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统计】
1991年上海市集体工业企业经济状况调查统计分析
吴启明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国务院提出“质量、品种、效益年”。这一年,上海市经委系统各工业局(公司)、中央在沪单位和地区工业的集体工业企业经过全体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经济状况比上年有所好转,工业生产回升。但实现利润除地区工业外,仍呈现下降的趋势。微利(年人均利润1500元以下,下同)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比重占27个市工业局(公司)的三分之二以上,近23万名职工;地区工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近11万名职工在生活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集体工业企业的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生产回升较快,但发展不平衡
1991年集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完成131.6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14.64%,其中:市属老集体工业企业(二轻、郊县、仪表、服装)完成631349.5万元,比上年提高21.6%;市属新办企业完成292729 .55万元,比上年提高25.6%,地区工业完成392822. 75万元,比上年增长14.43%。这是生产回升较快的一年。但从全市各个工业局(公司)、中央在沪单位和地区工业的生产增长速度的情况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是在老集体工业企业中,除郊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1.9%外,二轻、仪表、服装联社平均水平只提高5.2%,差距较大。二是23个市工业局(公司)的新办集体工业企业中,少数单位的生产速度仍处在滑坡状态。如纺织联社、航天二个局的集体企业分别比上年下降15.6%和4.5%。三是在12个区属集体工业中,也有个别区局出现了负增长,如宝山区局比上年下降了12.2%。
二、利润滑坡减缓,但仍没有得到完全制止
1991年实现利润64362.15万元,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市属、县属城镇集体工业企业1990年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34.1%, 1991年又比上年下降5.3%。27个市工业局(公司)的排队分析表明,1991年增产增收的有11个单位,增产减收的有14个单位,减产减收2个单位。
在27个市工业局(公司)中,1991年利润比上年下降在30%以上的有9个单位;下降40%以上的有服装(58%),有色集办(48.4%),电力建设集办(57.2%),化工集办(40.5%)4家;下降在60%以上的有郊县(85.98%),邮电(83.6%)、仪表(68.8%)3家,航天集体工业则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总之,效益滑坡的面仍然较大。
1990年地区集体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5.8%,1991年又比上年增长10.5%,比上年下降5点3个百分点。但从12个区局情况来看,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卢湾区和长宁区,分别增长97.5%和55.1%;二是,普陀区要比上年下降7.83%,宝山区集体工业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亏损金额达408.7万元。在12个区中,1991年增产增收的有9个区、增产减收的有2个区,减产减收的有1个区。
三、集体企业向两极发展,贫富悬殊
对集体工业企业按职工人均实现利润分组分析,两极发展的特点最为明显。市属、郊县1173家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年人均利润5000元以上的企业有104户,仅占企业和职工人数8.9%和7.6%,而利润占51.6%。年人均利润1500元以下的微利企业达560户,占企业和职工数47. 7%和46.8%,而实现利润只占13%。亏损企业229户,占企业数19.5%,占职工人数20.6%,涉及职工近6.8万人。地区集体工业企业1173户,年人均利润5000元以上的企业109户,仅占企业和职工数9.3%和8.7%,利润占65 .8%。年人均利润1500元以下的微利企业630户,占企业和职工数53.7%和53.3%,而实现利润占18.3%。亏损企业244家,占企业数20.8%,同上年相比增加10户,占职工数20.6%,比上年减少6%,涉及到职工近3
万人。总之,市属、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和地区集体工业企生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企业要占企业总户数的70.9%,占职工总数的69.4%,这是值得人们担忧的一个大问题。
四、五十年代创办的老集体工业企业面临困难更大
这类企业有二轻、郊县工业、仪表、服装联社4个单位组成,共有594家企业,20.9万余名职工,分别占市属、县属城镇集体企业和职工总数的50.6%和63.6%。1991年工业总产值为63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21.6%,要比平均数低0.7%;完成利税总额3.6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8.2%,实现利润7720万元,比上年下降43.5%,下降幅度比平均数高达38.2%。
在老集体企业中,虽然有象上海洗衣机总厂、上海电冰箱厂这类利润超千万元的大户,但为数不多。按职工年人均利润计算,年人均在5000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5%,这说明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并不多。相反,年人均在1500元以下的微利企业却占52.5%,亏损企业占30.5%,有362家企业,11.6万名职工在贫困线上生存,濒临倒闭。如何使老集体工业企业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摆脱困境,这是当前有关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