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在调整中求发展
发行时间:1990-06-20
网站编辑: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
来源:研究所

在调整中求发展

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

    我们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现有职工370人,其中临时工、外包内做工219人,固定资产(原值)156万元,流动资金288万元,是服装行业中的一个小型集体企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迅速改变着广大消费者对服饰所持的心理和观念,市场对服装款式,色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小型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任务不足、效益急剧下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市场疲软、生产任务不足的形势下,我们第二服装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转产外贸服装。以优良的产品质量,高度的企业信誉,求实的服务态度,强化企业管理,坚持勤俭办厂,取得了生产、效益同步增长的好成绩。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35万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利润102万元,比L年增长94%,提前四个半月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创我厂历史最高水平。我厂是怎样在调整中求得发展的呢?

    一、树立雄心壮志,调整产品品种,参于国际竞争

    1986年前,我们第二服装厂专门生产内销服装。此后,由于市场情况变化,销售呆滞,积压内销服装11600件,与外省市签定的供货合同纷纷撤约,造成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生产堆以为继。为了摆脱困境,我们主动走向市场,了解需求,搜集信息,寻找出路。在经过一番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认为企业的出路在于创新,不能重蹈生产老路,决心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转产外贸服装.可是,厂里也有不少人担心,认为厂小基础差、底于薄,外贸服装要求高,要转为外向型企业,风险大,困难多。为此,厂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大家认真分析,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事在人为,只要下功夫,没有办不成的事。于是厂领导不辞辛劳,一趟又一趟与市有关外贸部门联系,往返多次,历时5个多月,终于在198611月拿到了第一张生产出口服装的订单。我们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潜力,添置更新设备,培训技术力量,严格按照客商的要求,及时完成了生产任务,受到了主管部门的赞赏和客商的好评,打响了外贸服装生产的第一炮。从此任务单一张接着一张,源源不断,牛产局面逐步打开丁。去年共生产各种款式的出口服装58万余件,66个规格品种,远销西德、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既为企业摆脱了困境,又为国家创收了外汇。

    二、树立“客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思想

    良好的经营作风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第二服装厂从这一特征出发,确立起“客户至上、信誉第一、薄利多销”的生产方针,坚持“不冷淡生意,不蒙蔽客方、不欺骗外行’的经营准则。为了维护社会主义企业的声誉,不论生意大小、难度高低,都是以诚相待。凡是同客户签订的合同无一不严格执行。去年6月,该厂接到日本客商8000件女式茄克衫的生产任务。由于双方初交,日商不太放心,要求这批任务在73目前如期交货,同时提出从裁剪到包装出厂进行全面的质量跟踪监督。但因当时动乱影响,原辅材料未能及时运到厂内,日商三个专家也一直到621日才到达我厂,却又坚持交货期不变.这就增加了生产的困难。然而,全厂干部职工都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信誉不能失,一定要按客商要求如期交货。于是,我们在生产中紧扣各个环节,狼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结果仅化了10天时间,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在这紧张的10天里,日商三个专家整天蹲在车间里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认为产品质量完全合格。  73日回国时说:“我们是担心而来,满意而归。不料这个小厂竟会取得这样高的信誉!”。由于企业信誉好,以后,这几个日商又两次找上门来要求增加生产任务。不仅如此,我厂对批量小,品种多、周期短的生产任务,同样恪守信誉,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去年10月中旬,我们分别接到日本、西德客商的一批定单,共有四只品种,数量都在3500件左右,交货期不到一个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两位副厂长亲临生产第一线带班,和全厂职工一起奋战,终于完成了任务,赢得了信誉。

    三,狠抓生产管理,牢把质量关

    我厂在生产中坚持优质服务的宗旨,把‘创优质,保优良”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常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和‘质量第一”的教育,使大家一致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质量搞得好,企业就有生命力,质量搞不上去,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去年10月下旬,为日本客商生产一批越南裤,工艺难度大,腿丝缝上装袋,位置容易移动,袋衬布面料又是纯涤纶,不能用高温整烫,低温又烫不平,我们就认真研究,修改工艺,对缝纫工进行专门技术辅导,一丝不苟,认真操作,顺利地完成了生产任务。我厂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做到从严控制。道道把关。一是小组检验,实行班组检验,二是车间检验,对本车间产品负责,三是厂部成立检验组,对全厂产品实行统一验收。在加强三级检验的同时,厂部质监科人员随时深入到车间、班组巡回抽查,并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半成品上,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坚持不让一件带有疵点的成衣混入正品,保证质量,不影响企业声誉。

