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势从哪里来
——访上海电视零件厂
徐 侹 林松华
有位经济评论家指出,小企业虽然在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但它可以在局部上占据优势,也可取胜。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以局部优势战胜敌手的小企业。上海电视零件厂就是其中一例。
1981年建厂之时,上海电视零件厂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产品,所谓厂房,是向虹桥乡农民借的一间20多平方米的养鸡棚。而今,这家只有163名职工的合作社性质企业,已拥有近百万元资产,3000平方米厂房,主产品QZ系列消磁线圈能直接为日立、东芝、夏普、飞利浦等十种国际名牌彩电配套。十年来,该厂生产、效益逐年递增。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的1990年,该厂尚实现利润147万元,人均创利9千余元。上海电视零件厂取得如此显赫战绩,靠的是什么?
厂长
一、巧借“东风”,开发产品,获得技术优势
创业之初,上海电视零件厂主要为扶办厂上海电视一厂加工简易产品。尽管扶办厂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加工任务,“吃饭”不成问题。但该厂领导意识到,企业要发展,要自主,必须开发生产自己的产品。1983年,他们提出了一项大胆的产品开发计划,目标——消磁线圈。
消磁线圈,是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一个关键元件,仅上海电视一厂当时的年消耗量就在16万根以上,市场容量很大。而且,这一产品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如果开发成功,替代进口,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
在上海电视一厂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试制生产出了第一根消磁线圈,从而结束了我国消磁线圈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当年该厂生产16.3万根消磁线圈,全部为电视一厂生产“金星”彩电所用。
二、改造设备,降低成本,争取价格优势
1987年以前,上海电视零件厂生产消磁线圈靠的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此时,国内其他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正纷纷兴起。
如何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经担任过上海电视一厂设备科长的王正道厂长在生产设备上动起了脑筋。他一方面组织本厂技术人员对关键工段——绕线、包带进行研究,一方面积极争取电视一厂设备科的帮助。1987年底,该厂成功地试制出了包带机,1988年初又试制成功绕线机。几十套新设备上马,单机产量提高近10倍,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以后2年,该厂又先后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逐步完善了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生产效益成倍提高,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据此,上海电视零件厂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1988年起该厂产品开始销往外省市,先后打入了厦门厦华电子公司、大连电视机厂、大连华录电子公司、深圳宏图公司等大企业,并通过中电华南分公司广州进出口公司等单位间接出口,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社会化程度。1983~1991年7月,该厂已累计生产销售消磁线圈407.5万根,为国家节约外汇1500余万美元。
三、严格管理,占据质量优势
消磁线圈虽不属于高精尖产品,但一根线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台彩电的质量。因此质量要求相当高。上海电视零件厂的产品之所以能打入国际市场,质量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在质量管理方面,该厂也自有一套办法。
1.原料上线“过三关”。第一关,定点收购。这个厂选购原料,不以价格贵贱为依据,而以质量,性能为根本。该厂规定:凡购入原料,必须通过几十次试验、测定,证明适合本厂产品要求后定点收购;一旦定点,采购人员不准变化。第二关,进厂检验。对于定点收购的原料,进厂以后,该厂还要作一次全面质量检验,以杜绝不合格原料上线。第三关,小批量试产,消磁线圈规格很多,生产品种变换频繁,无论新老产品,对新进材料都要作投产前的试生产,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批量生产。
2.生产过程“严把关”。在生产过程中,该厂建立了生产流转记录体系,采用“后道促前道”,关键工序设专职检验员等办法严格把关,保证产品件件合格。
3.奖惩分明“促过关”。通过内部机制改革,促使职工逐步形成质量意识。该厂规定:在生产考核中,质量指标放在首位,实行质量否决权。工人如完成或超额完成产量,但质量指标达不到要求,不仅不得当月奖金,甚至还要扣工资,等等。
“路路设卡、道道把关”,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质量管理,才有效地保障了产品质量。据统计,1988—1990年,该厂生产销售消磁线圈200多万根,没有出现过一根次品。1988年,全国23家企业生产的消磁线圈质量集中测评,该厂产品力挫群雄,荣获优秀奖第一名。1990年,该厂QZ系列消磁线圈33~72厘米60余种产品,全部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今年,该厂产品又可望获得“国家质量认可”、“国家安全认可”,“美国UL安全认可”三大证书。
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信誉
上海电视零件厂的客户都是闻名遐迩的大企业,要经受“国际名牌”的“挑剔”,也确是不容易。对外,上海电视零件厂以一流的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赢得了客户高度信赖。
如今年
十年艰辛,为上海电视零件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王厂长显然满怀信心,他告诉我们,今后5年,彩电市场还很大,现在企业正抓紧更新设备,以期扩大生产能力,企业还正努力向外向型发展,争取直接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