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发行时间:1988-10-20
网站编辑:王叙元
来源:研究所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上海市农机工业局办公室  王叙元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依托城市大:工业和外贸口岸的有利条件,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努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  取得了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同向增长的好成绩,  为上海工业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统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9年间,市农机局系统的县,镇、乡、村工业企业由5110户增加到11130户,从业人员由60万人增加到141万人,年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增加到153亿元,9年中增长5倍多,平均每年递增22.5%。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2%,乡村集体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6%。1987年,郊县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6%,已成为全市工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郊县工业的主要特点

    1.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郊县工业是综合性地方工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32个大类行业,374个小行业,除了采掘,煤气、烟草以外,其余工业制造业,几乎都有。主要行业有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电气器材、仪器仪表,建材制品、化工、纺织,缝纫、塑料制品、食品、饮料、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等。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9.4%和40.6%。

    2.多种经济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并存。郊县工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各县城镇和农村地区,单位分散,数量众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其经济形式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手工业合作工厂和生产合作社等县办集体工业,县属镇办集体工业,乡办和村办集体工业,还有郊县工业与市属全民、集体企业的联营企业,郊县内部的县与乡、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合营等多种经济、多种结构混合并存的工业企业。

    3.指导性计划和自产自销比重大。郊县工业产品主要是为大工业加工配套,工商衔接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以及自产自销的市场商品,还有一部分属于国家部委下达的计划产品和地方安排的农机具和建筑材料等。1987年郊县工业总产值按“四服务”分类:生产支农产品占1.5%,为大工业加工配套产品占32.6%,生产出口产品占25。1%,生产市场日用工业品占40.8%。

    4.城乡一体,形成“城郊型"212业格局。郊县工业适应城市工业改组、改造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采用联办的形式,发展市郊城乡工业,工贸经济联合体,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出口创汇,促进了上海经济振兴。

    二、郊县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987年是实施“七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于的一年。郊县工业广大职工紧紧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两件大事,首先在企业内部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许多企业在继续落实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重点进行厂长负责制,租赁制和股份材试点,探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新路子。一年多来,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实行厂长负责制钓企业有164户,其中全民工业企业9户,县办工业企业84户,乡办工业企业73户。金山县工业局系统实行厂长负责制的12个企业,生产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去年共完成工业产值6625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  比任期目标分别增长18%和30%,利润增长超过了产值增长。宝山县罗店乡17个乡办工业企业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厂长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厂长由原来的生产召集人转变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二是原来的生产经营执行者转变为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三是原来在分配上没有自主权转变为有自主分配权,四是原来没有资金使用权转变为企业有自留资金的使用权,五是原来没有奖惩权转变为有奖惩的决定权,从而使厂长在企业中真正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中心作用。许多企业还把实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同企业的目标管理,经济承包结合起来,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严格纪律,严明奖惩,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了经济效益。实行“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的12个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尤其是一些亏损企业,通过租赁以后;启用新人,挖掘企业潜力,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办法,从濒临倒闭的困境中“起死回生”。

    改革促进了生产,“双增双节”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郊县工业提前一个半月完成1987年工业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净增产值29.79亿元,占全市工业净增额的49%。实现利润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缴国家税金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尤其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产值达到1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并且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和材料提价的情况下,努力开发新产品,增强自我消化能力,扩大产品销售,实现了利润与产值同向增长。

    三、郊县工业稳定发展的三个途径

    郊县工业生产所以能保持稳定增长,有三个途径是引入注意的。

    第一,郊县工业在城市大工业,商业,外贸、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扶持下,坚持为农业、大工业、人民生活,外贸出口的“四服务”方向,充分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开发,从国际、国内和本市“三个市场”的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努力增产国内外市场适销产品。到1987年底止,郊县工业同全市183个科研单位、39所大专院校和36个协(学)会建立了横向联系,聘请各类专职和兼职的工程技术人员近2万人。1981年以来,郊县工业共开发各种新产品2200多项,投产率达80%以上,其中直接与科研院所协作开发新产品有757项,占34.4%。仅1987年列入市局开发计划的201项新产品中,有79项是科技成果转让,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现在,郊县工业已拥有部、市优质产品109项,市名牌产品28项,市局优良产品173项,“一乡一品”228项。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和竞销能力。目前,郊县工业生产数以万计的品种和城乡人民生活必需的小农具,小商品,家用电器产品与日俱增,年产各种电扇133万多台,洗衣机44万多台、电冰箱7万多台,电吹风56万多只,许多名牌、优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第二,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鼓励下,郊县工业依托上海口岸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产品。不少企业从国际市场的需求出发,逐步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或内外兼营型,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料轻工重、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部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目前,郊县工业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已发展到900家,业务上同25个外贸进出口公司衔接,初步形成了以轻纺、服装、丝绸绣衣、纺织用品、针织品、手工艺品、家用电器和五矿产品为主体的综合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由于郊县工业努力适应外贸需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薄利多销,信守合同,使出口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涌现了一批管理较好,技术可靠、质量稳定、交货及时的重点企业。1987年,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为26.2亿元,  比上年增长48.5%,其中直接出口交货值为18.96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67.23%。年出口交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有84家,成为郊县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乡镇工业出口商品生产增长令人注目,1987年出口交货值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占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的83.6%。在市郊10个县中,有8个县的出口商品交货值已超过2亿元,其中南汇、川沙、上海县已超过了3亿元。郊县工业出口商品在上海出口货源中的比重已占1/7,超过和接近亿元的出口商品有服装,丝绸绣衣、家用纺织晶,针织品,抽纱品、工艺品,五矿产品和轻工产品等。

