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浅析工效挂钩的利弊和完善办法
发行时间:1992-04-20
网站编辑:应志梁
来源:研究所

【工作研究】

浅析工效挂钩的利弊和完善办法

应志梁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它是工资改苹中的产物,是对传统的分配体制的重大突破。从机械行业几年来工效挂钩办法来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实现税利挂钩;工资总额与销售实物量挂钩;工资总额与出口创汇挂钩;工资总额与出口创汇及实现税利双挂;工资总额与销售收入挂钩;工资总额与产值挂钩;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等。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工效挂钩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1.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两个层次的分配关系,使企业有了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有力地突破了过去旧的工资管理体制的格局。

    2.工效挂钩对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3.这种利益机制的实行使职工利益和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职工要提高工资,增加收入必须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

    4.实行工效挂钩,促使企业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加强经济核算,控制职工人数增加,  做到增产不增人,劳动生产率增加较快。

    目前工效挂钩也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问题和矛盾暴露比较突出的是:

    一、效益指标的确定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当前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指标大多是实现税利,由于转轨时期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企业的外部情况变化频繁,价格扭曲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带有一定的机遇和偶然性,一些企业效益的取得不是靠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是靠物质不丰所造成的供需矛盾突出的涨价。对一些机械行业的企业来说,特别是生产农机产品的企业由于原材料涨价,产品销售限价,虽然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工资增减直接相关的效益指标——实现税利都下降,工资也即随之下浮,由此导致企业工资增长的随机性很大,收入不公矛盾很突出。

    二、由于工效挂钩时没有考虑职工生活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因素,最近几年,国家在理顺价格关系中,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必然上升,为了抵补物价上升的影响,必然要给予补偿,挂钩企业由于没有考虑这一补偿必然挤占效益工资,效益工资本应使用于按劳分配,却被补偿物价指数挤占了一大块,效益工资少的企业,即大部分用于补偿,用于按劳分配的比重很小,由此影响到搞活企业内部分配,使企业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核定挂钩工资基数、效益指标基数和浮动比例的办法不完善。近几年,我局所属企业在核定工效挂钩基数时,一般按照上年实绩确定的,因此就使原来基础好,效益高的企业,因潜力相对小而难以获得较高效益指标增长,因而取得效益工资就少。相反,原来基础差,效益低的企业却因潜力大反而获得效益指标大幅度上升,而得到很高的上浮工资,这种工效挂钩办法的主要弊端就在于保护落后,鞭打先进,大大挫伤先进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所有企业的经营者产生了“落一年,富三年”和“留一手,慢慢来,越快越先进越倒霉”的消极情绪。

    四、工效挂钩没有考虑企业的活力和后劲。企业经营者为了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赋有很强的生存机能,在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使产品更新换代,设备更新,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企业必须要有一笔巨大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有的靠借贷,  有的是直接进入成本。由于还贷和增大成本都使利润减少而导致企业和职工的上浮工资减

少,从而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工效挂钩的作用,如何完善工效挂钩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一、因企业制宜,科学选定挂钩的效益指标。要把现行的主要以单一指标与工资挂钩的办法逐步改变为多指标复合挂钩,除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强调税利以外,还要增加资产增值、保值指标和技术改造方面的要求,保证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挂钩办法上体现出来。

    二、合理确定效益指标基数、工资基数,浮动比例。当前核定效益指标的基数是本企业的历史纵向比较,缺乏横向比较和平衡,因而导致鞭打快牛和收入不公之弊。改善的办法是改纵为横,依据全国或全市同行业的水平确定考核的效益指标基数,以平均先进水平为考核水准,合理调整效益指标基数,以解决鞭打快牛和收入不公的严重弊端。

三、加强分级调控,分级管理,充分发挥主管局这一中间层次的调控、调节作用。各主管局对所属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在确定挂钩形式、核定二个基数一个浮动比例时应做到挂钩形式由企业选定,二个基数和浮动比例由产业主管部门审定,市财税部门进行审核。市财税部门要适时审核,方便基层。四、结合经济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价格变动的情况,要采取一些调节措施,减弱原材料及其产品的价格变动给企业效益影响的程度,对一些应该剔除的因素如果割除不掉,要在改进挂钩办法时加以改进。

    总之,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个新生事物在现阶段应该看到它的必要性,同时也允许挂钩形式的多择性。我们要认真研究每种挂钩形式的特点,适用范围和它们的利弊。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减少矛盾和摩擦,激发企业的经济活力和效益,使之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最优化,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兼顾最优化的目的,我们要精心研究,不断实践,摸索出最佳办法,为完善“工挂”办法作出应有的努力。

