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发行时间:1991-04-20
网站编辑:严络德
来源:研究所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上海针织二十四厂厂长  严络德

    上海针织二十四厂是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所属新集体企业。全厂职工474人,主要生产涤棉混纺薄绒、腈纶薄绒立体发泡印花针织服装和腈纶棉毛运动衫、裤两大系列产品,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东、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厂产品质量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一枚,纺织部优质产品二个,市优质产品一个,市名牌产品一个,市集办“一厂一品”优质产品三个,市纺织局优良产品二个。我厂产品质量不断上升到新的台阶,主要是由于树立一个观念,建立一个体系,抓住三个关键,实现四个提高,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

    (一)树立一个观念——增强质量意识

    作为一个厂长,从生产的实践中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产品不能只讲数量,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能力”。上海市委一再强调“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我们针织二十四厂具有依托上海口岸的优势,又有集体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特色。但是,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归根到底,靠的是质量。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而且又关系到国家的信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一个厂长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因此,我厂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把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作为全厂职工的职责。我们教育职工充分认识治理整顿时期,是抓质量的最好时机,它不仅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给提高产品质量带来了机遇。尤其在当前原材料,资金短缺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家多创外汇。今年,我们又开展了质量年活动。在不断强化职工质量意识的同时,把产品质量工作,作为全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中心工作,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围绕中心,各司其职,并把质量指标列为经济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不断修订工艺质量管理细则,落实到车间、工段班组和个人,在各工段之间,广泛开展质量优胜评比活动,每月进行自查、考评,使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一个体系——质量保证体系

    我厂的企业管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全厂范围内展开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广度上把质量管理延伸到原料进厂开始到售后服务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管理层的工作范围,对产品设计过程,中样测试过程,生产过程,售后服务进行控制,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按照P,D、C、A的循环方法制定各项质量关键的攻关和把关措施,在降低漏验率、减少差错率,提高正品率这三个质量指标方面,取得了实效。

    为了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组织,全厂以厂长为主建立全面质量领导小组,各个车间均有质量管理小组,并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全厂质量管理人员有57人,占总人数的12%,形成了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网络。

为了加强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基础,充实了计量测试手段,以加强质量管理。  1988年,计量和设备均通过三级验收。技术基础工作的加强,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

    由于企业管理的加强,产品质量的提高,1989年被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授予“出口质量第一”的奖状,近年来,出口产品的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抓住三个关键——原料,半成品、出厂产品的质量关

    我厂产品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抓好现场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重点在检验把关和工序控制两个重要环节,抓好三个关键。   

    1.原材料进厂“关”。我厂生产的原材料采用国家一级企业——上棉十七厂提供的优质原料,并委托建厂历史悠久质量稳定的腈纶专业厂——上海景纶针织厂进行织漂加工。为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加强了原料,坯布的质量检验和管理。

    2.半成品质量“关’。对半成品,一方面加强对产品的物理测试,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方面加强对产品上车合格率的管理,各车间,各工段、各班组开展质量自查、互查、考核,评比和总结,以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

    3.出厂产品“关’。严格把好产品出厂关。质检部门对成品的抽查,从原来的3%~5%提高到5%~7%,使产品漏验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下的内控指标,特别是实行质量否决权,明确规定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出厂。由于严格执行质量否决权,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信誉,产品盛销不衰。

    (四)实现四个提高——优质产品率,出口创汇、利润,职工收入的提高

    我厂坚持“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方针,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了优质产品的产值率。我厂现有被评为国家质量奖,部优,市优等产品九个,这些优质产品的产值率,  目前已占总产值的68%,而在1988年只占50.19%。

    2.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我厂目前出口产品的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2%,而在1986年为65%。

    3.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厂利润从1980年的77.37万元,递增到1989年的260.7万元。人均创利从1980年的2000元到1989年5550元,人均创汇从1985年的3200美元到1989年的11000元美元,

    4.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2215元上升到1989年的2725元,1990年达2900元的水平。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发行时间:1991-04-20
网站编辑:严络德
  