    第三,适应城市工业改组、改造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需要,市区工业除了向郊县扩散加工配套、工艺协作和下放产品以外,进一步采用联办的形式,发展城乡工业横向经济联合。到1987年底,跨地区、跨部门,已投产的联营企业达1090家,比上年增加358家,联营企业年产值达42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占郊县工业总产值的27.5%。在联营企业中有228个不同产品,涉及到市区机电、仪表、冶金、轻工、二轻、纺织,化工、医药等工业局和外贸、科研、大专院校等。在10个郊县中,联营企业年产值都超过亿元,上海,嘉定、宝山,川沙等县的市郊城乡工业联营企业均在100家以上,工业生产成倍增长。目前,城乡经济联合正朝着多层次、多样化、广泛性的方向发展,显示了城乡一体、繁荣经济的广阔前景。1987年,联营企业实现创利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提高了联营双方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产发展,保证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郊县工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郊县工业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面:庙着一个如何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后劲的新形势。首先,不少县、镇,乡、村工业还存在着信息迟缓、管理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弱点,突出表现在产品“老面孔”,质量不稳定、物资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市场竞争。

    其次,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同形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原辅材料提价,各种费用开支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消化能力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1987年,郊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只增长6%,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9,2%,乡村集体工业利润与产值虽同向增长,但老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亏损企业尚有1115户,亏损金额达3195万元,银行贷款猛增,流动资金占用过多。

    第三,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向郊县工业提出向外向型经济转化,建立贸工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新要求。根据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郊县工业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方面的战略转移:一由内向型经济为主向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方向转移,二由注重产值增长为主向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方向转移,三由发展外延为主向以内涵为主发展生产的方向转移。总的来说,要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化为主的方向转移。今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两个立足点”,“农副工三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三化”、“三增强”和“四个基地”建设。即: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能力,强化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后劲。从而搞好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大工业扩散基地、科技中试开发基地和支持农副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确保郊县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88年郊县工业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目标是:一、工业速度:郊县工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适销对路的前提下,确保完成原订工业总产值计划173亿元(比去年净增204L),在这个基础上再增产20亿元,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193亿元,比去年增长26%。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安排22.2亿元,比去年增长8.1%,乡村集体工业产值安排170亿元,比去年增长30%。  

    二、外贸出口:进一步发挥工贸结合优势,扩大外贸出口产品,公年出口商品交货值力争达到34亿元,比去年增长30%,净增出口值8亿元。

    三,经济效益:通过扩大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耗节支,促进税利增长,城镇集体工业今年力争销售收入增长16%,使税利比去年增长2%,乡村集体工业力争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使税利比去年增长15%。集体企业亏损额力争比去年减亏10%左右。

    为了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要继续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快执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行租赁制和股份制,改革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进一步推行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是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适销对路产品。今年要推出100只重点增产的适销产品,优先供应一部分原材料,并给予一次性增产奖励,抓好新产品开发和投产,对列入计划的238只新产品,要求年内投产129只,对郊县集中的行业,要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由去年的17%上升到20%左右,力争更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以上。

    三是强化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训,增强企业后劲。要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规划:抓好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与国产化,组织科技人员,抓工艺突破口工作,开展重点企业厂长,各类管理人员和“外向型”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四是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制订产品标准,严格质量监督与检测制度,扩大名牌优质产品,今年争取35个企业上等级,企业管理跨上新的台阶。

    五是开辟多种渠道,搞好供销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各级供销部门与供销人员的积极性,调剂物资,串换材料,按专业化协作和发展横向联系,建立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开拓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出口业务,千方百计筹措原材料,确保生产持续增长。

    为了充分发挥郊县工业基地的作用,尚需要各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在行业改组,技术进步、人才开发、生产经营,横向联合等方面,积极扶持,密切协作,为开创郊县工业新局面和振兴上海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发行时间:1988-10-20
网站编辑:王叙元
  
