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改造给企业带来生机
上海荧光材料厂
上海荧光材料厂自1986年下半年起,受盲目进口的冲击,生产一度跌进低谷。后虽经努力,仍要依靠免缴产品税维持生产。1989年依靠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才有了转机。 .
近来市场出现荧光粉供不应求的形势,而该厂的生产能力每月产量只有800公斤.他们群策群力,发挥广大职工的智慧,从改革工艺与调整生产班次着手来扩大生产能力。原来煅烧工段一班制生产,每天上班先要经过二小时升温到1000度后才能开始生产,每天实际工作只有五,六小时。于是就改为三班制生产。产品要焙干,为了扩大干燥能力,他们用水汀烘箱来代替电烘箱,并且改进球磨设备,缩短球磨时间。采取了以上措蓖以后,不但使月产量提高到1200公斤,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还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了成本。整个就地扩产项目,只花了一个月时间,仅投资3200元,为易地扩产项目投资的8%。当月就全部收回投资。
大击:打生产车间,蒸发工段是生产环节的’喉咙口’,关系到整体生产能力的命运。为了提高整体生产水平,他们对蒸发工段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利用停工机会,合理调整生产设备的布局,从中挖掘生产能力。利用自有资金和贷款增添了结晶设备,从而实现了内外销分流、为进一步扩大外销大苏打生产打下丁基础。通过以上措施生产能力从原来的8000吨提高到10000吨。
为了解决大苏打原料来源,他们与奉贤县联办了原料基地——上海荧光材料厂二分厂,充分利用当地二家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含纳废水,从中提炼大苏打原料的粗制品。这样,既处理了三废,又每年向企业提供5000~6000吨的优质廉价原料。
1989年该厂针对照明光源存在色度失真和光亮度暗淡的质量问题,抓了对G7—200卤粉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进行了工艺改革,使显色指数达到了日光的80%以上水平。
该厂产品原来用户多数是乡镇企业。批量小而分散,又不稳定。为此他们转移经营战略目标,转向大中型企业。他们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取得了大中型企业的信任。
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使企业走出了低谷。7989年利润预计比1988年增长79.Q%,恢复了纳税,预计缴纳税金160万元。目前该厂正在研制新产品,筹建中心试验室,为开发新产品服务。
(晓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