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交流】
嫁接是培育良果的手段
——上海市化工局促进集体企业优化组合
俞梦熊
七十年代末,大批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在党的关怀下蜂拥回城。为了落实安置就业任务,一批局办集体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大都属于因陋就简的安置型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到1989年,我们化工局共有集体企业41户,职工9876人。10年里,在上级的领导、扶持下,依靠集体职工的勤劳和智慧,艰苦创业、勤俭办厂,不仅使万名知识青年安居乐业,生活逐年有所改善,而且以自己的积累偿付了开办时所需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此外,还向国家上交税金1.56亿元,实现税利2.67亿元。
一、先天不足,渐入困境
由于局办集体企业在创办之初大都先天不足,场地拥挤、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管理松弛、技术落后。
它虽然植根于相对贫瘠的土壤里,但是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依靠扶办干部精雕细刻的工作,依靠集体职工坚韧不拔的努力,集体企业站住了脚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风浪中,集体企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主要表现在:
1.产品滞销。产品滞销在很大程度上与产品结构不合理有关。由于集体企业的产品多为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技术要求不高的初级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市场销售疲软的形势下,首当其冲。在产品类同的条件下,局办集体企业因负担过重处于价格劣势,面对外地乡镇企业五花八门的倾销手段,更加难以匹敌。据最近调查,我局集体系统生产10年以上的老产品已占51%;生产5~10年的产品占18%;生产5年以内的产品占31%。老产品逐渐衰老,新产品开发无力,是导致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
2.资金短缺。集体企业底子薄、负担重。更新改造,技术进步,扩大经营亟需资金,但银行在收紧银根时,往往爱莫能助,先压集体。在全民企业流动资金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我局34户集体企业1990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反而减少14.9万元。在资金紧缺,借贷无门的情况下,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3.负担过重。局办集体企业创建时,大多为白手起家的安置型企业。以两年左右免税受惠偿付了扶办单位的资产以后,即按全民企业模式管理。但1985年以后,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工资增加,税种增多,税率提高,费用支出骤增,使许多企业“消化不良”,不堪负担。以物价上涨比较平缓的1990年为例,一年里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减收238.4万元,工资、补贴增加减利276.2万元,两项合计514.6万元,为同年实现利润1040.9万元的49.43%。1985年以前,集体企业所负税种仅产品税和所得税2种,现已增至11种,其中在成本中列支的7种,税后利润中列支的4种。以1990年为例,全局集体上交税金为913.9万元,企业留利仅为384.8万元(其中生产发展基金又仅为192.4万元),上交税金和企业留利之比为2.38:1。由于集体企业负担过重,积累较小,企业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集体经济已呈现萎缩的趋势。
4.缺少优惠。长期以来,政府套用全民模式管理局办集体企业,政策不能体现对体企业的优惠和扶持,反而一再向全民大中型企业倾斜,忽视了集体企业的基础薄弱和所负安置就业的社会贡献。由于集体企业对全民企业的优惠政策不能享受,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同全民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竞争,很难有立足之地。
总之,集体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缺少扶持、体制不顺、素质下降等原因逐步走入了困境。
二、出路在于优化企业组合
局办集体企业走入了困境,引起了局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主管部门的集体办更是焦虑倍加。1989年底,全局集体企业出现累计亏损户4户,占独立企业的26.7%,亏损额达124.56万元,亏损企业职工人数达1,134人,占集体职工总数的11.42%。而且这种亏损现象还有蔓延的趋势。在亏损企业里,厂长急得团团转,职工跳脚多埋怨。厂长月月为发工资发愁,到处为借钞票磕头。
出路在哪里?我们在调查研究后发现,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生机勃发,有的日趋萎缩。但优势企业也有制约因素,劣势企业也有可取之处。米丘林把梨和苹果嫁接在一起,择优组合,培育出梨苹果。我们在企业之间何不也来个择优选偶,扬长避短,实行企业优化组合呢。在局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进行了这一大胆的尝试。经过了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已经对8组企业实行兼并,优化企业组合。实践证明,这对有效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展集体经济都是有益的。
