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制伞五厂在奋发自强中发展
发行时间:1989-02-20
网站编辑:胡野鹤 丁梅芳
来源:研究所

制伞五厂在奋发自强中发展

胡野鹤  丁梅芳

    为制伞行业专业配套生产焊管伞梗的上海制伞五厂,在厂长‘女强人’沈慧娣的决策经营下,充分发挥了企业独立自主、竞争自强的经营机制,两年内跳跃了三个台阶:从单一的配件生产,开发成为多种钢管类产品企业,从单纯内向型发展到产品大量挤入国际市场,从一般山门生产企业发展成了中美合资经营—上海凯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中国合资方。

    这家专业配套厂日益面临了生产经营上的重重矛盾和困难,生产上升,效益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堆以为继。

    一是制伞总厂经营体制的不合理。总厂组成时有出于行政命令的“拉郎配”情况,总厂成立后又没有强有力的总分厂之间的协调联合机制,结果各分厂先后独立发展为产品厂,原来仅有“五华”上海”两个名牌,以后竟多头发展了“水瑚”,’开屏”,“神童”、“联合”6家厂6种牌名的产品。在零部件配套上,不是实行标准化,而是为了相互竞争便于识别,有意各搞一套,各定各的规格尺寸。这样不但给配件:厂生产造成田难,增加了成本支小,而且在供应上也难以妥善安排,常常成了各产品厂矛盾中的“众矢之的’。

    二是产品的价格上受到双重的压制,工缴支出耍双重负担。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配套服务的最终产品市场价格要受到政府控制,涨幅大大低于原材料价格,配套件供应的价格,调整幅度又得低于最终产品。另方而,上海制伞五厂现有职52386人,而需要负担的退休职工有326人。因此这家配套工厂的产值利润率节节下降,从1984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6~7%。

    三足企业非改造不可,而改造又成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制伞五厂底子薄,设备陈旧,厂房简陋,原有1,OO0平方米厂房中一半以上是危险房屋。为了维持眼前的正常生产,  并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市经委,市联社和总厂支持卜正式批准了拆除危房,新建3,400平方米综合车间的技术改造项日,总投资为255万元,其巾向银行贷款的181万元,  3年内每需还贷60万元,支出折旧费30万元。而这家厂的年利润仅50—60万元。这样企业改造了,却面临了亏损破产的危机。

    对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当时职工中有完全不同的两种经营指导思想。一种是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愿摆脱产品经济“等,靠,要’,认为配套厂利润低,承受重,一切困难上级领导都知道,总不致于看着我们没饭吃。另一种是商品经济自主自强的经营思想,认为配套厂也要独立自主、奋发自强,在市场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沈慧梯厂长是后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代表,最后说服丁全厂干部和职工,并大胆果断地作了以下战略决策。

    第一,讲时效,争速度,从改造项目的投资中求效益,摆脱企业的困境。这家厂的技术改造项目白1986年开工,计划于1987年12月份竣工。如果等待竣工后才投产,就要浪费一年时间,但这一年却已是还贷的第一年,不但要保证原来利润的完成,还要超50%利润来实现还款计划。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厂里发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主动拼搏精神。一是既要配合保证施工进度,又要不误正常生产。为了做好施工,生产两不误,厂里对正常生产运输尽量避开施工建材运输的矛盾,白天不空夜间运。起重设备不能进厂,几十吨重的高频焊管设备,就是靠着职工的人力把它拉进厂,运装上楼。二是土建竣工在后,投产创利超前。这家厂得到了施工单位的协调和配合,新建大楼一楼于1987年3月份完工,厂里当月就安装好了新的高频焊管设备,争取了10个月的时效,到年底增产了200多吨焊管,增创利润5万元。4月份完工的二楼新车间,争取了8个月全面竣工前投产时效,生产了1万台钢管多用架新产品,计划外创利6万元。

    第二,打破产品经济老模式,挖掘内涵潜力,一主多副发展商品生产,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途径。这家厂在保持焊管、伞梗配套生产,满足产品厂配套需要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改造后的高频焊管技术和日用五金冲压技术优势,小批量、多品种地开发新颖的民用钢管类制品。1986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只新产品多用架,1987年又相继开发试制了鞋架,电子琴架,花架、童床,公房安全门,带灯茶几,舒乐椅,冷餐桌购物车等新产品。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都深受消费者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最先开发投产的电视机多用架产品,1987年就盈利12万元,占全厂总利润的八分之一以上。

