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平工具厂跻身国际市场
一向从事内销生产的小企业能不能脐身于国际市场,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集体所有制小厂上海四平工具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肯定答案。这家厂的产^/”去年首次出口外销,就完成产值226万元,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1986年全年21呖元的生产总值,1987年生产总值比1986年上升了近30%。
四平工具厂职1.300人,是机械工业部生产螺纹工具丝锥,圆板牙的定点企业。生产年年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既难发展,也无“危机”,一直处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徘徊停滞状态。随着改革的深化,1984年后刃具产品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轨道,·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了这家小厂“世外桃源”的宁静日子。一方面同行中被称为“四大家族”的上海工具厂、哈尔滨工具厂等大型螺纹工具生产企业不断扩大了生产能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面达60%以上,另方面,生产同类产品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从原来的70多家增至150多家。国内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处于“夹缝”中的四平工具厂往何处去?该厂经过观察和思考,决定突破生产经营老框框,实现“两个转变”,要从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要发扬厂小掉头快的优势,跻身国际市场,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在国际大循环的大风大浪锻求炼中,得生存和发展。
一、首先从抓信息、疏通渠道上迈开外向型经济的步子。1986年起,该厂厂长亲自带领调查组到各地,特别是向沿海口岸几十家同行企业,摸索和收集产品的出口信息,寻找和开拓产品的出口渠道。他们了解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汇率的变化,当前国际市场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出口的有利机会。国外螺纹工具已进入家庭民用阶段,市场需求量极大,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承受以高价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的小工具,就转向国外进口。仅美国’—年需进口1亿美元的工具产品。一度主要是小工具出口国的日本,南朝鲜等也因币值上升等因素,出口量锐减,甚至也转为进口。为了抓住时机,积极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这家厂又先后与机械、设备等外贸公司挂钩,主动提供自己的产品,征询国外客户的意见,又根据外商和外贸公司提供的信息积极试制样品。由于调研细,信息准,样品适销对路,1986年10月,终于在广交会上一下子接到订货任务245万元,打响了出口第一仗。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四平工具厂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限制,产品品种比较单一,规格又少,基本上只生产直径4至30厘米的丝锥和圆板牙,且都是内销产品。而国际市场的需求不仅规格多,而且需要的多是英制或美制的产品。为了适应这一情况,该厂腾出所有的专业技术力量,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调整。到目前已开发出美制的40件套装工具及英制BSW丝锥。并且也形成了大批量流水生产能力,成为四平工具厂初次打向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除此以外,四平工具厂还开发和研制了木工扁钻等各种特殊的非标准产品,以适应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同时,这家厂还把产品的开发和包装的改革配套进行。例如,根据国外客户的信息反馈,改变了原来的粗大笨重的铁皮包装,而以雕有龙、熊猫等具有中国特色动物形象的木盒装饰包装,不但受到外商欢迎,而且提高了卖价。
三,以优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发展出口生产能力,提高出口效益。随着出口局面的逐步打开,该厂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外销任务的需要,厂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对内挖掘潜力,进行生产布局、劳动力、设备调控,每一道工序都重新排定,并进行科学的用工量测定和没备负荷测定,使生产中劳动力和设备处于最佳满负荷状态。原板牙车间的生产较紧,任务难以完成,调整后该车间从双班生产改为3班生产,月产量从原来3.5万件大幅度提高到8万件。另外,他们还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手段,对厂里的老设备老技术进一步改造。适当地增加4台关键的攻丝设备,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积蓄了后劲.对外,他们狠抓横向协作的管理工作,按发展出口生产要求,重新调整和优选外协加工点。经过反复科学测算调查,砍掉两个基础差的加工点,并重新吸收增加3个基础较好和生产潜力较大的加工点,并用经济联合的办法建立了5个联营厂。对这些厂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投资,按该条例统一进行生产管理,使四平工具厂为扩大出口生产奠定基础。目前,该厂的生产能力已发展到年产值300万元,既保证了出口生产,又兼顾了内销市场。
四、严格管理,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去年,该厂成立了一个厂长亲自挂帅的领导班子,专门从事管理工作配套整顿,明确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根据国家商检局关于出口厂必须具备许可证的规定,既抓实物管理,也抓各项具体的管理。不久前,他们先后通过了国家机械部的“实物质量”和“工厂内部管理”的各项检查、验收,终于获得了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使产品质量有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据客户反映,该厂的产品在质量上与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不相上下。
(上海市二轻局合作指导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