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座谈综述
近来,由上海市轻工,化工、冶金、机电,农机、二轻局等集体办,组导处的实际工作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就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紧迫性,指导思想、需
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意见综述如下:
一,关于调整产品结构的紧迫性问题。
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小而灵活,今天上的产品,就要准备明天的下。就是说调控产品结构不是一个新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集体企业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什么,维持生产什么,压缩生产什么,可以说历来就是根据市场和国家的需要来安排生产的.在产品经济的体制下,企业自主权很小,产品结构的调整往往来自上级的安排,不少企业奉命调整。自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是动力发生了变化。现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调控产品结构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整方案从指令性转为指导性,调整产品结构的内在动力也从上级部门转到企业。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已成为集体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的产品能站住脚,谁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陷入困境。现在,城镇集体工业企业面对着众多的竞争对手,有许多还是不平等的竞争对手,而自己的产品又严重老化,有生命力的产品不多。所以迫切需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产品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因此,尽管过去年年讲调整,但是现在更迫切,早调早主动,晚调更被动。
现在集体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动力虽已在企业,但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尚不健中,信息不灵,宏观调控手段不足,给调整产品结构的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和艰苦性。主管部门规划要下马的产品,企业不一定愿意下,或者说并不认为需要下而下不来,有些主管部门规划要上马的产品,企业有一定难度,上级又不能切实帮助解决有关问题而上不去。因此,规划上写的,同实际上做的,差距甚大。充分地估计这种情况,才能有效地搞好调整产品结构的工作。
二、调整产品结构的指导思想。
集体工业企业历来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为大工业生产服务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四服务’方针,调整产品结构要继续坚持这个方针,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向。
随着我国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集体工业企业为大工业协作配套任务将会增多。农机局和郊县集体工业联社所属的郊县工业总产值中48%是为市属工业服务的,郊县工业同市属工业互为依存,正在形成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工业群体。机电局系统内的集体工业企业,发展最好的是专门为大工厂协作生产的几个企业。集体工业企业加强同国营大厂的协作生产,有利于加速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要大力提倡为工业生产服务,发挥间接出口、间接产品的积极作用,大干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把集体工业企业组织进去,但又不要随意兼并。集体工业企业要淡化单纯追求生产最终产晶的观念。
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要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原则。凡是国内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都应该积极组织生产和供应。贯彻这个原则,有三个问题要注意。一是防止一哄而起,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企业经营者要关心市场信息。过去出现过这个‘热”那个‘热’,现在出现洗衣机、电视机,家用冰箱‘热’,后果是不会好的。二是不要丢掉人民生活必须的日用小商品。很多同志十分担心,在调整产品结构,组织企业集团过程中,最容易把小商品丢掉,城镇集体工业企业需把坚持日用小商品生产视为己任。过去有一种理论,认为只要市场引导企业,小商品价格放开后,小商品是不会消失的。客观事实教育我们,价格放开不等于市场就有丰富多采的小商品。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由于小商品生产的产值低、利润少,客观上形成了对小商品生产的排斥力。只有在十分注意小商品生产,采取有力的保护政策,稳定生产阵地,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小商品生产。三是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产品方向不要受部门归口行业的限制。现行体制是按行业管生产的,部门界线很清楚,相互之间不能跨越。从多年来曲发展经验来看,集体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被限制在本部门归口行业范围内;集体工业的生产和效益都会出现萎缩现象。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产品调控方向应该是坚持·四服务’方针,社会需要什么,集体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可以组织生产。
三、几个政策问题。
1、调整产品结构的企业承受能力问题。集体企业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调整产品结构要从企业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有二个层次,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划的,如调整行业结构,实行专业化协作,组织企业集团等,二是企业自己开发新产品,实现升级换代等。不论来自上级的意志还是企业自己的决策,都要根据自己的增值能力,量力而行。态度要积极,步于要稳妥。可以先把新的投资用于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新产晶,同时有步骤的把原有的生产能力有计划地进行调整。
2.调整产品结构,要从我国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出发,不能不顾条件,争先恐后的都去摘“超前”产品。人们的消费水平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的调整要适应人民生话和国家建设需要。上海总的趋势是要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品发展。这样,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将随着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二类是大中型企业向高精尖产品发展后替换下来的市场又需要的产品,三类是要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时难以下马的产品。如C630车床早就列为下马产品,但至今还生产不少,原因是许多企业需要它。现在生产的矽钢片,能耗较高,必须改型。问题是现在这种产品严重供不应求,新的型号又一时没有搞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顾社会需要,就把现在的产品硬压下来,只能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对国家对企业都不利。
3.积极鼓励新产品上马,促使老产品下马。现在一方面层层都想多列一些重点发展产品目录,以取得原材料供应和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尽可能少报压缩产品的目录,因为一列上这个压缩产品目录,银行就不给贷款,企业有困难还是要找上级主管部门,是‘自讨苦吃’。为了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对明确要下马的产品,要给一个以新代旧的“换气’时期,因为新产品从试制到投产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是讲上就能上的。只有新产品上去,老产品才能下马。工厂是不能停止生产的,新产品上不去,老产品也下不来。
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明确要停止生产的产品,尽管要受到罚款处理,企业仍然继续生产,而不愿搞新产品。原因是老产品尽管被罚款,但企业实际得到的利润还是比新产品多。这当然是一种短视行为。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罚款太少,二是新产品利润太少,影响企业的奖励基金。所以,有必要在经济上采取有利于新产品开发的政策。
4.要强化宏观调控手段。现在从宏观上对调整产品结构手段不力,经济手段较软,行政手段无力,法律手段几乎没有。经济上除了信贷手段外,财政税收手段没有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只有发放生产许可证和原材料优惠供应两条。最有力的还是生产许可证,凡是控制生产、发放许可证的,一般效果要好些。但是,发放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极少,因此从总体上讲,行政手段是不得力的,要有效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一定要强化和完善宏观控制手段,尤其对限止发展的产品,要从多方面采取调控办法。这也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必要的。 调整产品结构,还会涉及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问题,还要克服行为短期化和不愿当配角等观念,因此不能当作单纯的业务工作来抓,要做好调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上到下把认识统一在一个目标上,步调一致才能见成效。
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集体工业经济研究会
一九八九年八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