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论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发行时间:1992-10-20
网站编辑:黄光才
来源:研究所

【专论】

论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广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厅长黄光才

二轻集体企业机制的基本特征

    广东二轻工业以集体企业为主体,国营企业仅占二轻企业总数的2.4%,产值仅占二轻总产值8%。改革开放13年来,全省二轻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生机勃勃。去年全省二轻工业总产值250.8亿元,  比1980年增长4倍多,占去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2.2%;  外经总产值83亿元,比1980年增长4倍多,占去年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1/8。从1986年以来,广东二轻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连续6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以上事实,向人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广东二轻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出较强生机活力?现在看来,广东二轻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在于有个好的企业机制。所谓企业机制,是指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运作、发展全过程中,形成有机联系的各种调节手段和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丁企业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企业活与不活,关键在于机制。靠机制“管”企业,企业兴旺发达,靠机制“管”人,人勤奋进取。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正是由于二轻集体企业机制比较好、相当活,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分析研究厂东二轻工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二轻机制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二轻机制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全省二轻14个行业8万多种产品中,除农用薄膜属指令性计划外,所有产品都实行市场调节,企业的原材料来自于市场,企业的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即使在实行产品经济的年代,二轻企业实际上是在搞商品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指导和调节生产,当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低于价值,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于价值,由此推动二轻企业开发和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力。事实上,我省大批二轻企业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研究市场消费需求入手,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企业的市场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使企业真正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生产经营,做到产需结合,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企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向市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我省二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既包括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又包括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奋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省二轻3700多家企业中,目前从事出口生产企业占1500多家,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60多家;产品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的有40多种,逾千万美元的近10种;主要出口的35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二轻工业,并没有由此导致发展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是因为我省二轻企业是以集体企业为主体,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在本质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整体一致性,能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合理确定二轻工业发展规模,优化资源配置,调控经济运行,减少乃至克服发展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二轻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体现了二轻机制的活力。

    第二,二轻机制是一种兼容性机制,与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生产力水平具有多层次性。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二轻工业,它的生产和经营可以伸向多个产业部门的竞争领域,既能够与生产力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竞争中发挥“船小掉头快”的优越性;又可以和高科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竞争中显示“船大可远航”的优越性。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分布于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发展各种地方产品和多种小商品,还有利于推进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协作,提高整体规模效益。二轻机制比较强的兼容能力,较好地符合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形成的二轻集体所有制也是多层次的,包括在一个市、县范围内二轻集体企业之间组成的联社的集体所有;在若干集体企业之间组成较大范围的企业群体、企业集团的集体所有,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股份企业里,依据二轻集体企业提供的生产要素份额,由联社持股的集体所有;在一个企业范围内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二轻机制这种兼容性,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地方经济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在国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国营企业的情况下,地方既需要又可能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优化地方财力物力的资源配置,发展适应多层次生产力要求的二轻集体企业,使二轻工业成为市、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地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拓宽财源、出口创汇、扩大就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经济要振兴,实实在在搞二轻”的共识,就是来源于这样的社会实践。

    第三、二轻机制是一种自主经营的机制,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二轻集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一般与国家没有财产关系,国家分配的计划物资很少,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占生产计划的比重很低,这就决定了二轻集体企业对国家的依赖程度比国营企业低得多,所受的行政直接干预比国营企业少得多,  自主经营的程度比国营企业大得多。在一般情况下,二轻集体企业的经营决策,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法则自主决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的花式品种,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组织;产品销售,依据市场行情变化自主定价;资金运行,依据实际需要自主调剂使用。由于二轻集体企业基本上是自主经营的主体,在市场导向下形成了追求效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总体上看二轻集体企业比国营企业活。

    第四,二轻机制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机制,不吃“大锅饭”,没有“铁饭碗”。二轻集体企业独立承担经营风险,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盈亏取决于自身经营的好坏,没有可以向国家“等、靠,要,,的东西,吃不上国家的“大锅饭”,企业一旦发生亏损,生存的危机迫使企业主动寻找扭亏为盈的出路,否则就会被淘汰。二轻职工收入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劳动贡献。大批企业长期推行岗位计件工资制、全额计件工资制等多种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在贡献面前人人平等、分配公平,打破了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较好地发挥了工资和资金的激励作用。二轻集体企业自负盈亏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把激烈的竞争、潜在的危机、内外的压力,汇聚成激发企业前进的动力,减少以至消除企业和职工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和惰性意识,约束企业的自我行为,使企业和职工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能够承担经营风险、利益风险和就业风险,较好地解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五,二轻机制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自力更生,滚动发展。二轻集体企业不仅是自主经营的主体,而且是投资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手工业企业是二轻企业的前身,当年在互助合作的征途上,每个企业一年都拿出税后利润25%至50%,作为合作事业发展基金,由联社统筹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开发重点项目,扶持困难企业,走互助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合作事业基金制度,在历史上对二轻集体企业的自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部分二轻企业中,职工通过投资入股,使职工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生产者,不仅形成了参与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机制,而且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发展。我省二轻集体企业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条件下,多渠道开辟自我发展的资金来源。“七五”期间,全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4亿元,利用外资2.1亿美元,利用国外原辅材料80亿美元,利用国外设备5.3亿美元,从而使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滚动中发展壮大。