    2.切实抓好职工队伍技术培训,做到日常辅导和突击培训相结合.平时,我们比较重视对职工技术业务辅导,经常组织职工上课,进行基本功操作训练。近三年来,我厂共上课辅导66次,参加人数达19800人次。每接到一批新的生产任务后,厂领导都严格按照客户提出的技术标准,预先对工艺进行技术分解。技术厂长分别到车间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介绍新产品的工艺要求、操作规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还把工艺图解抄在黑板上,挂到车间墙上,以便随时对照,反复检查。

    3.抓制度建设,搞好考核,严格奖惩。我厂对职工每天生产数量质量情况都有清楚记录。小组定期向车间汇报、车间定期向厂部汇报,年终进行百分考核评比发奖,并根据日常考核适当拉开奖金差距。我厂还制订了各级检验人员的职责,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检验都有明细的岗位责任制。如对成品检验,要求成品必须逐条按质量标准检验,遵守检验程序,否则不允许转入包装。

    由于强化质量管理,几年来我们未发生过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失的事故.1988年,有关部门对出口服装行业进行了两次产品质量抽查,我厂在全市性抽查单位中属漏检率较低的企业。1989年,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

    四,改革企业人事制度,合理使用安排劳动力

    在干部使用和劳动力安排方面,我厂根据劳动力流向的特点,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不单靠金钱来吸引和安定外来人员,主要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职工生活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对外包工、临时工给予享受一定程度正式职工待遇,对生产中表现较好的外包工、临时工逐个按需要转为合同制工人,使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从而更加广泛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生产保持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干部使用方面,我厂打破固定工和合同工、临时工的区别,本着开拓精神,排除各种阻力,大胆创新,对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合同制工人大胆提拔使用,不受体制限制。几年来,我厂已提拔一名合同制工人担任技术副厂长,提拔12名合同工和临时工担任中层领导,也有不少合同工,临时工因表现较好被安排在重要岗位上工作。这样,充分发挥了这些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企业生产作出了他们应有贡献。

    (肖水、宇丈枚笔)

在调整中求发展
发行时间:1990-06-20
网站编辑: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
  
来源:研究所

在调整中求发展

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

    我们上海市金山第二服装厂现有职工370人,其中临时工、外包内做工219人,固定资产(原值)156万元,流动资金288万元,是服装行业中的一个小型集体企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迅速改变着广大消费者对服饰所持的心理和观念,市场对服装款式,色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小型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任务不足、效益急剧下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市场疲软、生产任务不足的形势下,我们第二服装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转产外贸服装。以优良的产品质量,高度的企业信誉,求实的服务态度,强化企业管理,坚持勤俭办厂,取得了生产、效益同步增长的好成绩。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35万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利润102万元,比L年增长94%,提前四个半月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创我厂历史最高水平。我厂是怎样在调整中求得发展的呢?

    一、树立雄心壮志,调整产品品种,参于国际竞争

    1986年前,我们第二服装厂专门生产内销服装。此后,由于市场情况变化,销售呆滞,积压内销服装11600件,与外省市签定的供货合同纷纷撤约,造成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生产堆以为继。为了摆脱困境,我们主动走向市场,了解需求,搜集信息,寻找出路。在经过一番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认为企业的出路在于创新,不能重蹈生产老路,决心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转产外贸服装.可是,厂里也有不少人担心,认为厂小基础差、底于薄,外贸服装要求高,要转为外向型企业,风险大,困难多。为此,厂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大家认真分析,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事在人为,只要下功夫,没有办不成的事。于是厂领导不辞辛劳,一趟又一趟与市有关外贸部门联系,往返多次,历时5个多月,终于在198611月拿到了第一张生产出口服装的订单。我们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潜力,添置更新设备,培训技术力量,严格按照客商的要求,及时完成了生产任务,受到了主管部门的赞赏和客商的好评,打响了外贸服装生产的第一炮。从此任务单一张接着一张,源源不断,牛产局面逐步打开丁。去年共生产各种款式的出口服装58万余件,66个规格品种,远销西德、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既为企业摆脱了困境,又为国家创收了外汇。

