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制帽厂靠外向型经济走出经营低谷
上海金陵制帽厂是纺织系统的一家集体企业,职工只有180多人。这家厂过去生产圆顶帽,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声誉。78年前,最高年利润才18万元,最低只有3~4万元。79年9月与国营和平帽厂合营,生产和经销靠和平帽厂维持。84年8月,两厂重新分开,金陵厂一-T;落到了经济低谷。圆顶帽已不适应市场需要,外贸渠道不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连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没有。
在困难面前,金陵制帽厂的干部和职工并不气馁。在新任厂长蔡伯承带领下,他们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自85年初开始,金陵厂用质量和花式打进了国际市场,使生产和销售当年就走出了低谷。87年的产经销统计表明,完成帽子产量321.5万顶,产值完成631万元,利润完成66万元。其中出口创汇近200万元,人均创汇达1万美元。
开拓国际市场,不放国内市场。
目前国内制帽行业厂家众多,竞争十分激烈。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帽子的需求减少,帽子市场渐趋萧条。蔡伯承感到,并不是人们不需要帽子,而是对帽子的要求更高了。他认为要立足国内市场,也需在新和奇上做文章。
85年11月,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国订货会上,金陵制帽厂只被订货2万顶。设计人员立即设计了新产品,把工艺帽上的植绒图案改为塑料烫花,立体感明显加强。紧接着在86年市内订货会上,一下就被订货8万顶。现在,金陵厂的内销帽已占上海地区帽子批发量的40%,为同行之首。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金陵厂与外贸部门建立了业务联系,利用出口面料,承接了大量的出口任务,使90%左右的产品得以销往欧美和香港等地。外销产品产量逐年递增,成了纺织局的创汇大户,金陵制帽厂加入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外向型经营为金陵厂的腾飞开创了新路。
以信誉求生存,以新奇求发展。
由于金陵制帽厂的产品是以外销为主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声誉。蔡伯承把抓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健全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集中检验包装,严格考核计奖。因为他们厂的产品一向过得硬,多年来一直获得外贸免检待遇。帽子是时令商品,外商对交货期特别讲究。金陵厂不管批量大小,始终按时交货,从不拖期,受到外贸部门的衷彰。
85年时,金陵厂苦于没有自己专职的设计人员,就发动职工业余搞设计,开展了全厂性的新产品设计大奖赛活动,当年推出新产品223种。现在,厂里一面积极培养专职的设计人员,一面把职工业余设计奖励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充分调动了专业和业余设计人员的两个积极性。他们的新奇样品层出不穷,具有设计新、品种新、工艺新、款式新、装璜新,用“五新”吸引外国客商。仅87年设计的HK6—121与HK6—116两个品种就赢得了154272打的外销任务,美国对这两个品种的88年配额已经订完。去年金陵厂产值利润的增长大于产量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花色多,高档产品增多,出口创汇增加。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给上海金陵制帽厂带来了无限生机,这个厂走出经营低谷,产品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的经历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身处沿海地区的企业不仅要把眼睛盯在国内市场,更要瞄准国际市场,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就定能实现企业的振兴和腾飞。 (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