    二轻机制上述的五个基本特点,是在长期实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艰难曲折。这种机制之所以比较好、相当活,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企业逐步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恢复和完善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我们说二轻集体企业有个好机制,并不是说所有的二轻集体企业都形成了这种机制,更不是说所有的二轻企业都搞活了。这是由于二轻集体企业的好机制,多年来却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二轻集体企业盲目套用国营企业的模式,“政府按国营管,政策照国营套,企业朝国营靠,职工往国营想’,以至失去了二轻集体企业原有的特点和优势,变成了不是国营企业的“国营企业”,即所谓“二国营”,致使二轻机制扭曲变形。二轻集体企业套用“二国营”模式,使自己处于国营企业的从属地位或政府的底层附属物,极大妨碍了二轻机制优越性的发挥。从我省二轻集体企业实际出发,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机制的恢复,机制的完善。就是说,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被“二国营”模式扭曲变形了的二轻机制本来面目,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二轻机制优越性的措施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搞好二轻企业。

    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当前的关键是什么?我们认为,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条例》作为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第一部综合性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关系到城镇集体企业前途命运的五个重大问题:一是明确了城镇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与全民所有制经济同居主体地位;二是明确了城镇集体企业的法律地位和任务、权利、义务,以及办集体企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是明确了城镇集体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和外部的管理体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调整和理顺了集体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主要经济关系;四是明确了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所有权,各级集体企业联社必须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五是明确了扶持、保护、引导城镇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则和规定。二轻企业是城镇集体企业的骨干力量,上述“五个明确”,使管好、办好二轻集体企业真正有法可依、有规可鉴、有章可循,规范了二轻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成为二轻机制在

法制化轨道上恢复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从两方面真抓实干:

    一是抓好二轻集体企业资产的清理工作,妥善处理平调、侵吞集体财产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历史上,广东曾发生三次大规模对二轻集体财产平调、划转,在造成二轻工业生产三次大落之后,被逼进行三次调整;每次调整,基本上都按照二轻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恢复了一些原来正确的政策和做法,维护二轻集体企业的资财所有权;经过这样的调整后,每一次都带来生产的大起,二轻集体经济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起落交错出现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依法保护二轻集体企业的财产,既是恢复二轻机制的关键,又是当前贯彻《条例》的核心。要根据《条例》的规定,坚定地维护“谁投产、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二轻集体企业的资财,抓紧进行清产核资,界定归属,明确产权,取得公证,依法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二轻集体联社原始投资增殖的权益。对各地平调集体企业资财、侵犯集体经济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根据“谁平调,谁清退”的原则,依法予以纠正、退赔或补偿,为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是挣脱“二国营”模式的束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切实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搞活二集集体企业。《条例》明确规定了城镇集体企业遵循的原则:“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入股分红。”这个重要原则,从企业组建、经营管理、收益分配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刻揭示了二轻集体企业的固有特征、既是对二轻集体企业传统优势的升华,又是对二轻集体企业运行机制基本特点的概括。要以贯彻《条例》为动力,产生一种对“二国营”模式的顽强挣脱意识,首当其冲的是挣脱“二国营”模式带来“三铁”的束缚,打破“铁工资”,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解决职工工资能高不能低、能升不能降的问题;打破“铁饭碗”,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解决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打破“铁交椅”,深化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干不能工的问题。这样做,就肯巳够抓住要害恢复二轻机制。在当前旧体制交叉碰撞的情况下,“二国营”模式仍在相当多的二轻企业中起着作用:一方面希望到市场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怕市场机制带来的经营风险;一方面希望摆脱行政干预,  另一方面又难以改变对政府的依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恢复二轻机制的本来面目,坚决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法规指导下,产品按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按市场需求安排,管理按竞争规则优化,经营按市场趋势应变,销售按市场规律调节,敢于在市场中经风险、见世面,接受竞争的考验和筛选,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利经营者。