    第三,抓住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打开出口创汇新渠道。1986年下半年,该厂得到信息:由于台币升值,劳力昂贵,原在台湾生产销往美国的钢管购物车,美国客户想转到大陆来生产出口,而且要求在较短的时间交货。当时这家厂领导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我们争取出口创汇的好机会。当时试样竞争的有多家企业,这家厂终以最快速度在4天时间中,拿出优质上乘的样品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客商争取到后,这家厂为了适应大批量,快上马出口要求,又作了紧急组织出口生产的部署。

    一是采取内联外挤的办法,将老产品长短伞梗的配套生产扩散外发加工,腾出场地和人员承接出口任务。

    二是设立专职技术开发部门,全力进行出口购货车的设计和试产工作。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出样仅花了3个月时间。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保证质量,降低物耗,加速形成批量规模,提高出口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产品质量实行事前控制,质量合格的发卡,返修率超过的不得质量奖。凡单耗达到指标的得节约奖,超过指标的部分,则按实际超耗金额的10%扣罚奖金和工资。把全厂生产工人50%的工资和奖金捆在一起,实行半计件工资制,按劳分配,重奖重罚,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串,降低出口产品的成品。

    1988年1月出口生产投产后,质量保证,交货准约,外商十分满意,出口产量逐月成倍

上升,经济效益很快由亏转盈。

    第四,树信外商,合资建办企业,引进外资外技,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

    美国凯迪公司与上海制伞五厂之间的出口贸易业务虽从1988年1月才开始,但制伞五厂的价格适中,出样迅速,质量上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已紧紧地吸引丁美商。因此双方的合资经营,一拍即合。同时由于中方以现成的新建厂房,设备作为投资,合资厂又是在原有订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因而进展十分迅速.1988年十月开始接触,很快通过立项、可行性研究,于9月初即签订合同章程,批准工商登记,10月3日已开工投产。合资企业是返销出口占80%的外向型企业,原材料既可用国内材料,又可以进养出,择优选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因此合资企业的投资效益十分理想.计划销售利润率为15%左右,  3年又两个月即可收回双方各,0万美元的投资。    

    上海制伞五厂以企业自主自强为经营指导思想,并采取上述战略决策后,企业改变了株守被动局面,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发展前景灿烂广阔.1987年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0万元,比1986年增长50%,实现了技改项目竣工之年的还贷计划.1988年预计实现利润10O万元,出口创汇90万美元。1989年开始,母体厂和合资企业将同时发展生产.合资企业10年内创汇总额可近3000万美元.

制伞五厂在奋发自强中发展
发行时间:1989-02-20
网站编辑:胡野鹤 丁梅芳
  
来源:研究所

制伞五厂在奋发自强中发展

胡野鹤  丁梅芳

    为制伞行业专业配套生产焊管伞梗的上海制伞五厂,在厂长‘女强人’沈慧娣的决策经营下,充分发挥了企业独立自主、竞争自强的经营机制,两年内跳跃了三个台阶:从单一的配件生产,开发成为多种钢管类产品企业,从单纯内向型发展到产品大量挤入国际市场,从一般山门生产企业发展成了中美合资经营—上海凯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中国合资方。

    这家专业配套厂日益面临了生产经营上的重重矛盾和困难,生产上升,效益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堆以为继。

    一是制伞总厂经营体制的不合理。总厂组成时有出于行政命令的“拉郎配”情况,总厂成立后又没有强有力的总分厂之间的协调联合机制,结果各分厂先后独立发展为产品厂,原来仅有“五华”上海”两个名牌,以后竟多头发展了“水瑚”,’开屏”,“神童”、“联合”6家厂6种牌名的产品。在零部件配套上,不是实行标准化,而是为了相互竞争便于识别,有意各搞一套,各定各的规格尺寸。这样不但给配件:厂生产造成田难,增加了成本支小,而且在供应上也难以妥善安排,常常成了各产品厂矛盾中的“众矢之的’。

    二是产品的价格上受到双重的压制,工缴支出耍双重负担。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配套服务的最终产品市场价格要受到政府控制,涨幅大大低于原材料价格,配套件供应的价格,调整幅度又得低于最终产品。另方而,上海制伞五厂现有职52386人,而需要负担的退休职工有326人。因此这家配套工厂的产值利润率节节下降,从1984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6~7%。

    三足企业非改造不可,而改造又成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制伞五厂底子薄,设备陈旧,厂房简陋,原有1,OO0平方米厂房中一半以上是危险房屋。为了维持眼前的正常生产,  并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市经委,市联社和总厂支持卜正式批准了拆除危房,新建3,400平方米综合车间的技术改造项日,总投资为255万元,其巾向银行贷款的181万元,  3年内每需还贷60万元,支出折旧费30万元。而这家厂的年利润仅50—60万元。这样企业改造了,却面临了亏损破产的危机。