来源:研究所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上海市农机工业局办公室  王叙元

    上海郊县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依托城市大:工业和外贸口岸的有利条件,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努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  取得了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同向增长的好成绩,  为上海工业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统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9年间,市农机局系统的县,镇、乡、村工业企业由5110户增加到11130户,从业人员由60万人增加到141万人,年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增加到153亿元,9年中增长5倍多,平均每年递增22.5%。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2%,乡村集体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6%。1987年,郊县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6%,已成为全市工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郊县工业的主要特点

    1.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郊县工业是综合性地方工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32个大类行业,374个小行业,除了采掘,煤气、烟草以外,其余工业制造业,几乎都有。主要行业有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电气器材、仪器仪表,建材制品、化工、纺织,缝纫、塑料制品、食品、饮料、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等。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9.4%和40.6%。

    2.多种经济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并存。郊县工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各县城镇和农村地区,单位分散,数量众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其经济形式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手工业合作工厂和生产合作社等县办集体工业,县属镇办集体工业,乡办和村办集体工业,还有郊县工业与市属全民、集体企业的联营企业,郊县内部的县与乡、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合营等多种经济、多种结构混合并存的工业企业。

    3.指导性计划和自产自销比重大。郊县工业产品主要是为大工业加工配套,工商衔接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以及自产自销的市场商品,还有一部分属于国家部委下达的计划产品和地方安排的农机具和建筑材料等。1987年郊县工业总产值按“四服务”分类:生产支农产品占1.5%,为大工业加工配套产品占32.6%,生产出口产品占25。1%,生产市场日用工业品占40.8%。

    4.城乡一体,形成“城郊型"212业格局。郊县工业适应城市工业改组、改造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采用联办的形式,发展市郊城乡工业,工贸经济联合体,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出口创汇,促进了上海经济振兴。

    二、郊县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987年是实施“七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于的一年。郊县工业广大职工紧紧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两件大事,首先在企业内部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许多企业在继续落实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重点进行厂长负责制,租赁制和股份材试点,探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新路子。一年多来,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实行厂长负责制钓企业有164户,其中全民工业企业9户,县办工业企业84户,乡办工业企业73户。金山县工业局系统实行厂长负责制的12个企业,生产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去年共完成工业产值6625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  比任期目标分别增长18%和30%,利润增长超过了产值增长。宝山县罗店乡17个乡办工业企业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厂长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厂长由原来的生产召集人转变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二是原来的生产经营执行者转变为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三是原来在分配上没有自主权转变为有自主分配权,四是原来没有资金使用权转变为企业有自留资金的使用权,五是原来没有奖惩权转变为有奖惩的决定权,从而使厂长在企业中真正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中心作用。许多企业还把实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同企业的目标管理,经济承包结合起来,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严格纪律,严明奖惩,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了经济效益。实行“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的12个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尤其是一些亏损企业,通过租赁以后;启用新人,挖掘企业潜力,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办法,从濒临倒闭的困境中“起死回生”。

    改革促进了生产,“双增双节”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郊县工业提前一个半月完成1987年工业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净增产值29.79亿元,占全市工业净增额的49%。实现利润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缴国家税金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尤其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产值达到1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并且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和材料提价的情况下,努力开发新产品,增强自我消化能力,扩大产品销售,实现了利润与产值同向增长。

    三、郊县工业稳定发展的三个途径

    郊县工业生产所以能保持稳定增长,有三个途径是引入注意的。

    第一,郊县工业在城市大工业,商业,外贸、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扶持下,坚持为农业、大工业、人民生活,外贸出口的“四服务”方向,充分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开发,从国际、国内和本市“三个市场”的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努力增产国内外市场适销产品。到1987年底止,郊县工业同全市183个科研单位、39所大专院校和36个协(学)会建立了横向联系,聘请各类专职和兼职的工程技术人员近2万人。1981年以来,郊县工业共开发各种新产品2200多项,投产率达80%以上,其中直接与科研院所协作开发新产品有757项,占34.4%。仅1987年列入市局开发计划的201项新产品中,有79项是科技成果转让,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现在,郊县工业已拥有部、市优质产品109项,市名牌产品28项,市局优良产品173项,“一乡一品”228项。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和竞销能力。目前,郊县工业生产数以万计的品种和城乡人民生活必需的小农具,小商品,家用电器产品与日俱增,年产各种电扇133万多台,洗衣机44万多台、电冰箱7万多台,电吹风56万多只,许多名牌、优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第二,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鼓励下,郊县工业依托上海口岸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产品。不少企业从国际市场的需求出发,逐步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或内外兼营型,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料轻工重、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部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目前,郊县工业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已发展到900家,业务上同25个外贸进出口公司衔接,初步形成了以轻纺、服装、丝绸绣衣、纺织用品、针织品、手工艺品、家用电器和五矿产品为主体的综合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由于郊县工业努力适应外贸需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薄利多销,信守合同,使出口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涌现了一批管理较好,技术可靠、质量稳定、交货及时的重点企业。1987年,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为26.2亿元,  比上年增长48.5%,其中直接出口交货值为18.96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67.23%。年出口交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有84家,成为郊县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乡镇工业出口商品生产增长令人注目,1987年出口交货值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占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的83.6%。在市郊10个县中,有8个县的出口商品交货值已超过2亿元,其中南汇、川沙、上海县已超过了3亿元。郊县工业出口商品在上海出口货源中的比重已占1/7,超过和接近亿元的出口商品有服装,丝绸绣衣、家用纺织晶,针织品,抽纱品、工艺品,五矿产品和轻工产品等。

