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
发行时间:1999-02-20
网站编辑:黄奇帆
来源:研究所

都市型工业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

黄奇帆

    面向新世纪的上海工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调整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这一时期上海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而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新一轮上海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

    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是上海重新进行城市功能定位的客观需要。纵观世界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工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经历了一个“低、高、低”的过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城市功能的选择,一个特大型城市,要根据城市功能的定位,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的比重并非越高越好,当然没有一定比例的工业也是不行的。进入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作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并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

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由第二、第三产业共同

推动,第二产业发展依靠支柱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支撑的局面。工业在全市国内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7%下降到1997年的52%;预计到2000年,这一比重将

下降到48%一50%;到2010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到40%左右。这是使上海从一个

工业基地转变为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但是,

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中心城区进行“退二进三”,并不是简单地把工业全部

迁出城区,而是应该根据塑造城市功能、加快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要求,合理地

调整上海的工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支柱工业和都市型工业,是上海工业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

必然要求。要实现上海工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必须把握上海工业发展趋势,调整上海工

业布局,确定上海工业发展重点。一是高科技产业化。主要是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

与医药、新材料三个产业。这是上海能否在21世纪建立工业新高地的基本点,是体现上

海工业未来发展水平的关键。二是六大支柱产业升级换代,主要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

升汽车、通信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和

钢铁等支柱工业,提高其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促进六大支柱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

是体现上海工业实力的关键。三是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这主要是指在大工业体系中,依

托大都市的特殊环境,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能够在城区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为居民生活

以及城市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那部分工业。这是上海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需要。这三个领域的发展,是上海工业跨世纪发展的骨干框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只

有主动调整,才能建立与2l世纪同步前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柱工业产业群和都市型

工业群,从而实现上海工业的新跨跃。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是上海工业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

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对城市功能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认识不够,上海在重化工、机电

仪、轻纺手等工业门类齐全的框架下,确实发展了相当一批不适宜在城市发展的工业。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再加上高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人

口密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逼迫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逐步淘汰、限制、转移、调整

这些不适宜在城区发展的工业,加速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适宜城区环境、服务于城市功

能和城市生活的都市型工业,这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海特大城市的独特资源,

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发展都市型工业,可以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的互补作用,在大工业体系

中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发挥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优势,增强城市经济

活力和技术创新动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需要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增加就业总

量,促进社会稳定;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上海两个文明建

设。这既是上海工业的必然选择,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从保持上海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来认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意义,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关系的高度来实施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战略,从正确协调上海工业的调整、重组、提高

的相互关系来推进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都市型工业,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和乡镇工业,具有独

特的内涵,它主要是既为城市生活服务、有利于城市功能转变,又适宜在城区生存发展、企

业轻型化的工业。因此,应采取全新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布局上,都市型工业可以分布在城

市核心区域50平方公里、内环线内120平方公里、外环线内600平方公里的范围,一般是

指上海的中心城区的空间。这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郊区或城区,支柱产业大都分布在

郊区有所不同。在功能上,都市型工业一方面提供满足城心所民在生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

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提供满足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产品,推动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

善和发展。在组织形式上,都市型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力组成形式是多样化的。既

有大企业,又有中小企业、手工作坊乃至家庭工业,并以网络状的小企业、小作坊、家庭式

企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业人员既有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

也有从事技能操作的正规和非正规劳动组织成员,包括下岗职工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为主

体的再就业群体。在所有制结构上,都市型工业企业的形式是国有、集体、私营、股份等多

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其中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更大,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都市型工业的特征。从产业形态看,都市型工业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

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包括以简单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与以知识密集型、技

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大型企业(包括业态复杂多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存;以依靠小型设备,介于小型作业或手工作坊式生产之间的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以依靠先进装备、从事社会化大生产和集约化生产为主的先进生产方式并存;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并存。从与其他工业的差异看,都市型工业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知识水准要求和附加值相对较高;能耗少,物耗少,污染少,运量小,个性化,流行化,变化快;生产场地空间相容性大,前店后厂、大楼铺面、工业大厦均可。

    (三)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重点。从上海工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出发,都市型工业

重点要发展服装服饰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室内装潢材料及用品、包装、印刷出版业,

化妆晶及清洁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旅游及文体用品制造业,还可以包括计算机软件开

