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发行时间:1988-1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轻工集体经济管理中心办公室
来源:研究所

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上海市轻工集体经济管理中心办公室

    上海缝纫机零件二十五厂今年8月底已提前4个月完成年度100万元利润计划,预计全年可创利150万元,比去年124万元增长21%,比财政局核定承包指标108.9万元高出38%,以全厂370名职工计算,人均创利约5000元,职工的奖金平均水平也可比去年提高30%以上。

    这个厂前后经历了多次创新,终于创出了一条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的路子,现在已经从依附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外向型。这个厂的发展史,既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反映了集体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

    该厂创建于一九七九年下半年。1984年以前的经济来源全部依靠为全民厂产品加工的工资收入。1984年下半年,在中央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该厂领导决心冲破单纯为全民厂加工的现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走出一条自产自销的路子。当时社会上正出现一股购买电子表热,他们决定在确保完成全民企业加工任务的前提下,腾出手来组装电子手表。在打通供,产,销的环节下,经营八个月的奋战,获得税后利润30万元。以后由于这种电子表组装简易,生产单位如雨后春笋,造成市场供大于销,他们立即词头,另辟新路。

    1985年下半年,市场上香精销路抢手,何厂长对香精生产是行家,他们就组织香精生产,几个月中获得净利15万元。但是又由于香精的合成配方原料多达五十余种,产地遍及全国各地,采购十分困难,又要占用大量资金,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在进销两不利的情况下,于1987年一季度停产。

    再次创新,为企业创出了为全民厂加工外的额外利润四十五万元,但也有教训。前两次的产品跨行业,专业不对口,加上市场变化大,产品寿命短,频繁转产经济上不合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再次“调头”转向生产工机缝纫机针。他们分析,干自己的老本行有利因素多:一是工人劳动生产热练,二是设备基本完备,三是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过关:四是机针销路市场供不应求。更为有利的是当时改革、开放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因而当他们的转产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扶办厂的支持和缝纫机公司的同意。紧接着在短期内筹集了资金,添置了部分设备,充实了劳动力,聘用了技术骨干。集体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因不属国家计划供应范围,钢丝有缺口,厂领导亲自会同有经验的采购员远涉大连,向钢厂求援。经积极努力,落实了1988年和1989年两年的供货合同,奠定了正常生产基础。今年1—8月完成自制产品“96"种工业机针100万包,预计到年底可产160万包,约占全厂产值总额的三分之一。

    企业在蓬勃发展,这个厂的领导却在发展中找不利因素,他们从长远考虑,预见到市场动态不是静止的,在不久的将来,工业机针在国内将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上海工业产品要向外挤”的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外销上,使产晶在国外市场站住脚,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主动去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联系,征得中轻上海分公司的认可,同意先试销10万包机针去香港。试销后的信息反馈良好,港地客户对“风翎”牌工业缝纫机针需求量颇大,为此,中轻上海分公司向该厂提出1989年的出口要货计划为200万包。与此同时轻工侨联也闻名而来,向该厂提出要货。今年已有6万包机针销往美国。

    面对出口任务大幅度上升的大好势头,存在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出口机针需要镀铬,而这项工艺厂里无能为力,二是产量要上去,现有的生产能力不够,三是生产场地不足。是上还是退?这对该厂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又一次需要创新的关键时刻。他们的选择是“上”。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同奉贤县的一个乡办厂签订了联营协议,在那里建立了分厂,并去江、浙两地购置一套全封闭式设备,目前正在加紧安装,预计年内筹建完成并投入生产,分厂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全部出口镀铬工艺,而且全年可增产200万包机针,计产值130万元。同时扩大产品种类,加强竞争能力,并可为本厂每年分得利润16万元,又可创汇30万美元,为今年创汇的10倍。

     创新改革精神在这个厂是不间断的。最近他们又在准备抓两项工作:一是搞活分配,根据本厂生产实况,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推行超产计件奖,二是强化内部竞争机制,厂部已向职工大会提出计算,拟选择一个班组进行班组长招标试点,待有成效,逐步推开。