论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发行时间:1992-10-20
网站编辑:黄光才
  
来源:研究所

【专论】

论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广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厅长黄光才

二轻集体企业机制的基本特征

    广东二轻工业以集体企业为主体,国营企业仅占二轻企业总数的2.4%,产值仅占二轻总产值8%。改革开放13年来,全省二轻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生机勃勃。去年全省二轻工业总产值250.8亿元,  比1980年增长4倍多,占去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2.2%;  外经总产值83亿元,比1980年增长4倍多,占去年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1/8。从1986年以来,广东二轻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连续6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以上事实,向人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广东二轻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出较强生机活力?现在看来,广东二轻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在于有个好的企业机制。所谓企业机制,是指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运作、发展全过程中,形成有机联系的各种调节手段和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丁企业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企业活与不活,关键在于机制。靠机制“管”企业,企业兴旺发达,靠机制“管”人,人勤奋进取。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正是由于二轻集体企业机制比较好、相当活,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分析研究厂东二轻工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二轻机制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二轻机制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全省二轻14个行业8万多种产品中,除农用薄膜属指令性计划外,所有产品都实行市场调节,企业的原材料来自于市场,企业的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即使在实行产品经济的年代,二轻企业实际上是在搞商品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指导和调节生产,当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低于价值,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于价值,由此推动二轻企业开发和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力。事实上,我省大批二轻企业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研究市场消费需求入手,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企业的市场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使企业真正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生产经营,做到产需结合,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企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向市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我省二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既包括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又包括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奋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省二轻3700多家企业中,目前从事出口生产企业占1500多家,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60多家;产品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的有40多种,逾千万美元的近10种;主要出口的35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二轻工业,并没有由此导致发展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是因为我省二轻企业是以集体企业为主体,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在本质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整体一致性,能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合理确定二轻工业发展规模,优化资源配置,调控经济运行,减少乃至克服发展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二轻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体现了二轻机制的活力。

    第二,二轻机制是一种兼容性机制,与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生产力水平具有多层次性。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二轻工业,它的生产和经营可以伸向多个产业部门的竞争领域,既能够与生产力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竞争中发挥“船小掉头快”的优越性;又可以和高科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竞争中显示“船大可远航”的优越性。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分布于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发展各种地方产品和多种小商品,还有利于推进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协作,提高整体规模效益。二轻机制比较强的兼容能力,较好地符合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形成的二轻集体所有制也是多层次的,包括在一个市、县范围内二轻集体企业之间组成的联社的集体所有;在若干集体企业之间组成较大范围的企业群体、企业集团的集体所有,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股份企业里,依据二轻集体企业提供的生产要素份额,由联社持股的集体所有;在一个企业范围内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二轻机制这种兼容性,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地方经济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在国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国营企业的情况下,地方既需要又可能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优化地方财力物力的资源配置,发展适应多层次生产力要求的二轻集体企业,使二轻工业成为市、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地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拓宽财源、出口创汇、扩大就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经济要振兴,实实在在搞二轻”的共识,就是来源于这样的社会实践。

    第三、二轻机制是一种自主经营的机制,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二轻集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一般与国家没有财产关系,国家分配的计划物资很少,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占生产计划的比重很低,这就决定了二轻集体企业对国家的依赖程度比国营企业低得多,所受的行政直接干预比国营企业少得多,  自主经营的程度比国营企业大得多。在一般情况下,二轻集体企业的经营决策,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法则自主决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的花式品种,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组织;产品销售,依据市场行情变化自主定价;资金运行,依据实际需要自主调剂使用。由于二轻集体企业基本上是自主经营的主体,在市场导向下形成了追求效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总体上看二轻集体企业比国营企业活。

    第四,二轻机制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机制,不吃“大锅饭”,没有“铁饭碗”。二轻集体企业独立承担经营风险,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盈亏取决于自身经营的好坏,没有可以向国家“等、靠,要,,的东西,吃不上国家的“大锅饭”,企业一旦发生亏损,生存的危机迫使企业主动寻找扭亏为盈的出路,否则就会被淘汰。二轻职工收入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劳动贡献。大批企业长期推行岗位计件工资制、全额计件工资制等多种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在贡献面前人人平等、分配公平,打破了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较好地发挥了工资和资金的激励作用。二轻集体企业自负盈亏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把激烈的竞争、潜在的危机、内外的压力,汇聚成激发企业前进的动力,减少以至消除企业和职工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和惰性意识,约束企业的自我行为,使企业和职工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能够承担经营风险、利益风险和就业风险,较好地解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五,二轻机制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自力更生,滚动发展。二轻集体企业不仅是自主经营的主体,而且是投资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手工业企业是二轻企业的前身,当年在互助合作的征途上,每个企业一年都拿出税后利润25%至50%,作为合作事业发展基金,由联社统筹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开发重点项目,扶持困难企业,走互助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合作事业基金制度,在历史上对二轻集体企业的自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部分二轻企业中,职工通过投资入股,使职工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生产者,不仅形成了参与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机制,而且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发展。我省二轻集体企业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条件下,多渠道开辟自我发展的资金来源。“七五”期间,全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4亿元,利用外资2.1亿美元,利用国外原辅材料80亿美元,利用国外设备5.3亿美元,从而使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滚动中发展壮大。