发制造业。预计到2000年,上海都市型工业将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产值约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的20%;到2005年,上海都市型工业产值将比1997年翻一番;到2010年,上海都

市型工业产值将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4—1/3,吸纳劳动力的60万左右。

    (三)

    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工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上海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

条布局科学、定位合理、滚动发展的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新路。

    在产业政策上,首先要对都市型工业准确定位。界定科学的、合理的、适合都市型工

业发展需要的定义,并由此准确地把握那些适宜在城区中发展、有利于重塑城市功能的

都市型工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其次要对发展都市型工业进行总体的政策安·排。参照推进再就业工程、开发新产品、运用高新技术、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

护以及贯彻“抓大放小”等多项优惠政策,灵活应用,配套服务,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上

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再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促进都市型工业的成长。对目前

已初步具备都市型工业特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服装服饰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室

内装饰装潢业,包装、印刷出版业,化妆品及清洁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旅游及文体用品

制造业等,要进一步加以培育和发展。但这六大类都市型工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

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对都市型工业增加新的内容,扩充新的涵义,提出

新的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总之,对都市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耕情况、新问题,要有

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和综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以利于其快速发展。

    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实施推进过程中,要多管齐下。一是要加大

投入。在今后三年工业投资滚动计划中应包括都市型工业的一部分,并形成一个项目储

备库。资金来源应按照工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筹集,特别是

要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互相渗透和联合·,实行多元投资。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保

障体系。制定促进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管理条例,特别是要从法律上给予都市

型工业中小企业必要的保障,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三是要加强服务与指

导。建立类似国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构,专司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协调、指导、服务,向企

业提供产品销售、市场信息、行业设计、技术开发、资金融通、管理指导、人员培训等多项

服务,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都市型工业的信息集散体系、都市型工业专业市场、都市型工

业的行业设计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强联合与协调。在产业体系

中,都市型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互为补充;在条块之间,行业与地区、市属企业

与区属企业互相联动;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集体、股份、外资、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互

相渗透。通过以资产为纽带,加强联合,推动都市型工业的协调发展。

    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明确前进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市型工业必将

成为上海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转自《解放日报)]998年11月24日)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
发行时间:1999-02-20
网站编辑:黄奇帆
  
来源:研究所

都市型工业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

黄奇帆

    面向新世纪的上海工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调整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这一时期上海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而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新一轮上海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

    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是上海重新进行城市功能定位的客观需要。纵观世界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工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经历了一个“低、高、低”的过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城市功能的选择,一个特大型城市,要根据城市功能的定位,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的比重并非越高越好,当然没有一定比例的工业也是不行的。进入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作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并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

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由第二、第三产业共同

推动,第二产业发展依靠支柱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支撑的局面。工业在全市国内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7%下降到1997年的52%;预计到2000年,这一比重将

下降到48%一50%;到2010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到40%左右。这是使上海从一个

工业基地转变为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但是,

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中心城区进行“退二进三”,并不是简单地把工业全部

迁出城区,而是应该根据塑造城市功能、加快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要求,合理地

调整上海的工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支柱工业和都市型工业,是上海工业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

必然要求。要实现上海工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必须把握上海工业发展趋势,调整上海工

业布局,确定上海工业发展重点。一是高科技产业化。主要是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

与医药、新材料三个产业。这是上海能否在21世纪建立工业新高地的基本点,是体现上

海工业未来发展水平的关键。二是六大支柱产业升级换代,主要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

升汽车、通信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和

钢铁等支柱工业,提高其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促进六大支柱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

是体现上海工业实力的关键。三是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这主要是指在大工业体系中,依

托大都市的特殊环境,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能够在城区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为居民生活

以及城市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那部分工业。这是上海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需要。这三个领域的发展,是上海工业跨世纪发展的骨干框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只

有主动调整,才能建立与2l世纪同步前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柱工业产业群和都市型

工业群,从而实现上海工业的新跨跃。

    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是上海工业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

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对城市功能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认识不够,上海在重化工、机电

仪、轻纺手等工业门类齐全的框架下,确实发展了相当一批不适宜在城市发展的工业。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再加上高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人

口密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逼迫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逐步淘汰、限制、转移、调整

这些不适宜在城区发展的工业,加速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适宜城区环境、服务于城市功

