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发行时间:1993-02-20
网站编辑:冒天启
来源:研究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冒天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80年代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是在这两大理论实践中的一次新的突破。所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对立的,这个调子唱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中国改革的实践中却把它统一起来了,无疑,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且又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它更能准确概括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

革命是推翻旧制度,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变革旧体制,同样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央高度集权的实物化计划体制,弊端很多,但集中一点是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排斥市场机制功能。因此,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经济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把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手段而运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它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从社会经济基础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国有制经济独家垄断社会经济生活的局面已经改变。在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中,以1978~1990年为例,国有制经济提供的份额由56%下降为40%,集体所有制经济提供的份额由42.5%上升到50%,其它经济成份提供的份额则由2%上升到10%。因此,目前,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大体上为4︰5︰1。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我国国家财政状况和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来看,总的趋势是:国家所有制的比重仍将呈继续下降的趋势,而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从收入分配看,随着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已由过去单一的工资、工分制向多渠道收入转化,其机制也由过去行政分配向市场分配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形式转化,经营收入、资产收入以及各种租息收入、第二职业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从经济运行机制看,在整个计划中,指令性计划只占17%,工业中的指令性计划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6%;农民中不存在指令性计划,流通领域也已经放开。另外,在宏观调控中,价、财、税以及金融的调控作用日趋增加,已逐步显示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从对外经济关系看,随着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逐步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按国际惯例来处理对外经济活动。改革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经济活力也大为增强。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也经历过种种困难,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反映在理论判断上,往往对有计划商品经济提出两种看法,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本来是在克服了传统的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观念后确立的,本意是从发展商品经济上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但是,当前改革一旦出现困难,就有一股思潮出来责难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主张把重点放在强化计划经济上,给市场取向的改革设置种种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促使我们从两方面重新“换脑子”,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这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将起重大推动作用。

(2)更有利干加快市场取向改革进程。

在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渐进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即采取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中国80年代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将首先大大推动企业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进行所有权的转移,这里所指的“所有权”,也包括由此而决定的占有、使用和处置权,随着商品经济的成熟,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可以分解,即出现了经济运行意义上的产权关系。理论界对产权关系的理解不大一致,一种是从财产的法律的归属上界定所有制关系;二是并不涉及财产的法律归属,而是从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协商交易的办法,界定产权。虽然,理论上认识不一致,但对实际操作中的观点是大体相同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应该是市场经济运行中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产权主体。这种产权主体的确立,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要改变所有制关系,而是要使企业从政府的种种管束中挣脱出来,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使国家对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所有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集体企业来说,却是要通过界定企业财产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民主管理权,恢复集体经济的本来面目,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将大大推动价格体制以及由此配套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价格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调节着各种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十多年改革中,我们曾采用调、放等手段交替使用,价格改革有所进展,但生活消费是补贴价、生产资料双轨价仍然困扰着整个价(下转第7页)

(上接第9页)

格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订价的基础,再配以财政、金融、税收改革,市场经济将会有效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企分开,转换政府职能成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前提,企业要“挣脱”,政府要放权,但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事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它也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有利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发行时间:1993-02-20
网站编辑:冒天启
  
来源:研究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冒天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80年代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是在这两大理论实践中的一次新的突破。所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对立的,这个调子唱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中国改革的实践中却把它统一起来了,无疑,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且又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它更能准确概括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

革命是推翻旧制度,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变革旧体制,同样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央高度集权的实物化计划体制,弊端很多,但集中一点是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排斥市场机制功能。因此,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经济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把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手段而运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它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从社会经济基础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国有制经济独家垄断社会经济生活的局面已经改变。在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中,以1978~1990年为例,国有制经济提供的份额由56%下降为40%,集体所有制经济提供的份额由42.5%上升到50%,其它经济成份提供的份额则由2%上升到10%。因此,目前,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大体上为4︰5︰1。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我国国家财政状况和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来看,总的趋势是:国家所有制的比重仍将呈继续下降的趋势,而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从收入分配看,随着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已由过去单一的工资、工分制向多渠道收入转化,其机制也由过去行政分配向市场分配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形式转化,经营收入、资产收入以及各种租息收入、第二职业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从经济运行机制看,在整个计划中,指令性计划只占17%,工业中的指令性计划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6%;农民中不存在指令性计划,流通领域也已经放开。另外,在宏观调控中,价、财、税以及金融的调控作用日趋增加,已逐步显示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从对外经济关系看,随着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逐步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按国际惯例来处理对外经济活动。改革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经济活力也大为增强。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也经历过种种困难,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反映在理论判断上,往往对有计划商品经济提出两种看法,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本来是在克服了传统的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观念后确立的,本意是从发展商品经济上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但是,当前改革一旦出现困难,就有一股思潮出来责难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主张把重点放在强化计划经济上,给市场取向的改革设置种种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促使我们从两方面重新“换脑子”,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这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将起重大推动作用。

(2)更有利干加快市场取向改革进程。

在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渐进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即采取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中国80年代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将首先大大推动企业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进行所有权的转移,这里所指的“所有权”,也包括由此而决定的占有、使用和处置权,随着商品经济的成熟,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可以分解,即出现了经济运行意义上的产权关系。理论界对产权关系的理解不大一致,一种是从财产的法律的归属上界定所有制关系;二是并不涉及财产的法律归属,而是从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协商交易的办法,界定产权。虽然,理论上认识不一致,但对实际操作中的观点是大体相同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应该是市场经济运行中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产权主体。这种产权主体的确立,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要改变所有制关系,而是要使企业从政府的种种管束中挣脱出来,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使国家对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所有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集体企业来说,却是要通过界定企业财产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民主管理权,恢复集体经济的本来面目,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将大大推动价格体制以及由此配套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价格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调节着各种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十多年改革中,我们曾采用调、放等手段交替使用,价格改革有所进展,但生活消费是补贴价、生产资料双轨价仍然困扰着整个价(下转第7页)

(上接第9页)

格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订价的基础,再配以财政、金融、税收改革,市场经济将会有效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企分开,转换政府职能成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前提,企业要“挣脱”,政府要放权,但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事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它也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有利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