    对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当时职工中有完全不同的两种经营指导思想。一种是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愿摆脱产品经济“等,靠,要’,认为配套厂利润低,承受重,一切困难上级领导都知道,总不致于看着我们没饭吃。另一种是商品经济自主自强的经营思想,认为配套厂也要独立自主、奋发自强,在市场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沈慧梯厂长是后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代表,最后说服丁全厂干部和职工,并大胆果断地作了以下战略决策。

    第一,讲时效,争速度,从改造项目的投资中求效益,摆脱企业的困境。这家厂的技术改造项目白1986年开工,计划于1987年12月份竣工。如果等待竣工后才投产,就要浪费一年时间,但这一年却已是还贷的第一年,不但要保证原来利润的完成,还要超50%利润来实现还款计划。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厂里发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主动拼搏精神。一是既要配合保证施工进度,又要不误正常生产。为了做好施工,生产两不误,厂里对正常生产运输尽量避开施工建材运输的矛盾,白天不空夜间运。起重设备不能进厂,几十吨重的高频焊管设备,就是靠着职工的人力把它拉进厂,运装上楼。二是土建竣工在后,投产创利超前。这家厂得到了施工单位的协调和配合,新建大楼一楼于1987年3月份完工,厂里当月就安装好了新的高频焊管设备,争取了10个月的时效,到年底增产了200多吨焊管,增创利润5万元。4月份完工的二楼新车间,争取了8个月全面竣工前投产时效,生产了1万台钢管多用架新产品,计划外创利6万元。

    第二,打破产品经济老模式,挖掘内涵潜力,一主多副发展商品生产,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途径。这家厂在保持焊管、伞梗配套生产,满足产品厂配套需要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改造后的高频焊管技术和日用五金冲压技术优势,小批量、多品种地开发新颖的民用钢管类制品。1986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只新产品多用架,1987年又相继开发试制了鞋架,电子琴架,花架、童床,公房安全门,带灯茶几,舒乐椅,冷餐桌购物车等新产品。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都深受消费者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最先开发投产的电视机多用架产品,1987年就盈利12万元,占全厂总利润的八分之一以上。

    第三,抓住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打开出口创汇新渠道。1986年下半年,该厂得到信息:由于台币升值,劳力昂贵,原在台湾生产销往美国的钢管购物车,美国客户想转到大陆来生产出口,而且要求在较短的时间交货。当时这家厂领导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我们争取出口创汇的好机会。当时试样竞争的有多家企业,这家厂终以最快速度在4天时间中,拿出优质上乘的样品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客商争取到后,这家厂为了适应大批量,快上马出口要求,又作了紧急组织出口生产的部署。

    一是采取内联外挤的办法,将老产品长短伞梗的配套生产扩散外发加工,腾出场地和人员承接出口任务。

    二是设立专职技术开发部门,全力进行出口购货车的设计和试产工作。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出样仅花了3个月时间。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保证质量,降低物耗,加速形成批量规模,提高出口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产品质量实行事前控制,质量合格的发卡,返修率超过的不得质量奖。凡单耗达到指标的得节约奖,超过指标的部分,则按实际超耗金额的10%扣罚奖金和工资。把全厂生产工人50%的工资和奖金捆在一起,实行半计件工资制,按劳分配,重奖重罚,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串,降低出口产品的成品。

    1988年1月出口生产投产后,质量保证,交货准约,外商十分满意,出口产量逐月成倍

上升,经济效益很快由亏转盈。

    第四,树信外商,合资建办企业,引进外资外技,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

    美国凯迪公司与上海制伞五厂之间的出口贸易业务虽从1988年1月才开始,但制伞五厂的价格适中,出样迅速,质量上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已紧紧地吸引丁美商。因此双方的合资经营,一拍即合。同时由于中方以现成的新建厂房,设备作为投资,合资厂又是在原有订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因而进展十分迅速.1988年十月开始接触,很快通过立项、可行性研究,于9月初即签订合同章程,批准工商登记,10月3日已开工投产。合资企业是返销出口占80%的外向型企业,原材料既可用国内材料,又可以进养出,择优选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因此合资企业的投资效益十分理想.计划销售利润率为15%左右,  3年又两个月即可收回双方各,0万美元的投资。    

    上海制伞五厂以企业自主自强为经营指导思想,并采取上述战略决策后,企业改变了株守被动局面,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发展前景灿烂广阔.1987年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0万元,比1986年增长50%,实现了技改项目竣工之年的还贷计划.1988年预计实现利润10O万元,出口创汇90万美元。1989年开始,母体厂和合资企业将同时发展生产.合资企业10年内创汇总额可近3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