    二、树立“客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思想

    良好的经营作风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第二服装厂从这一特征出发,确立起“客户至上、信誉第一、薄利多销”的生产方针,坚持“不冷淡生意,不蒙蔽客方、不欺骗外行’的经营准则。为了维护社会主义企业的声誉,不论生意大小、难度高低,都是以诚相待。凡是同客户签订的合同无一不严格执行。去年6月,该厂接到日本客商8000件女式茄克衫的生产任务。由于双方初交,日商不太放心,要求这批任务在73目前如期交货,同时提出从裁剪到包装出厂进行全面的质量跟踪监督。但因当时动乱影响,原辅材料未能及时运到厂内,日商三个专家也一直到621日才到达我厂,却又坚持交货期不变.这就增加了生产的困难。然而,全厂干部职工都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信誉不能失,一定要按客商要求如期交货。于是,我们在生产中紧扣各个环节,狼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结果仅化了10天时间,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在这紧张的10天里,日商三个专家整天蹲在车间里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认为产品质量完全合格。  73日回国时说:“我们是担心而来,满意而归。不料这个小厂竟会取得这样高的信誉!”。由于企业信誉好,以后,这几个日商又两次找上门来要求增加生产任务。不仅如此,我厂对批量小,品种多、周期短的生产任务,同样恪守信誉,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去年10月中旬,我们分别接到日本、西德客商的一批定单,共有四只品种,数量都在3500件左右,交货期不到一个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两位副厂长亲临生产第一线带班,和全厂职工一起奋战,终于完成了任务,赢得了信誉。

    三,狠抓生产管理,牢把质量关

    我厂在生产中坚持优质服务的宗旨,把‘创优质,保优良”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常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和‘质量第一”的教育,使大家一致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质量搞得好,企业就有生命力,质量搞不上去,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去年10月下旬,为日本客商生产一批越南裤,工艺难度大,腿丝缝上装袋,位置容易移动,袋衬布面料又是纯涤纶,不能用高温整烫,低温又烫不平,我们就认真研究,修改工艺,对缝纫工进行专门技术辅导,一丝不苟,认真操作,顺利地完成了生产任务。我厂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做到从严控制。道道把关。一是小组检验,实行班组检验,二是车间检验,对本车间产品负责,三是厂部成立检验组,对全厂产品实行统一验收。在加强三级检验的同时,厂部质监科人员随时深入到车间、班组巡回抽查,并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半成品上,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坚持不让一件带有疵点的成衣混入正品,保证质量,不影响企业声誉。

    2.切实抓好职工队伍技术培训,做到日常辅导和突击培训相结合.平时,我们比较重视对职工技术业务辅导,经常组织职工上课,进行基本功操作训练。近三年来,我厂共上课辅导66次,参加人数达19800人次。每接到一批新的生产任务后,厂领导都严格按照客户提出的技术标准,预先对工艺进行技术分解。技术厂长分别到车间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介绍新产品的工艺要求、操作规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还把工艺图解抄在黑板上,挂到车间墙上,以便随时对照,反复检查。

    3.抓制度建设,搞好考核,严格奖惩。我厂对职工每天生产数量质量情况都有清楚记录。小组定期向车间汇报、车间定期向厂部汇报,年终进行百分考核评比发奖,并根据日常考核适当拉开奖金差距。我厂还制订了各级检验人员的职责,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检验都有明细的岗位责任制。如对成品检验,要求成品必须逐条按质量标准检验,遵守检验程序,否则不允许转入包装。

    由于强化质量管理,几年来我们未发生过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失的事故.1988年,有关部门对出口服装行业进行了两次产品质量抽查,我厂在全市性抽查单位中属漏检率较低的企业。1989年,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

    四,改革企业人事制度,合理使用安排劳动力

    在干部使用和劳动力安排方面,我厂根据劳动力流向的特点,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不单靠金钱来吸引和安定外来人员,主要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职工生活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对外包工、临时工给予享受一定程度正式职工待遇,对生产中表现较好的外包工、临时工逐个按需要转为合同制工人,使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从而更加广泛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生产保持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干部使用方面,我厂打破固定工和合同工、临时工的区别,本着开拓精神,排除各种阻力,大胆创新,对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合同制工人大胆提拔使用,不受体制限制。几年来,我厂已提拔一名合同制工人担任技术副厂长,提拔12名合同工和临时工担任中层领导,也有不少合同工,临时工因表现较好被安排在重要岗位上工作。这样,充分发挥了这些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企业生产作出了他们应有贡献。

    (肖水、宇丈枚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