    二轻机制上述的五个基本特点,是在长期实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艰难曲折。这种机制之所以比较好、相当活,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企业逐步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恢复和完善二轻集体企业机制

    我们说二轻集体企业有个好机制,并不是说所有的二轻集体企业都形成了这种机制,更不是说所有的二轻企业都搞活了。这是由于二轻集体企业的好机制,多年来却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二轻集体企业盲目套用国营企业的模式,“政府按国营管,政策照国营套,企业朝国营靠,职工往国营想’,以至失去了二轻集体企业原有的特点和优势,变成了不是国营企业的“国营企业”,即所谓“二国营”,致使二轻机制扭曲变形。二轻集体企业套用“二国营”模式,使自己处于国营企业的从属地位或政府的底层附属物,极大妨碍了二轻机制优越性的发挥。从我省二轻集体企业实际出发,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机制的恢复,机制的完善。就是说,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被“二国营”模式扭曲变形了的二轻机制本来面目,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二轻机制优越性的措施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搞好二轻企业。

    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当前的关键是什么?我们认为,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条例》作为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第一部综合性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关系到城镇集体企业前途命运的五个重大问题:一是明确了城镇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与全民所有制经济同居主体地位;二是明确了城镇集体企业的法律地位和任务、权利、义务,以及办集体企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是明确了城镇集体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和外部的管理体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调整和理顺了集体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主要经济关系;四是明确了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所有权,各级集体企业联社必须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五是明确了扶持、保护、引导城镇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则和规定。二轻企业是城镇集体企业的骨干力量,上述“五个明确”,使管好、办好二轻集体企业真正有法可依、有规可鉴、有章可循,规范了二轻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成为二轻机制在

法制化轨道上恢复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从两方面真抓实干:

    一是抓好二轻集体企业资产的清理工作,妥善处理平调、侵吞集体财产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历史上,广东曾发生三次大规模对二轻集体财产平调、划转,在造成二轻工业生产三次大落之后,被逼进行三次调整;每次调整,基本上都按照二轻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恢复了一些原来正确的政策和做法,维护二轻集体企业的资财所有权;经过这样的调整后,每一次都带来生产的大起,二轻集体经济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起落交错出现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依法保护二轻集体企业的财产,既是恢复二轻机制的关键,又是当前贯彻《条例》的核心。要根据《条例》的规定,坚定地维护“谁投产、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二轻集体企业的资财,抓紧进行清产核资,界定归属,明确产权,取得公证,依法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二轻集体联社原始投资增殖的权益。对各地平调集体企业资财、侵犯集体经济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根据“谁平调,谁清退”的原则,依法予以纠正、退赔或补偿,为恢复和完善二轻机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是挣脱“二国营”模式的束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切实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搞活二集集体企业。《条例》明确规定了城镇集体企业遵循的原则:“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入股分红。”这个重要原则,从企业组建、经营管理、收益分配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刻揭示了二轻集体企业的固有特征、既是对二轻集体企业传统优势的升华,又是对二轻集体企业运行机制基本特点的概括。要以贯彻《条例》为动力,产生一种对“二国营”模式的顽强挣脱意识,首当其冲的是挣脱“二国营”模式带来“三铁”的束缚,打破“铁工资”,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解决职工工资能高不能低、能升不能降的问题;打破“铁饭碗”,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解决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打破“铁交椅”,深化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干不能工的问题。这样做,就肯巳够抓住要害恢复二轻机制。在当前旧体制交叉碰撞的情况下,“二国营”模式仍在相当多的二轻企业中起着作用:一方面希望到市场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怕市场机制带来的经营风险;一方面希望摆脱行政干预,  另一方面又难以改变对政府的依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恢复二轻机制的本来面目,坚决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法规指导下,产品按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按市场需求安排,管理按竞争规则优化,经营按市场趋势应变,销售按市场规律调节,敢于在市场中经风险、见世面,接受竞争的考验和筛选,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利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