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小草”何以会有如此勃勃生机?
——上海建业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调查
朱运华 王昌平
上海建业塑料制品厂是1981年为安排知青就业兴办的集体小厂,职工只有50人。原始资金由每人入股50元和向上海塑料二厂借入3000元,仅有5400元。到1991年底的10年中,累计利税400多万元。其中利润200多万元。现有固定资金18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1万元。1991年人均利税1万元。它以良好经济效益,与普遍不景气的上海和全国塑料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为什么这一毫不引人注目,被人们称之为“路边小草”的企业,能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上游刃自如,茁壮发展,显露出勃勃生机?它的成功经验,在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增强活力中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对这家小厂的调查中,它的创业实践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感触。
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使企业能够适应商品经济竞争的市场机制。
建厂初始,建业厂处境极其困难。企业一无国家投资,二无计划原料,三无上级“公婆”扶持,四无现成吃饭产品。50名职工仅靠借来的两台旧高频焊机和三台旧缝纫机维持极为简单的加工生产,月产值仅有1500元,职工则靠每月12元人民币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在这种没有任何外援的条件下,企业的唯一出路只能走向市场,从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寻求生存,从艰苦奋斗中创造基业。经过10年的探索磨炼,建业厂已经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变幻的竞争机制。(一)企业有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早在1981年,该厂就确立了面向市场“拾遗补缺”的经营方针,以毫不迟疑的态度去开发生产或加工别人不肯做也想不到做的产品。他们不仅代客加工生产市场有需求但已经过时的产品,更注重不断开发市场适销的新品。如开发出可用于配套酒厂封盖的塑料发泡软片,以填补国内空白一炮打响,为全国上百家酒厂提供配套生产。用于配套冰箱生产的冰箱专用粘胶带产品,也是由这家小厂开发成功,从而填补国内的又一项空白。1992年,该厂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又开发生产能够为众多日用化妆品配套的塑料软管,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该厂这一产品的订货指标远远超过生产能力,预计这一产品年内将为企业增利50万元。据厂长徐国生介绍,建业塑料厂自1983年以来,每年都保证有三个新品投产上市,其中绝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市场极为紧俏的短线产品和热门产品。(二)职工有市场观念。该厂职工都深知这样一个道理,企业没有市场就没有了效益。效益不上,工资难涨,要想工资涨,必先占市场。强烈的市场观念,使该厂职工自觉地把本岗位同市场,同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工只要一听说是“用户急需”“市场紧缺”的,都积极主动地加班加点,以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三)促销有手段。该厂搞活销售的最有效手段,好产品、优服务,所有产品全部送货上门。前些日子市场疲软,绝大多数商业单位不肯吃库存,但有些产品仍有销路。建业厂分析这一情况认为,商业不愿吃库存,主要是担心产品一旦滞销,搁煞资金,如果企业主动承担库存,采取送货上门,商业单位一定乐意接受。于是他们决定所有产品一律送货上门。他们为保证客户需要,不惜投入几十万元先后添置了四辆汽车,专门用于送货。不论数量多少,价值高低,路途远近,都能做到风雨无阻,从不耽误。现在的北京路工业品材料市场上,产品对路的商店,家家都有建业塑料厂的产品。
建业厂适应竞争的市场机制,为企业带来了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当别的厂家被三角债务围困时,该厂却能既无库存积压,又无应收贷款。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时间最长为20多天,最短仅13天,企业自有和银行借贷共有的50多元流动资金,却可以当作数百万元使用。
二、自我约束,自我积累,使企业形成了不断优化技术、扩大生产能力的发展机制。
1983年,企业第一次有了几万元利润。怎样合理使用这笔钱呢?是考虑职工生活艰苦如数分光,还是用于更新改造谋求进一步发展?经过反复研究,他们选择了后者,并把企业的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看作是企业赖以不断发展的关键。
该厂实行企业更新改造,在力求调研深入,避免盲目,果断决策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争时间抢速度的原则。他们总结同行业企业中,搞改造上项目时间过长,往往项目上马,市场却已失去的教训,结合本厂外无“公婆”,上项目搞改造不须审批的实际,不等、不靠、不要,自求发展,选准就上。10年中,大小改造先后搞了4次,最短时间仅四五天,最长时也不过15天。1991年,该厂根据市场日用化妆品畅销不衰,但为化妆品配套的包装塑料软管却十分短缺的信息,决定上一个生产包装软管项目,整个项目从设备进厂到组装完毕、检验合格、试行投产,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二是坚持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建业厂有这样两个突出的例子。1983年,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塑料管子,如果购买新设备则至少4000元一台,但考虑到这类商品是暂时性的短缺,如果买新设备很不合算,便从最经济的角度考虑,只用每台600元的价格,购买了别人闲置不用的旧设备。经过认真的调试修整,一周内投入生产。当年实现了数万元利润。1991年,该厂开发为日用化妆品配套的包装软管,其生产设备如果采用引进设备,至少须耗资上百万人民币,但该厂在调查考察中了解到,由轻工部轻工机械研究所研制的软管生产设备完全达到国外引进设备水平,便当即拍板用国产设备。目前,以60万元投入购进的国产设备已经投入生产,产品质优价廉,客商订货踊跃,预计这套设备一年可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年内可实现50万元利润,一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入。
三、坚持集体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效果显著的激励机制。
建业塑料厂从它正式建立那天起,就一直坚持走符合集体企业特点的道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首先,职工以资金入股方式进厂,密切了企业职工之间关系。职工认为,企业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兴旺,职工受益,企业衰败,职工受害。因此,企业有困难,职工就迎着困难上,积极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共渡难关。其二按需设岗,决不趋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该厂在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只设生产管理和销售两个部门,企业的其它管理内容分别纳入这两个部门。企业的管理人员人人身兼数职,当厂长的既管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又管生产指挥,新品开发,技术改造等具体事务;分管财务的既要承担成本分析,财务核算等本职,又要承担企业管理、制订企业改革方案等;负责销售的则既要调研市场、收集信息,组织销售、完善销售服务,又要协助新品开发,参与生产管理。如此种种,在该厂已形成了习惯。其三,分配科学合理,调动了所有职工生产积极性。工资分配实行计件工资,严格执行多劳多得的原则,职工一人可做三人活,工厂就发给三个人的工资。奖金分配打破“大锅饭”,企业从来不设平均奖,所有的奖金同生产量挂钩。根据企业产品始终供不应求的情况,他们还设计考勤奖,考勤奖分3元、6元、9元三个档次,季度兑现,即职工一个月全勤得奖3元,一个季全勤则月平均全勤奖6元,如果全年全勤,则月平均全勤奖9元,年奖达108元。行之有效的分配办法,不仅极大地提高和调动职工的出勤率和劳动热情,还有效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1992年建业厂将在1991年完成利润5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一倍,达到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