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发行时间:1988-12-20
网站编辑:上海市轻工集体经济管理中心办公室
  
来源:研究所

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上海市轻工集体经济管理中心办公室

    上海缝纫机零件二十五厂今年8月底已提前4个月完成年度100万元利润计划,预计全年可创利150万元,比去年124万元增长21%,比财政局核定承包指标108.9万元高出38%,以全厂370名职工计算,人均创利约5000元,职工的奖金平均水平也可比去年提高30%以上。

    这个厂前后经历了多次创新,终于创出了一条从不断创新中求发展的路子,现在已经从依附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外向型。这个厂的发展史,既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反映了集体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

    该厂创建于一九七九年下半年。1984年以前的经济来源全部依靠为全民厂产品加工的工资收入。1984年下半年,在中央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该厂领导决心冲破单纯为全民厂加工的现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走出一条自产自销的路子。当时社会上正出现一股购买电子表热,他们决定在确保完成全民企业加工任务的前提下,腾出手来组装电子手表。在打通供,产,销的环节下,经营八个月的奋战,获得税后利润30万元。以后由于这种电子表组装简易,生产单位如雨后春笋,造成市场供大于销,他们立即词头,另辟新路。

    1985年下半年,市场上香精销路抢手,何厂长对香精生产是行家,他们就组织香精生产,几个月中获得净利15万元。但是又由于香精的合成配方原料多达五十余种,产地遍及全国各地,采购十分困难,又要占用大量资金,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在进销两不利的情况下,于1987年一季度停产。

    再次创新,为企业创出了为全民厂加工外的额外利润四十五万元,但也有教训。前两次的产品跨行业,专业不对口,加上市场变化大,产品寿命短,频繁转产经济上不合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再次“调头”转向生产工机缝纫机针。他们分析,干自己的老本行有利因素多:一是工人劳动生产热练,二是设备基本完备,三是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过关:四是机针销路市场供不应求。更为有利的是当时改革、开放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因而当他们的转产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扶办厂的支持和缝纫机公司的同意。紧接着在短期内筹集了资金,添置了部分设备,充实了劳动力,聘用了技术骨干。集体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因不属国家计划供应范围,钢丝有缺口,厂领导亲自会同有经验的采购员远涉大连,向钢厂求援。经积极努力,落实了1988年和1989年两年的供货合同,奠定了正常生产基础。今年1—8月完成自制产品“96"种工业机针100万包,预计到年底可产160万包,约占全厂产值总额的三分之一。

    企业在蓬勃发展,这个厂的领导却在发展中找不利因素,他们从长远考虑,预见到市场动态不是静止的,在不久的将来,工业机针在国内将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上海工业产品要向外挤”的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外销上,使产晶在国外市场站住脚,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主动去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联系,征得中轻上海分公司的认可,同意先试销10万包机针去香港。试销后的信息反馈良好,港地客户对“风翎”牌工业缝纫机针需求量颇大,为此,中轻上海分公司向该厂提出1989年的出口要货计划为200万包。与此同时轻工侨联也闻名而来,向该厂提出要货。今年已有6万包机针销往美国。

    面对出口任务大幅度上升的大好势头,存在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出口机针需要镀铬,而这项工艺厂里无能为力,二是产量要上去,现有的生产能力不够,三是生产场地不足。是上还是退?这对该厂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又一次需要创新的关键时刻。他们的选择是“上”。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同奉贤县的一个乡办厂签订了联营协议,在那里建立了分厂,并去江、浙两地购置一套全封闭式设备,目前正在加紧安装,预计年内筹建完成并投入生产,分厂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全部出口镀铬工艺,而且全年可增产200万包机针,计产值130万元。同时扩大产品种类,加强竞争能力,并可为本厂每年分得利润16万元,又可创汇30万美元,为今年创汇的10倍。

     创新改革精神在这个厂是不间断的。最近他们又在准备抓两项工作:一是搞活分配,根据本厂生产实况,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推行超产计件奖,二是强化内部竞争机制,厂部已向职工大会提出计算,拟选择一个班组进行班组长招标试点,待有成效,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