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交流】
推行优化组合引入激励机制
川沙工具厂
我们川沙工具厂是一家集体所有企业业,有职工500余人,主要生产各类钻头:丝锥和中心钻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内部活力得到了一定增强,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干部职工“手捧铁饭碗”、身坐铁交椅”、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严重阻碍了企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激烈,改革企业内部劳动人事管理,引入激励机制,日益成为振兴企业的关键。我厂从1988年起,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和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对全厂中层以上干部实行聘任制,对职工实行优化组合制;签订上岗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严格考核,存优汰劣,在改变干部职工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不合理状况上作了有益尝试,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在市场疲软、资金紧缺、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困扰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8、1989两年,利润连续突破百万大关,人均创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国家二级企业标准。目前,一个“精干、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职工队伍已基本形成。工作效率、生产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搞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
绝大多数干部职工对企业铁饭碗养懒汉的现象是不满意的,但对改革却充满了疑惑。我们在推行改革时,注意向职工反复阐明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讲明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并利用黑板报、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全厂干群大力灌输“改革则进、不改则退”的思想,使不少原来思想比较保守的同志认识有了提高,观念有了更新。他们在讨论时谈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晚改不如早改,小改不如大改,不痛不痒改不如彻底的改”。干部职工改革意识的增强,为优化组合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思想基础。
我们在宣传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紧紧依靠干部职工参与制定修改具体改革办法,每次制定或调整方案,都提交职代会,甚至印发给全厂职工,广泛听取意见。这样的改革方案,集思广益,有群众基础,也消除了一些同志的疑虑不安。对组合、聘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老弱病残职工安排和干群矛盾,一方面宣传治懒治劣不治老的宗旨,另一方面妥善作出协调安排,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拥护,保证了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
二、双向选择、择优上岗,是我厂实施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
在优化组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双向选择”,“民主协商”的原则,“将”能点“兵”,“兵”也能点“将”。这样做,有利于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合理流动,也就有利于“优化组合”。例如,有位搞劳动工资的同志,自己感到力不胜任,要求调到成品仓库工作,办公室同意放他,仓库负责人觉得他身体好,工作勤恳,适宜搞一些装箱打包工作,也同意组合他。办公室主任另外“点”了一名业务素质较强的“兵”接任劳资工作。结果二位同志都各得其所,胜任愉快。
我们注意不搞终身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干部职工工作实绩进行考评,并且动真格,实行能上能下,存优汰劣,得到了干部职工的欢迎。今年初,根据第一轮聘任组合的合同要求和实际业绩考评的结果,有两位副厂长,被厂长解聘,其中一位调任塑机车间副主任工作,发挥其技术特长,另一位调往一家协作厂搞一般业务工作。与此同时,厂部还解聘了二名中层干部,降为一般办事人员。对少数无实际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考核,厂部也毅然实行“高资低聘”或“只评不聘”,如有一名“会计师”第二轮聘用时只作“助理会计师”聘用,其职务也降为副科长。同时,充实提拔了一些实际表现好的同志挑担子。
对通过努力不能上岗的人员,实行厂内待业制度。待业期间,第一个月拿70%工资,第二个月拿60%工资,第三个月拿50%工资,第四个月起拿生活费。确有困难的,由工会另行补助。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这类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改变他们的现状;也才能促使广大职工产生“紧迫感",使少数不思上进的职工产生“危机感”。
三、“三先三后”是搞好优化组合的有效方法
在优化组合过程中,我们采用“三先三后”的方法,就是先对干部逐级聘任,后由职工自愿组合;先生产第一线,后二、三线,先本部门,后外部门。这样,便于理顺横向纵向关系,容易做到有条不紊。
我们还针对厂里实际情况,制定了目的在于抑止一线职工向二、三线流动,鼓励二、三线人员向一线流动的措施。在内部管理中,我们还坚持了干部从严要求的做法,进一步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拥护。现在,有442名干部职工签署了上岗合同,占全厂职工86%。
四、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是搞好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厂实际人数为528人,而定员编制数为449人,这意味着将有79人在编制之外,除了长病假、哺乳假等人员之外,有57人在组合中被淘汰,成为富余人员。
富余人员安排是一项政策性很强、难度又较高的工作,我们并不因其难而改变初衷,也不因其难而回避矛盾。在社会消化渠道尚未拓展的情况下,我们首先是坚决从岗位上撤下来,实行厂内待业。其次是千方百计,积极安置,自我消化。经努力,通过停薪留职、劳务输出、帮助调出、待退等办法,解决了其中的37人。本着治懒治劣不治老、不治弱的精神,我们还积极筹措进行内联、兴办三产等渠道,为富余人员重新上岗创造条件,努力为本人愿意,也有可能转岗同志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