来源:研究所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上海针织二十四厂厂长  严络德

    上海针织二十四厂是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所属新集体企业。全厂职工474人,主要生产涤棉混纺薄绒、腈纶薄绒立体发泡印花针织服装和腈纶棉毛运动衫、裤两大系列产品,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东、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厂产品质量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一枚,纺织部优质产品二个,市优质产品一个,市名牌产品一个,市集办“一厂一品”优质产品三个,市纺织局优良产品二个。我厂产品质量不断上升到新的台阶,主要是由于树立一个观念,建立一个体系,抓住三个关键,实现四个提高,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

    (一)树立一个观念——增强质量意识

    作为一个厂长,从生产的实践中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产品不能只讲数量,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能力”。上海市委一再强调“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我们针织二十四厂具有依托上海口岸的优势,又有集体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特色。但是,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归根到底,靠的是质量。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而且又关系到国家的信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一个厂长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因此,我厂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把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作为全厂职工的职责。我们教育职工充分认识治理整顿时期,是抓质量的最好时机,它不仅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给提高产品质量带来了机遇。尤其在当前原材料,资金短缺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家多创外汇。今年,我们又开展了质量年活动。在不断强化职工质量意识的同时,把产品质量工作,作为全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中心工作,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围绕中心,各司其职,并把质量指标列为经济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不断修订工艺质量管理细则,落实到车间、工段班组和个人,在各工段之间,广泛开展质量优胜评比活动,每月进行自查、考评,使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一个体系——质量保证体系

    我厂的企业管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全厂范围内展开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广度上把质量管理延伸到原料进厂开始到售后服务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管理层的工作范围,对产品设计过程,中样测试过程,生产过程,售后服务进行控制,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按照P,D、C、A的循环方法制定各项质量关键的攻关和把关措施,在降低漏验率、减少差错率,提高正品率这三个质量指标方面,取得了实效。

    为了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组织,全厂以厂长为主建立全面质量领导小组,各个车间均有质量管理小组,并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全厂质量管理人员有57人,占总人数的12%,形成了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网络。

为了加强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基础,充实了计量测试手段,以加强质量管理。  1988年,计量和设备均通过三级验收。技术基础工作的加强,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

    由于企业管理的加强,产品质量的提高,1989年被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授予“出口质量第一”的奖状,近年来,出口产品的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抓住三个关键——原料,半成品、出厂产品的质量关

    我厂产品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抓好现场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重点在检验把关和工序控制两个重要环节,抓好三个关键。   

    1.原材料进厂“关”。我厂生产的原材料采用国家一级企业——上棉十七厂提供的优质原料,并委托建厂历史悠久质量稳定的腈纶专业厂——上海景纶针织厂进行织漂加工。为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加强了原料,坯布的质量检验和管理。

    2.半成品质量“关’。对半成品,一方面加强对产品的物理测试,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方面加强对产品上车合格率的管理,各车间,各工段、各班组开展质量自查、互查、考核,评比和总结,以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

    3.出厂产品“关’。严格把好产品出厂关。质检部门对成品的抽查,从原来的3%~5%提高到5%~7%,使产品漏验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下的内控指标,特别是实行质量否决权,明确规定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出厂。由于严格执行质量否决权,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信誉,产品盛销不衰。

    (四)实现四个提高——优质产品率,出口创汇、利润,职工收入的提高

    我厂坚持“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方针,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了优质产品的产值率。我厂现有被评为国家质量奖,部优,市优等产品九个,这些优质产品的产值率,  目前已占总产值的68%,而在1988年只占50.19%。

    2.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我厂目前出口产品的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2%,而在1986年为65%。

    3.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厂利润从1980年的77.37万元,递增到1989年的260.7万元。人均创利从1980年的2000元到1989年5550元,人均创汇从1985年的3200美元到1989年的11000元美元,

    4.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2215元上升到1989年的2725元,1990年达2900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