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中小企业对上海的战略意义
发行时间:1999-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发展中小企业对上海的战略意义

    在迈向21世纪的新时期,上海提出到2010年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

心之一,并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实现

这一宏伟目标,在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不能忽视占全市企业总数

97%、全市从业人员56%的中小企业。

    一、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市府有关综合部门提供的信息,全市工商企业总数有22.28万户,其中中小企

业有21.67万户,占97.26%;全市工商企业从业职工有460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从业职

工有258.乃万人,占56.24%。

    据上海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全市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数为

15073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从业人数为19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64.4%;工业总产值’1555.7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7%;出口交货值420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57.1%;工业增加值471.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3.7%,实现利润约占工业总利润的13%。

    上海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县工业1997年共有工业企业20141户,从业职工167.65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529.19亿元,实现工业利润83.33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547.53亿元,上交国家税金77.0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有3504·户,从业职工25.58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3.18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61.3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2.35亿元;区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有328户,从业职工6.1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7.89亿元,实现工业利润0.47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10.0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08亿元;区县乡镇工业企业有14864户,从业职工130.8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80.26亿元,实现工业利润69.68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426.8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62.55亿元。

    1997年底,上海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有23703户,从业人员21.37万人,完成工业总

产值172.12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1.46亿元,上交国家税金7.89亿元。

    以上数据表明,上海中小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示出来。上海

在面向新世纪、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中,必须把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来对

待+

    二、上海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

    1.发展中小企业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

    根据上海跨世纪的发展规划,至2010年上海的GDP在2万亿元左右,其中工业增加

值要达到8000亿元,转化为工业总产值为2万多亿元,接近翻两番。实现上述目标不能

离开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见效快、发展迅速,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

要拉动力。据统计,上海中小企业集中的乡镇工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推动工业增长

0.36个百分点,推动全市GDP增长0.17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全市GDP增幅和工业增

幅,要靠乡镇工业来拉动保证。因此,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把它置于战略发展的

高度。

    2.发展中小企业是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

    上海中小企业中的28%是为大工业协作配套和直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据

统计,区县工业中的中小企业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协作配套的企业有1038户,协作配套

的年产值达到120亿元。1997年区县工业中列入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科技产业化、新产品

开发计划共有615项,投入资金30亿元,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产值260亿元,新

增利税4.7亿元,节汇创汇9.2亿美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2%。当年列入市区县工业局

申报、跟踪的123个实施项目,年内已有80%进入试制、试产、试销阶段。当年投入资金在

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73个,年增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0户。当年经各区

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0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33%;由市科委、市工行、市农行

命名的“科技产业化三上企业(上水平、上效益、上规模)”有50户,占全市科技产业化三

上企业的71%;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审查认定的企业有30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

业总数的6%。区县工业积极为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配套服务,扩大零部件生产批

量和生产网点,争取为支柱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由目前的5%,上升到本世纪末和2010

年达到20—30%以上。

    3.发展中小企业是上海都市工业兴起的主体力量

    上海工业已确定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工业三大块发展格局。而

都市型工业在上海工业总布局、总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都市型工业既是都

市型群体生活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也是上海城市发展“三港二路”的需要,更是上海各

种各样企业改制、劳动力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目前已把服装服饰业,食品工业,包装设

计、印刷出版与制作业,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旅游产品及

健身器材制造业共六个大类列为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工业的企业组织形态是大、中、

小、手工作坊都有,但其主体是中小企业,包括家庭式手工作坊。中小企业的专门化、特

色化,为市场提供了都市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因此,发展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必须把上海中

小企业肘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言

    4.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上海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上海原采有30%的富余员工,近两年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下岗待

工、分流就业,富余员工已降到20%,预计到2000年左右,降到10%。这样每年将有20

万左右富余人员需要分流安置,发展中小企业、甚至发展家庭工业,将为下岗分流人员提

供多种就业渠道,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上海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上海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相

比,上海中小企业在产值比重、就业比重等方面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上海中小企业的总体

经济规模和增长势头与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相当的距离。目前上海中小企业主要存

在的问题:

    一是大多数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政企难以分开。一部分中小企业虽

已名义上改制,但没有真正转换机制。

    二是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低,扩张能力明显不足。据上海银行对工业中小企

业的一项调查,其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缺乏人才。信息不通畅,不灵敏。

    四是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缺乏,在企业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是市场渠道不畅,较难构筑自己的销售网络,在进入市场中受到限制和某些部门

歧视。

    以上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各区县也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

    (摘自《上海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研究及改革设想》)

