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城镇集体工业发展
一一在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 季 龙
(一)城镇集体工业面临的新形势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城镇集体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1992年年报,全国城乡集体工业总产值9022亿元,比上午增长31.7%,比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26.7%高5个百分点,比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2.4%高19.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集体工业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乡办工业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7.4%今年以来集体工业生产势头继续看好。上半年集体工业比去年同期增长49%,比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25.1%高23.9个百分点,比国有工业增长10%高39个百分点。
城镇集体工业面对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它有比较适应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它历来是属“鸡”的,主要靠自己找食吃,产品和原材料纳入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的比重很小,即使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也靠不上计划,而不得不去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它可以较快走出笼子,迈向大市场,对实行市场经济有较大的适应能力。(2)它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方便群众,不少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特点,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需要,和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它与国有企业比较,自主权较大,一般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较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
但是,城镇集体工业的机制不如乡镇工业企业灵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发展很快。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城镇集体工业很大的启示和促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对手”,形势逼人。
城镇集体经济特别是老集体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加上本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经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存在着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的一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经济力量薄弱,许多企业多年来没有多少投入,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一些从事小商品生产和修理服务的老集体企业,往往能人走了,留下老弱病残。从目前轻工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看,一般是1至2个职工要负担一个退休职工的费用,包袱沉重,经济十分困难。(2)技术力量不强,产品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3)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职工的个人所有权得不到体现,企业内部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进展不快,缺乏集体企业应有的活力。(4)在最近的机构改革中,一些地方又发生了平调集体资财,损害集体企业合法利益的现象,引起职工思想动荡,挫伤职工生产积极性。
据上海、江苏、黑龙江等省、市反映,轻工集体经济近些年来发展速度缓慢,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亏损面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缩小,甚至出现“萎缩”的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为我国城镇集体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改革,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与国有企业一起,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
1.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步伐,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理顺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恢复和完善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从一些地区的试点经验来看,实行股份合作制是理顺产权关系,恢复和完善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较好途径。
股份合作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在转换集体企业经营机制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新制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以来,在深化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股份合作制的试点引起了各地党与政府的重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把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推向新的阶段。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了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江苏省盐城市城区自1986年开始试点,到1992年固定资产原值从1605万元增加到5075万元,年递增率达22%;自有流动资金从449万元增加到1284万元,递增率达18%;利税总额从659万元增加到1905万元,递增20%;职工人均年收入由805元上升到1801元,递增14%。上海市二轻系统1992年试行股份合作制的五家企业,同上年相比,产值增长71.6%,销售收入增长65.6%,税利总额增长26%。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按照合作制原则,吸收股份制某些做法,实行劳动联合与资金联合,是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恢复集体经济本质特征,彻底摆脱“二国营”模式,转换经营机制的有效途径;它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机制灵活、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它适应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集体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各地可以创造条件,加快推行股份合作制的进度。
关于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可否量化到个人的问题,这几年一直有争论。这个问题不宜久拖不决,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拿出—个倾向性的意见。江苏省苏、锡、常的做法是,在坚持集体股份为主的情况下,把一部分集体存量资产量化到个人。这部分量化到个人的股份,最终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个人不得转让、继承,只作为分红的依据,职工退休或离开企业时也不得带走,因而他们称之为“影子股”。职工在享受部分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购买相应比例的现金股。实行这种改革后,进一步密切了职工同企业利益之间联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也促进企业吸纳相应的现金股。只要坚持企业集体股占大多数,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让企业主要经营者多拥有一些个人股份,使他们能够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相应实现个人利益上的追求,不仅不会导致集体资财的流失,相反会使他们克服承包中的短期行为,把企业办得更好。苏、锡、常的经验,可供我们研究参考。
2.解放思想,拓宽生产门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经济最突出的是竞争机制。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产品的品种、质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而作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骨干力量——轻工集体所有制企业,五十年代前八年,生产非常灵活,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后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死守行业阵地,产品品种不变,变化不快,甚至“老面孔”“一贯制”。为了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思想,拓宽生产门路,搞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时,应该扩大视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城镇集体企业点多面广,不少企业地处闹市,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殊优越条件,应当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努力向第三产业延伸。
实践证明,在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城镇集体工业能否有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能否来个大解放,措施上有个大突破。福建省诏安县是地处闽粤交界的一个边远的贫困县。该县二轻集体企业是在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八十年代初,多数企业仍处于“三老”(设备老、产品老、人员老)和“三少”(资金少、积累少、技术人员少)的状态,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和二轻行业框框以及“二国营”管理模式,依然束缚、困扰着二轻集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大批二轻老企业在“小、穷、亏”的困境中挣扎,30几个企业年产值只有五六百万元。1984年以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他们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实现了“三突破”:一是突破“二国营”模式,落实“五自”方针(企业自己管、报酬自己定、盈亏自己负、厂长自己选、工人自己招);二是突破二轻行业界线,拓宽生产门路,大力兴办第三产业;三是突破手工业生产方式,积极引资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企业上规模、上等级。改革东风送暖、企业面貌大变样。全县二轻1992年与1983年相比,产值增长7.69倍,销售收入增长8.32倍,固定资产原值增长5.66倍,出口交货值增长4.18倍,劳动生产率提高7.36倍,职工平均工资增加3.24倍。各地都有许多好的经验,需要组织交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