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3-08-20
网站编辑:高斯坦
来源:研究所

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高斯坦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来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股份合作制是以产权改革为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模式,是目前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要尽早改变城镇集体企业产权虚化,就要加快实行股份合作制,对原有集体企业进行改造,对此我们应有紧迫感。

北京市经委从去年九月开始,在本系统集体企业中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到目前为止,进行试点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十余户,多数集体企业没兴趣,这一现象大概其他城市也有,这就需要很好地研究,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推进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步伐。我认为愿意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惯性在起作用,现在很多集体企业,特别是市属集体企业,因为“二国营”模式很久了,无论是企业职工、经营者、企业主管部门,都习惯了这套模式,对转制要求并不迫切。企业主管部门不愿放弃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权,更不习惯企业“无上级”的独立自主性。有的经营者得到企业职工的拥戴,但与行政上级有矛盾,且有被撤换的可能时,有愿搞股份合作制的积极性。一般地说厂长还是愿上级任命,不愿受职代会的约束,愿意就这么混下去,少找麻烦。在目前管理模式下,职工只能听命于人,企业生产经营是由厂长决定的。职工对企业前途也不用负责,拿出几千元钱重新入股,反倒觉得风险大,不如就这样算了,对搞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意义考虑是不多的。

二、现在很多集体企业微利、亏损,目前效益不好,职工一是不愿花钱入股,二也分不到他们能接受的那么多红。这些微利、亏损企业搞股份合作制难以推开。

以上两点是集体企业搞股份合作制推不开的主要原因。这两个问题要尽快解决,否则股份合作制难以扩大。针对两个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办法来解决:

一、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就是说不改不行了。实践已证明,“二全民”模式只能把集体企业拖垮,既然如此,晚改不如早改,不能等企业被拖垮了再消极解决,应有改革要求,使企业转换机制。光解决认识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行动上有具体措施,要加大改革力度,促使企业改制。集体企业的改革,我认为要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着手。集体企业“二全民”模式的根源,是行政任命集体企业厂长,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职工民主选举厂长,这是贯彻落实《条例》的关键。这是个硬碰硬的事,会涉及产权界定、组织、人事、劳动、工会、社会保险等等诸多方面,是绕开走,还是及早攻下这个难关?只有把政企之间的脐带割开,改革才不是空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可以从搞股份合作制入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再逐步转变为无上级企业。使集体企业的领导体制脱离原来的“二全民”模式,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对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自己去负责。

二、对于大量效益不好的企业,微利、亏损企业如何改制?我认为不能等它们效益好转后再搞改制,那只是个别企业,大部分会越来越差,翻不过身来,而且这个面的成员还在扩大。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改革,促其改制,才有活起来的可能。那么怎么办呢?我看要用股份合作制的思路和变通的办法来解决。现在在搞股份合作制的试点企业都是要职工重新入股,一般人均交股金二千元。效益不好的企业如果职工愿意重新入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关键是职工不愿入,这是可以理解的。采取的变通办法是:职工先不用花钱入股,集体共有的资产也不量化到个人,只是把税后分配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以股的形式分给职工个人,职工从此开始有了企业的股份,这样一年年的下去,只要企业是赢利的,职工就能增加手中的股份,多赢多增、少赢少增、不赢不增,亏损时还要用来补亏,这样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就直接了。这里的前提是只有当企业赢利时,才能使企业把所有权逐步地移交给职工。

那么这样搞,它与职工愿意花钱入股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说改制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应该不一样,主要是在分配上。在税后的利润分配上,两种情况的企业在各项分配比例上要有所区别。职工花钱入股的企业,职工的收益分配中的分红比例比职工不花钱入股的企业要大些,而职工积累基金比例相对要小些,这主要是技术处理上的问题,具体办法很多,不在此议。

有了以上思路,并采取相应变通的办法,那么集体企业基本上都可以进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

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发行时间:1993-08-20
网站编辑:高斯坦
  
来源:研究所

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高斯坦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来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股份合作制是以产权改革为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模式,是目前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要尽早改变城镇集体企业产权虚化,就要加快实行股份合作制,对原有集体企业进行改造,对此我们应有紧迫感。

北京市经委从去年九月开始,在本系统集体企业中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到目前为止,进行试点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十余户,多数集体企业没兴趣,这一现象大概其他城市也有,这就需要很好地研究,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推进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步伐。我认为愿意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惯性在起作用,现在很多集体企业,特别是市属集体企业,因为“二国营”模式很久了,无论是企业职工、经营者、企业主管部门,都习惯了这套模式,对转制要求并不迫切。企业主管部门不愿放弃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权,更不习惯企业“无上级”的独立自主性。有的经营者得到企业职工的拥戴,但与行政上级有矛盾,且有被撤换的可能时,有愿搞股份合作制的积极性。一般地说厂长还是愿上级任命,不愿受职代会的约束,愿意就这么混下去,少找麻烦。在目前管理模式下,职工只能听命于人,企业生产经营是由厂长决定的。职工对企业前途也不用负责,拿出几千元钱重新入股,反倒觉得风险大,不如就这样算了,对搞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意义考虑是不多的。

二、现在很多集体企业微利、亏损,目前效益不好,职工一是不愿花钱入股,二也分不到他们能接受的那么多红。这些微利、亏损企业搞股份合作制难以推开。

以上两点是集体企业搞股份合作制推不开的主要原因。这两个问题要尽快解决,否则股份合作制难以扩大。针对两个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办法来解决:

一、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就是说不改不行了。实践已证明,“二全民”模式只能把集体企业拖垮,既然如此,晚改不如早改,不能等企业被拖垮了再消极解决,应有改革要求,使企业转换机制。光解决认识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行动上有具体措施,要加大改革力度,促使企业改制。集体企业的改革,我认为要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着手。集体企业“二全民”模式的根源,是行政任命集体企业厂长,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职工民主选举厂长,这是贯彻落实《条例》的关键。这是个硬碰硬的事,会涉及产权界定、组织、人事、劳动、工会、社会保险等等诸多方面,是绕开走,还是及早攻下这个难关?只有把政企之间的脐带割开,改革才不是空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可以从搞股份合作制入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再逐步转变为无上级企业。使集体企业的领导体制脱离原来的“二全民”模式,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对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自己去负责。

二、对于大量效益不好的企业,微利、亏损企业如何改制?我认为不能等它们效益好转后再搞改制,那只是个别企业,大部分会越来越差,翻不过身来,而且这个面的成员还在扩大。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改革,促其改制,才有活起来的可能。那么怎么办呢?我看要用股份合作制的思路和变通的办法来解决。现在在搞股份合作制的试点企业都是要职工重新入股,一般人均交股金二千元。效益不好的企业如果职工愿意重新入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关键是职工不愿入,这是可以理解的。采取的变通办法是:职工先不用花钱入股,集体共有的资产也不量化到个人,只是把税后分配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以股的形式分给职工个人,职工从此开始有了企业的股份,这样一年年的下去,只要企业是赢利的,职工就能增加手中的股份,多赢多增、少赢少增、不赢不增,亏损时还要用来补亏,这样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就直接了。这里的前提是只有当企业赢利时,才能使企业把所有权逐步地移交给职工。

那么这样搞,它与职工愿意花钱入股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说改制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应该不一样,主要是在分配上。在税后的利润分配上,两种情况的企业在各项分配比例上要有所区别。职工花钱入股的企业,职工的收益分配中的分红比例比职工不花钱入股的企业要大些,而职工积累基金比例相对要小些,这主要是技术处理上的问题,具体办法很多,不在此议。

有了以上思路,并采取相应变通的办法,那么集体企业基本上都可以进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