浅析工效挂钩的利弊和完善办法
发行时间:1992-04-20
网站编辑:应志梁
  
来源:研究所

【工作研究】

浅析工效挂钩的利弊和完善办法

应志梁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它是工资改苹中的产物,是对传统的分配体制的重大突破。从机械行业几年来工效挂钩办法来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实现税利挂钩;工资总额与销售实物量挂钩;工资总额与出口创汇挂钩;工资总额与出口创汇及实现税利双挂;工资总额与销售收入挂钩;工资总额与产值挂钩;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等。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工效挂钩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1.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两个层次的分配关系,使企业有了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有力地突破了过去旧的工资管理体制的格局。

    2.工效挂钩对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3.这种利益机制的实行使职工利益和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职工要提高工资,增加收入必须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

    4.实行工效挂钩,促使企业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加强经济核算,控制职工人数增加,  做到增产不增人,劳动生产率增加较快。

    目前工效挂钩也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问题和矛盾暴露比较突出的是:

    一、效益指标的确定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当前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指标大多是实现税利,由于转轨时期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企业的外部情况变化频繁,价格扭曲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带有一定的机遇和偶然性,一些企业效益的取得不是靠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是靠物质不丰所造成的供需矛盾突出的涨价。对一些机械行业的企业来说,特别是生产农机产品的企业由于原材料涨价,产品销售限价,虽然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工资增减直接相关的效益指标——实现税利都下降,工资也即随之下浮,由此导致企业工资增长的随机性很大,收入不公矛盾很突出。

    二、由于工效挂钩时没有考虑职工生活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因素,最近几年,国家在理顺价格关系中,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必然上升,为了抵补物价上升的影响,必然要给予补偿,挂钩企业由于没有考虑这一补偿必然挤占效益工资,效益工资本应使用于按劳分配,却被补偿物价指数挤占了一大块,效益工资少的企业,即大部分用于补偿,用于按劳分配的比重很小,由此影响到搞活企业内部分配,使企业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核定挂钩工资基数、效益指标基数和浮动比例的办法不完善。近几年,我局所属企业在核定工效挂钩基数时,一般按照上年实绩确定的,因此就使原来基础好,效益高的企业,因潜力相对小而难以获得较高效益指标增长,因而取得效益工资就少。相反,原来基础差,效益低的企业却因潜力大反而获得效益指标大幅度上升,而得到很高的上浮工资,这种工效挂钩办法的主要弊端就在于保护落后,鞭打先进,大大挫伤先进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所有企业的经营者产生了“落一年,富三年”和“留一手,慢慢来,越快越先进越倒霉”的消极情绪。

    四、工效挂钩没有考虑企业的活力和后劲。企业经营者为了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赋有很强的生存机能,在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使产品更新换代,设备更新,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企业必须要有一笔巨大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有的靠借贷,  有的是直接进入成本。由于还贷和增大成本都使利润减少而导致企业和职工的上浮工资减

少,从而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工效挂钩的作用,如何完善工效挂钩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一、因企业制宜,科学选定挂钩的效益指标。要把现行的主要以单一指标与工资挂钩的办法逐步改变为多指标复合挂钩,除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强调税利以外,还要增加资产增值、保值指标和技术改造方面的要求,保证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挂钩办法上体现出来。

    二、合理确定效益指标基数、工资基数,浮动比例。当前核定效益指标的基数是本企业的历史纵向比较,缺乏横向比较和平衡,因而导致鞭打快牛和收入不公之弊。改善的办法是改纵为横,依据全国或全市同行业的水平确定考核的效益指标基数,以平均先进水平为考核水准,合理调整效益指标基数,以解决鞭打快牛和收入不公的严重弊端。

三、加强分级调控,分级管理,充分发挥主管局这一中间层次的调控、调节作用。各主管局对所属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在确定挂钩形式、核定二个基数一个浮动比例时应做到挂钩形式由企业选定,二个基数和浮动比例由产业主管部门审定,市财税部门进行审核。市财税部门要适时审核,方便基层。四、结合经济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价格变动的情况,要采取一些调节措施,减弱原材料及其产品的价格变动给企业效益影响的程度,对一些应该剔除的因素如果割除不掉,要在改进挂钩办法时加以改进。

    总之,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个新生事物在现阶段应该看到它的必要性,同时也允许挂钩形式的多择性。我们要认真研究每种挂钩形式的特点,适用范围和它们的利弊。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减少矛盾和摩擦,激发企业的经济活力和效益,使之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最优化,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兼顾最优化的目的,我们要精心研究,不断实践,摸索出最佳办法,为完善“工挂”办法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