提供信贷担保。
第二,减轻贷款申请者书写申请书等文件的负担,简化贷款手续。对于10万美元以
下的贷款担保,贷款申请者只要书写一页纸的申请书就可了事。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申请者的资信和贷款情况。
第三,加强对研究开发的支援。对于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研究计划,美国的做法是,让
承担了外部1亿美元以上研究开发费用义务的11个政府机构,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
中小企业,以支援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研究开发计划分阶段实施。
由政府帮助提供研究开发资金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商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利
用民间资金。
第四,实行综合性经营,即要实现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或服务能由一家机构完成。小型
的经济开发中心是联邦政府、州、地方自治体、教育机构和民间的共同事业,它们被设在
全美57个地区的950个城市的次中心,联邦政府、州和地方自治体等对其进行经营指导
及技术支援等。
第五,支持少数民族和女企业家。在对少数民族和女企业家提供财政支持的问题
上,实行事前批准贷款制。这种制度与其说是重视贷款申请者的财产,还不如说是重视
贷款申请者的资信、贷款情况、事业经验和财务比率等。对于2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事先
就给予担保。
日本未能摆脱利益均沾方式
与美国的这种中小企业政策相比较,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是产业政策的色彩
浓。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63年,日本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基层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
促进法等法案,从而形成了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的框架:政策的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的
现代化方面,而且每种企业都设定了自己的设备现代化和企业集约化的目标:另一方
面,作为政策的手段,还健全了财政支持、优惠税制、经营指导和提供信息等制度:
现代化促进法在制定之后,作为结构改革政策来说,每个业种的现代化都存在着一
些课题。例如怎样使中小企业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高度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等):
体现中小企业观和中小企业政策之变化的是中小企业厅拟定的《中小企业的再发现
——80年代中小企业的设想》(1980年):这里可以肯定地看到中小企业所具有多样性:
而政策的基本目标正是放在这种多样性所产生的成果方面。进入80年代后,又采取了一
些新的措施,如培育风险企业和开展不同企业间的交流等。
中小企业厅拟定的《90年代中小企业设想》(1990年)也基本上是这些新措施的继
续。在这个“设想”中,提出了充实软性经营资源、促进创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等政
策,并以这些政策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创业的政策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
实施的。1995年4月,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性事业活动的临时措施法》;同年
7月又开设了店铺特别品牌市场,有了这种市场,即使企业有赤字,但只要是研究开发型
企业,其商品也能够公开;1996年3月,中小企业事业团还开设了“风险企业广场”;如此
等等.有关中小企业的措施相继出台:
尽管在80年代以后中小企业观和政策设想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对一些老的政策未作充分的修改,所以,现在的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体系形成了利益均沾式的政策体系: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