能和城市生活的都市型工业,这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海特大城市的独特资源,

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发展都市型工业,可以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的互补作用,在大工业体系

中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发挥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优势,增强城市经济

活力和技术创新动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需要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增加就业总

量,促进社会稳定;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上海两个文明建

设。这既是上海工业的必然选择,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从保持上海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来认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意义,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关系的高度来实施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战略,从正确协调上海工业的调整、重组、提高

的相互关系来推进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都市型工业,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和乡镇工业,具有独

特的内涵,它主要是既为城市生活服务、有利于城市功能转变,又适宜在城区生存发展、企

业轻型化的工业。因此,应采取全新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布局上,都市型工业可以分布在城

市核心区域50平方公里、内环线内120平方公里、外环线内600平方公里的范围,一般是

指上海的中心城区的空间。这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郊区或城区,支柱产业大都分布在

郊区有所不同。在功能上,都市型工业一方面提供满足城心所民在生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

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提供满足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产品,推动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

善和发展。在组织形式上,都市型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力组成形式是多样化的。既

有大企业,又有中小企业、手工作坊乃至家庭工业,并以网络状的小企业、小作坊、家庭式

企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业人员既有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

也有从事技能操作的正规和非正规劳动组织成员,包括下岗职工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为主

体的再就业群体。在所有制结构上,都市型工业企业的形式是国有、集体、私营、股份等多

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其中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更大,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都市型工业的特征。从产业形态看,都市型工业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

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包括以简单加工为主的家庭工业)与以知识密集型、技

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大型企业(包括业态复杂多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存;以依靠小型设备,介于小型作业或手工作坊式生产之间的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以依靠先进装备、从事社会化大生产和集约化生产为主的先进生产方式并存;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并存。从与其他工业的差异看,都市型工业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知识水准要求和附加值相对较高;能耗少,物耗少,污染少,运量小,个性化,流行化,变化快;生产场地空间相容性大,前店后厂、大楼铺面、工业大厦均可。

    (三)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重点。从上海工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出发,都市型工业

重点要发展服装服饰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室内装潢材料及用品、包装、印刷出版业,

化妆晶及清洁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旅游及文体用品制造业,还可以包括计算机软件开

发制造业。预计到2000年,上海都市型工业将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产值约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的20%;到2005年,上海都市型工业产值将比1997年翻一番;到2010年,上海都

市型工业产值将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4—1/3,吸纳劳动力的60万左右。

    (三)

    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工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上海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

条布局科学、定位合理、滚动发展的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新路。

    在产业政策上,首先要对都市型工业准确定位。界定科学的、合理的、适合都市型工

业发展需要的定义,并由此准确地把握那些适宜在城区中发展、有利于重塑城市功能的

都市型工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其次要对发展都市型工业进行总体的政策安·排。参照推进再就业工程、开发新产品、运用高新技术、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

护以及贯彻“抓大放小”等多项优惠政策,灵活应用,配套服务,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上

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再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促进都市型工业的成长。对目前

已初步具备都市型工业特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服装服饰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室

内装饰装潢业,包装、印刷出版业,化妆品及清洁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旅游及文体用品

制造业等,要进一步加以培育和发展。但这六大类都市型工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

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对都市型工业增加新的内容,扩充新的涵义,提出

新的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总之,对都市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耕情况、新问题,要有

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和综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以利于其快速发展。

    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实施推进过程中,要多管齐下。一是要加大

投入。在今后三年工业投资滚动计划中应包括都市型工业的一部分,并形成一个项目储

备库。资金来源应按照工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筹集,特别是

要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互相渗透和联合·,实行多元投资。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保

障体系。制定促进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管理条例,特别是要从法律上给予都市

型工业中小企业必要的保障,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三是要加强服务与指

导。建立类似国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构,专司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协调、指导、服务,向企

业提供产品销售、市场信息、行业设计、技术开发、资金融通、管理指导、人员培训等多项

服务,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都市型工业的信息集散体系、都市型工业专业市场、都市型工

业的行业设计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强联合与协调。在产业体系

中,都市型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互为补充;在条块之间,行业与地区、市属企业

与区属企业互相联动;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集体、股份、外资、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互

相渗透。通过以资产为纽带,加强联合,推动都市型工业的协调发展。

    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明确前进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市型工业必将

成为上海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转自《解放日报)]998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