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开发是发展壮大集体企业必由之路
上海江湾机械厂
我厂是上海市二轻局直属企业,创建于1958年,有职工1800人。在局和上级联社的关心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生产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制革机械和塑料机械的专业制造企业,是轻工部轻工业机械制造十大重点企业之一,是国家机械委的骨干企业。在我厂的长期发展中,特别是近七年的振兴、发展中,抓住人才开发这个环节,是一项较为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人才开发是发展壮大集体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通过人才开发企业获得明显变化
第一,企业有了一支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厂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301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专生204人,占职工总数的17.5%。具有各种各类专业职称人数29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246人。具有一批技术能匠,其中工人技师13人,高级工27人,中级工283人。干部中大中专学历的由原来的24.4%上升为75%。有专业人员的专业研究门类由原来的4个上升到23个。这样的人才结构,比较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企业具有不断发展的后劲。在建立起一支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层次比较适合的人才队伍的基础上,1980年以来,我厂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等方面持续开拓发展。开发的18种新产品中,有10种填补了国内空白,80%的产品获部、市的优秀新产品奖,其中SJJ一045刻楦机和SJJ一111高速平缝机获国家银质奖。最近,我厂获得了市里的优惠贷款项目,用于企业的基础设施和更新改造,使企业在九十年代的发展更具有后劲。
第三,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增强。一是企业领导班子素质不断优化。党政工团领导班子成员平均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而且都有实践经验。二是企业职工群众素质不断优化。1990年比1988年全厂职工平均等级工水平提高0.2级。厂职校获得全国轻工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企业开展民主管理、班组建设等都有一定的基础,为此而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轻工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
第四,企业有了强大的经营和竞争能力。1989年产值3159.3万元,比1988年增长4.4%,利税733.40万元,比1988年增长15.2%,出口创汇226.6万元,比1988年增长72%。整个“七五”期间,产值以年平均18.1%的速度递增。1990年完成产值5859万元。今年一季度,我厂又完成产值14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
二、抓好人才开发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抓好人才开发的“三个”落实。
一是思想落实。我厂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指示精神,同时,联系企业实际开展重视人才的宣传教育,帮助干部职工认识人才开发的紧迫性。通过这些宣传教育,大家增强了“人才开发意识”,正确认识到两个关系,即日常生产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产品开发与人才开发的关系。大家懂得,日常生产管眼前,人才培养育后劲,企业生存发展靠产品开发,产品开发离不开人才开发。由于我厂上下都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开发,为人才开发工作的持久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组织落实。厂党委历来把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对人才开发规划、人才使用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又把人才开发列入厂长任期责任目标。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厂职工教育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厂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实施,并由组织科、人事科和职工学校具体落实,使这项工作做到了“有人抓,抓到人”。
三是经费落实。人才开发要舍得下本钱。多年来,除了每年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人才培训经费外,我们还从营业外支出部分提取近百万元,作为人才开发投资费用。企业专门花钱建造了新产品设计研究所大楼,为设计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场所。修建了厂“教育中心”,为职工技术文化培训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还购买各种电化教育设备,使人才开发设施逐步完善。由于经费落实,使人才开发工作做到“手中有粮,人强马壮”。
(二)抓好人才培训的“三条”渠道。
首先是积极引进缺门人才,有个时期集体企业人才难进,而企业又不能自己培养高技术人才,妨碍了产品的升级换代。1980年,我厂确定丁“引进人才”的方针。分别参加了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学基金会,由企业向高校投资教育基金,然后由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又与复旦、交大,科大,财经大学、立信会计等高校联系,积极引进各类缺门人才。1981年至今,累计引进大、中专生81人。引进人才实际上把人才培训环节放在学校里,可以省去企业的精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的好办法。
其次是输送职工外出培训。我厂每年都要选送一定数量的职工到大、专学校定向培训,学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计算机、档案和医务等专业。1981年以来,共有100名职工分别参加了大、中专学历层次的培训及专业证书培训。1985年后,我们还委托高校培养了“企业经营管理”硕士研究生1名,“轻工机械”硕土研究生3名,“机械学”硕士研究生1名。这些人才培训以后,在企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次是企业自行培训。这条渠道最大,花的精力也比较多。(1)利用本厂师资,开办各类大专班。(2)建立职工学校,进行岗位培训。(3)有意识的强化干部岗位培训。我们确定了干部培训方针,即使干部由生产型转向经营管理型,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单线封闭型转向全方位敞开型。
(三)抓好人才培养的“三项”政策。
(1)政治上关心帮助。我们对各种人才注意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走“又红又专”道路。对新进厂的大中专学生,要进行入厂教育,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经常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请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谈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对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指定党员专人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偶有错误缺点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严格要求、热情帮助。
(2)生活上适当照顾。我们主要是在企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住房和奖金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在企业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从1988年以来先后解决了31名知识分子的住房困难。在工资、奖金分配上,对知识分子适当倾斜。由于在政治上生活上的帮助和照顾,尽管我厂的奖金水平不高,但这些年请调的人才基本没有,人才队伍基本稳定。
(3)工作上大胆使用。针对职工中对人才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有求全苛责的倾向,我们引导大家正确看待人才,并努力造就一个使人才有用武之地的企业环境。我们放手让青年知识分子担任攻关项目的主设计,大胆选拔青年知识分子担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这样,使各类人才感受到企业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为企业的兴旺发达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