发展中小企业对上海的战略意义
发行时间:1999-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发展中小企业对上海的战略意义

    在迈向21世纪的新时期,上海提出到2010年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

心之一,并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实现

这一宏伟目标,在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不能忽视占全市企业总数

97%、全市从业人员56%的中小企业。

    一、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市府有关综合部门提供的信息,全市工商企业总数有22.28万户,其中中小企

业有21.67万户,占97.26%;全市工商企业从业职工有460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从业职

工有258.乃万人,占56.24%。

    据上海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全市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数为

15073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从业人数为19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64.4%;工业总产值’1555.7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7%;出口交货值420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57.1%;工业增加值471.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3.7%,实现利润约占工业总利润的13%。

    上海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县工业1997年共有工业企业20141户,从业职工167.65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529.19亿元,实现工业利润83.33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547.53亿元,上交国家税金77.0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有3504·户,从业职工25.58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3.18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61.3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2.35亿元;区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有328户,从业职工6.1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7.89亿元,实现工业利润0.47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10.0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08亿元;区县乡镇工业企业有14864户,从业职工130.8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80.26亿元,实现工业利润69.68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426.8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62.55亿元。

    1997年底,上海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有23703户,从业人员21.37万人,完成工业总

产值172.12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1.46亿元,上交国家税金7.89亿元。

    以上数据表明,上海中小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示出来。上海

在面向新世纪、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中,必须把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来对

待+

    二、上海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

    1.发展中小企业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

    根据上海跨世纪的发展规划,至2010年上海的GDP在2万亿元左右,其中工业增加

值要达到8000亿元,转化为工业总产值为2万多亿元,接近翻两番。实现上述目标不能

离开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见效快、发展迅速,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

要拉动力。据统计,上海中小企业集中的乡镇工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推动工业增长

0.36个百分点,推动全市GDP增长0.17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全市GDP增幅和工业增

幅,要靠乡镇工业来拉动保证。因此,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把它置于战略发展的

高度。

    2.发展中小企业是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

    上海中小企业中的28%是为大工业协作配套和直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据

统计,区县工业中的中小企业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协作配套的企业有1038户,协作配套

的年产值达到120亿元。1997年区县工业中列入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科技产业化、新产品

开发计划共有615项,投入资金30亿元,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产值260亿元,新

增利税4.7亿元,节汇创汇9.2亿美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2%。当年列入市区县工业局

申报、跟踪的123个实施项目,年内已有80%进入试制、试产、试销阶段。当年投入资金在

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73个,年增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0户。当年经各区

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0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33%;由市科委、市工行、市农行

命名的“科技产业化三上企业(上水平、上效益、上规模)”有50户,占全市科技产业化三

上企业的71%;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审查认定的企业有30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

业总数的6%。区县工业积极为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配套服务,扩大零部件生产批

量和生产网点,争取为支柱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由目前的5%,上升到本世纪末和2010

年达到20—30%以上。

    3.发展中小企业是上海都市工业兴起的主体力量

    上海工业已确定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工业三大块发展格局。而

都市型工业在上海工业总布局、总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都市型工业既是都

市型群体生活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也是上海城市发展“三港二路”的需要,更是上海各

种各样企业改制、劳动力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目前已把服装服饰业,食品工业,包装设

计、印刷出版与制作业,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旅游产品及

健身器材制造业共六个大类列为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工业的企业组织形态是大、中、

小、手工作坊都有,但其主体是中小企业,包括家庭式手工作坊。中小企业的专门化、特

色化,为市场提供了都市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因此,发展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必须把上海中

小企业肘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言

    4.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上海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上海原采有30%的富余员工,近两年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下岗待

工、分流就业,富余员工已降到20%,预计到2000年左右,降到10%。这样每年将有20

万左右富余人员需要分流安置,发展中小企业、甚至发展家庭工业,将为下岗分流人员提

供多种就业渠道,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上海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上海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相

比,上海中小企业在产值比重、就业比重等方面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上海中小企业的总体

经济规模和增长势头与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相当的距离。目前上海中小企业主要存

在的问题:

    一是大多数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政企难以分开。一部分中小企业虽

已名义上改制,但没有真正转换机制。

    二是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低,扩张能力明显不足。据上海银行对工业中小企

业的一项调查,其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缺乏人才。信息不通畅,不灵敏。

    四是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缺乏,在企业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是市场渠道不畅,较难构筑自己的销售网络,在进入市场中受到限制和某些部门

歧视。

    以上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各区县也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

    (摘自《上海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研究及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