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活中小企业
小企业大舞台
杨国民 秦海波
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确保国民经济实
现适度快速增长,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两项目
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迫切需要。
中小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达
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既定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我国经济必须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而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从历史来看,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增长要快于大型企业,因
而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据统计,1986年到1994年末,中国工
业企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8%,其中大型企业年增长率为5%一8%,而同期中小企业
年增长率超过30%。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国有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仍能持续高速增长,在中小企业当中占多数的乡镇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净增加量的30%,工业增加值增加
量的50%来自于乡镇工业企业。能否保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对于确保今年国民生
产总值增长8%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增加就业的基本场所。就业问题现在是将来也会是困扰我国现
代化进程的严重问题。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我国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两
个方面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任务主要要靠中小企业
的发展来完成。这是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在相同
行业中,中小企业也比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而更多地使用劳动力资源。而且,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比重逐年加大,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而在第二、三产业中,又以中小企业的劳动力
增长最快。在农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
正常情况下,乡镇企业每年增加600万--70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目前工业就业份额的
85%,商业零售业就业份额的90%为中小企业所占据。
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先头力量,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大多
数从事第二、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企业本钱
小,风险大,但机制灵活,富于创新。它们利用自己的优势,活跃在竞争变化十分激烈的
领域,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涉足的“多品种”、“多花色”、“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
微利多销,从而活跃了市场。国际经济表明,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打破垄断,开展
市场竞争。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哪些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哪些地区的市场也就相对活跃,如广东、浙江一带;相反,哪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少,哪些地区的市场也相对呆滞。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和繁荣的基础,是为改革攻坚创造宽松环
境的必要条件。由于中小企业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
用,只有实现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才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使国有企业
的下岗职工不致面临分流无门的境地,这对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为经济体制改
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改革目标得以实
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微观组织保证。
我国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将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
施中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但是,近年来随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中小
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在竞争中开始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发展速
度明显放慢、效益状况恶化的现象。1997年集体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增加值
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回落,比1996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下半年的增长速度甚至低
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
所幸的是,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今年以来,宏
观经济部门都加强了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扶持。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
测研究部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
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成立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职能部门。上海市商业银行成功推出了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
款业务,还与有关部门组建了“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初见成效。这些,对于我国的中
小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摘自《经济日报》1998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