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经济上的深厚基础,它们的作用表现为多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能够更有效、更好地利用地方性的资源。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巨大,采用多层次集中控制的办法对生产实施管理,一般有利于使用大宗资源,对量少、分散的资源不易有效利用,或者造成运输或管理成本过高。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发展很不平衡,适合中小企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很多。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贴近居民生活、为都市消费与工商业服务的许多经济事业与项目,都具有浓重的地方化、社区化特色,这些活动很难由少数大企业做好,更不用说包办。这正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用武之地。
第二,中小企业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千篇一律的大批量生产与服务,逐步为
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所替代。按顾客需求进行定制或提供个性化服务能更好满足人
们的需要。逐步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小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中小企业能吸收众多劳动力就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是中国经济中一个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就业问题逐步凸现。据
统计,1997年中国的公开失业率为3.1%,已属于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实际情况比
这要远为严重,考虑到国有企业冗员下岗和农村待转移剩余劳动力,失业率会进一步提
高。上海也不例外,就业成了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大事。多数中小企
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据统计,1995年上海大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10.3万元。
小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2.1万元;同样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多吸
收4倍的人就业。服务业能吸纳的劳动力更多。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
题。形成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地位,有利于矫正现行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
的偏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也是合理的,有利于发挥中国人力资源数量多的这一特
,点。
第四,中小企业可以在技术进步中发挥重大作用。许多人把中小企业与落后生产方
式等同,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中/j,主业是技术进步的生力军。以美国为例,据统
计,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数量上占到全国的55%以上,一些20世纪的重
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录音机、速冻食品等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
上海目前有近7000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事实证明,中小企业在技
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可能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新一代的高新技术产
业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已没有必要采取集中生产方式,通过电脑与现代通讯手段,许多人
可以在所谓的;‘忠子家庭”内工作,使其工作成为口-令组织严密的社会化分工体系的一部
分;新技术使小单位的生产可以整合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经济核算上小单位,经济
活动及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社会化,很可能是未来生产的主流。即使是汽车工业,也可能
分成较小的单位——如三四百人。这种生产方式,既能发挥生产社会化的长处,又能使中
小企业动力直接、管理成本低、机动灵活的优点得到保持,具有更高的效率,可能将成为
21世纪的生产方式的主流。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拥有较大优
势。在21世纪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产业位置以后,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全部中小企
业中的比重将大大提高。人们会发现中小企业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技术创新的生
力军。
第五,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在市场经济导向的体制改革中,
中小企业因其改革成本较低,可以起到改革“试验田”和“前驱”的角色,率先进行各种改
革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中小企业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吸收在改革过程
中从国有大企业中精简出的人员,从而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
中小企业的创办与充分的市场竞争,培育出大批企业家人才和培育出企业家精神。这种
宝贵的企业家资源和精神,对中国社会、对上海经济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重大历史作用。
而国有大企业,因其与传统体制、与政府机构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从中培育出足够数
量与质量的企业家,更难以形成企业家精神的氛围。
大量事实证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它们与大企业
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自《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