    第三,适应城市工业改组、改造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需要,市区工业除了向郊县扩散加工配套、工艺协作和下放产品以外,进一步采用联办的形式,发展城乡工业横向经济联合。到1987年底,跨地区、跨部门,已投产的联营企业达1090家,比上年增加358家,联营企业年产值达42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占郊县工业总产值的27.5%。在联营企业中有228个不同产品,涉及到市区机电、仪表、冶金、轻工、二轻、纺织,化工、医药等工业局和外贸、科研、大专院校等。在10个郊县中,联营企业年产值都超过亿元,上海,嘉定、宝山,川沙等县的市郊城乡工业联营企业均在100家以上,工业生产成倍增长。目前,城乡经济联合正朝着多层次、多样化、广泛性的方向发展,显示了城乡一体、繁荣经济的广阔前景。1987年,联营企业实现创利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提高了联营双方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产发展,保证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郊县工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郊县工业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面:庙着一个如何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后劲的新形势。首先,不少县、镇,乡、村工业还存在着信息迟缓、管理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弱点,突出表现在产品“老面孔”,质量不稳定、物资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市场竞争。

    其次,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同形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原辅材料提价,各种费用开支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消化能力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1987年,郊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只增长6%,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9,2%,乡村集体工业利润与产值虽同向增长,但老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亏损企业尚有1115户,亏损金额达3195万元,银行贷款猛增,流动资金占用过多。

    第三,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向郊县工业提出向外向型经济转化,建立贸工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新要求。根据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郊县工业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方面的战略转移:一由内向型经济为主向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方向转移,二由注重产值增长为主向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方向转移,三由发展外延为主向以内涵为主发展生产的方向转移。总的来说,要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化为主的方向转移。今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两个立足点”,“农副工三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三化”、“三增强”和“四个基地”建设。即: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能力,强化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后劲。从而搞好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大工业扩散基地、科技中试开发基地和支持农副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确保郊县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88年郊县工业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目标是:一、工业速度:郊县工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适销对路的前提下,确保完成原订工业总产值计划173亿元(比去年净增204L),在这个基础上再增产20亿元,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193亿元,比去年增长26%。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安排22.2亿元,比去年增长8.1%,乡村集体工业产值安排170亿元,比去年增长30%。  

    二、外贸出口:进一步发挥工贸结合优势,扩大外贸出口产品,公年出口商品交货值力争达到34亿元,比去年增长30%,净增出口值8亿元。

    三,经济效益:通过扩大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耗节支,促进税利增长,城镇集体工业今年力争销售收入增长16%,使税利比去年增长2%,乡村集体工业力争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使税利比去年增长15%。集体企业亏损额力争比去年减亏10%左右。

    为了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要继续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快执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行租赁制和股份制,改革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进一步推行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是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适销对路产品。今年要推出100只重点增产的适销产品,优先供应一部分原材料,并给予一次性增产奖励,抓好新产品开发和投产,对列入计划的238只新产品,要求年内投产129只,对郊县集中的行业,要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郊县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由去年的17%上升到20%左右,力争更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以上。

    三是强化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训,增强企业后劲。要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规划:抓好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与国产化,组织科技人员,抓工艺突破口工作,开展重点企业厂长,各类管理人员和“外向型”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四是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制订产品标准,严格质量监督与检测制度,扩大名牌优质产品,今年争取35个企业上等级,企业管理跨上新的台阶。

    五是开辟多种渠道,搞好供销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各级供销部门与供销人员的积极性,调剂物资,串换材料,按专业化协作和发展横向联系,建立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开拓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出口业务,千方百计筹措原材料,确保生产持续增长。

    为了充分发挥郊县工业基地的作用,尚需要各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在行业改组,技术进步、人才开发、生产经营,横向联合等方面,积极扶持,密切协作,为开创郊县工业新局面和振兴上海经济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