1.生产要素互补,企业组合优化。实行企业兼并,优势兼并劣势企业,生产要素可以互补,既可充实和强化优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条件,又可以利用发挥劣势企业的生产能力。大众橡胶厂是生产布面胶鞋的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品种单一,原料全面涨价,产品滞销积压,1989年亏损额达44.26万元。该厂的燃眉之急是调整产品结构,但受技术、资金等条件制约。永和橡胶厂是生产热水袋、胶制球、球胆等橡胶制品的企业,近年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各种中、高档出口胶制球,虽经努力使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只以上,仍远远不能满足外商的需求。美国、西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客商纷至沓来,要货胃口大得惊人,有的美国、日本客商甚至一次就要货200~300万只,相当于该厂的年产量,但永和厂苦于场地狭小.厂房拥挤,劳动力紧张,一时无法满足。于是,我们就牵线搭桥促成两厂兼并,利用大众厂新建的1,710m2的5层楼厂房,安装出口胶制球生产线,增产胶制球70万只,增加产值420万元,增加创汇112万美元,增加利润63万元。同时,保留部分原有的胶鞋生产线,“以球养鞋”,使胶鞋生产向中高档和出口过渡。由于大众厂的水、电、汽、厂房、劳动力为永和厂发展出口胶制球所急需,而永和厂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营又为大众厂所渴求,双方一拍即合,这一优化得以顺利实施,并且当年就形成了出口胶制球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出口创汇。
2.有利于生产协作配套,扩大生产能力。明星橡胶厂是生产鞋帮专业工厂,现有职工456人,主要为胶鞋六厂配套加工鞋帮,月产鞋帮45万双左右。但受厂房、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下,随着各种费用的大幅度上升,经常发生亏损。而胶鞋六厂生产的回力牌胶鞋享誉国内外,且管理制度健全,经营和开发能力强,正在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呈蒸蒸日上之势。我们促成了两厂的兼并,既有利于胶鞋六厂生产配套,发挥优势,扩大高档布面胶鞋的生产能力,开发冷粘鞋新品种,加快外向型步伐。也有利于对明星厂的设备和配套设施作统筹安排,更新改造,使之适应胶鞋六厂发展要求。
3.扶持困难企业获得新生。沪东化工厂是一个典型的安置型企业,底子薄、基础差、负担重。在竞争的风浪中,濒临灭顶。全厂305个在职工人,要负担250名退休职工的开支,仅退休工资和医疗费用一条就要花费40万元。虽经几年努力,无奈资金枯竭,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终未挽回危局,因此出现连续5年亏损,亏损额达到179.4万元。厂长自知企业已病入膏肓,需要兼并;职工因待工影响生活,渴望兼并。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为他们找“婆家”。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细致工作,提出了由浦东化工厂扶持沪东化工厂的方案,得到了浦东厂领导的支持。经过半年的扶持代管,浦东厂帮助沪东厂整顿了班子,调整了机构,改进了工艺,提高了质量,强化了管理,实现了扭亏为盈。在瓜熟蒂落的条件下,于1990年底实行了兼并。
三、促进企业优化组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自主自愿,双向选择。要瞻前顾后,考虑到总体安排,注意扬长避短,力求互惠互利。上级只能当“红娘”,为企业提供信息,参谋利弊,切忌“拉郎配”。做法上要积极稳妥,宁可多选几家,多看几遍,鼓励双方反复比较,深思熟虑,不可操之过急。
2.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化企业的组合过程,双方各种思想波动不可避免。诸如:随着过程的发展,被兼并方会出现“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思想,厂长怕当“关门厂长”,职工也怕寄人篱下。方案确定之后的“看守内阁”思想和“出嫁之前混几天”的思想,以及片面追求福利待遇的“躺在船上等水涨”的思想等等。从兼并方来说,领导有怕“担肩胛”、怕“背包袱”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群众中也有怕肥水外流,影响奖金福利的思想。这些片面的认识,若不及时纠正,必然会成为优化企业组合的障碍。必须实事求是,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及时解决。
3.依据政策,结合实际。优化企业组合是新鲜事,现成经验比较少政策规定也有个配套的过程。诸如产权转让、用工制度、工资待遇、财税渠道乃至原材料、用水用电指标、信贷渠道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依据现有的政策规定,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困难企业的脱贫致富,有利于集体职工的安定团结这些大处着眼。譬如资产的评估和成交价的洽商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往往成为兼并的障碍。为了推进企业优化组合,我们采取避难就易。一是兼并尽量在局系统内进行,本是同根生,彼此容易谅解,也有利于上级协调。二是要求评估尽量接近实际,成交尽量体现优惠。前者保证了以后的资产管理,不留漏洞;后者照顾了企业眼前困难,有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