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安庆市发展新型集体企业的经验
发行时间:1988-0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安庆市发展新型集体企业的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结果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庆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组织待业青年兴办集体经济,从解决当务之急入手,谋求长久之计,把新办集体企业作为安置就业的主要途径,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探索改革的实验基地,创办起一批新型企业,走出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路子。这是三中全会路线与安庆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历届领导接力奋斗、几大班子步调一致、各级各方支持,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

    (二)新型企业的发展,不套国营企业的模式,也不走老集体企业“升级过渡”的老路,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新事新办,探索前进;

    1979年,全市抓就业,使“人无事做与事无人做”的矛盾有所缓和,

    1980年,重点转向集资发展经济,使大部分新办企业开创了独立经营的产品和项目,

    1981年,按照新事新办的要求,考查企业,分类指导,建章立约,登记职工,使新型企业走上自我发展的轨道,

    1982年,突破“糊口度日”的眼界,排除“红眼病”的阻扰,鼓励创业致富,涌现出一批“昌尖户”,

    1983年,“走出去”,下农村,到外地,开办经济窗口,扩大市场,出现一批“没有公婆”的民办企业,

    1984年,“引进来”,发展横向联合,开展民间外贸,探索引进外资,出现一批企业群体,

    最近几年,着重理顺管理关系,组织配套服务,解决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些问题,使新型企业成为一支开拓前进的生力军,巩固和扩大了安置就业的成果。

    (三)经过八年时间,六百多个企业的实践检验,证明她发展快、活力大、效果好,具有较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接近于改革的目标模式。既对发展商品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有益实验,也触及了社会观念改变和政府体制改革的综合探索,得到了合乎规律、顺乎民心的发展。

    二、企业围绕市场转

    新型企业没有国家投资,没有计划项目,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组织。她按市场需要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按自愿互利原则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出现了“千军万马”办企业,“千方百计”求发展,“千姿百态”闯新路,几乎是一个企业一个样。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出现的一批象供销、开源、光泰、湖滨、电力、宜江,宜光、联盟,环球等新型企业集团和其它民办集体企业,外无公婆统管,内部管理全新,代表着新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鲜明特点。

    (一)市场导向,多种经营,不受行业限制。补缺门、钻冷门、闯新门,不仅发展丁工,商、饮、服,而且开拓了旅游,文化;教育.科技,房产开发,民间外贸。引进外资、技贸结合等新的经济领域。

    (二)面向社会,联合发展,民办、联办,一起上,不受区域、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依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条件,吸收多种所有制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新的生产经营能力,因陋就简开张,逐步积累发展。开始的“围墙打洞”,而今变成高楼崛起,有的已办成全国性的公司。

    (三)独立经营,企业自治,没有样样统管的“婆婆”。在接受国家订·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令的前提下,“一切权力归企业”,实行组合自愿、资金自筹、章程自立、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分配自定,用工自招、经理白选等"Jk白原则”,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四)能人当家,新事新办,没有千第一律的模式。他们的经理、厂长不是封出来的,而是干起来的,优胜劣汰,能者当家,逐步形成了一套经理负责制、管理民主制、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经营承包制、工资浮动制等新的管理制度,既为各路能人提供用武之地,又在实践中造就了一批新型企业家。

    (五)民办“宫”助,合作创新。民靠“官”支持,“官”靠民探路,两个积极性加在一起,利于突破“谋事在民,成事在官”的体制梗阻,闯出开放、搞活的新路。

    这些企业外受市场机制的驱动,内有职工直接占有、直接经营、直接管理的机制,形成丁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和功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在实践中不知I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习惯。尽管企业有倒闭,职务有升降,职工有进出,工资有增减,但他们“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争气”,没有上访叫屈,社会上也觉得“天然合理”,无可非议。

    三,间接管理,直接服务

    发展新型企业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采取实践,论理,立章“三管齐下”的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对企业间接管理,又为企业直接服务。

    (一)创造宽松环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于研究理论,解放思想,反“左”防右,先求合理产生,再求合法发展,不仅开始做了一番拨乱反正的工作,而且在几次调查时也敢于求实,划清界限,兴利除弊,保护实验,避免了不必要的波折。

    (二)实行“边缘政策”。“大红头”加“小红头”三次配套,“县官”与“现管”一起说话,把新型企业作为“内地的特区经济”,采取“特殊政策”,只要市场需要,法律许可,其经营门路,集资办法,组合形式,生产规模,经营方式,都让企业自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政府  .只管登记发照,照章纳税,依法监督,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

    (三)采取松散管理。突破“封疆领土”的统管办法,按行业管生产,按所有制管政策,按块块管党团组织和社会工作,实现党政分开,责权利结合,形成了全市新型企业的管理体系。市政府集体经济办公室只配五名干部,了解情况,研究政策,协调服务,只服务,不收费,帮其所需,排忧解难。

    (四)组织配套服务。依靠自身力量,利用社会条件,已建立金融服务社,物资交易会、职工培训班、法律顾问室、技术咨询处,集体经济研究会、退休保险金等服务组织,自我服务,白求发展。

    目前正在完善企业机制,理顺管理关系,积极引导企业联合起来管理自己,分别组建协会,联社、联合会,贯彻政策法令,维护合法权益,建立上下联络指导经营管理,组织配套服务,形成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四、渗透式地推进改革

    (一)新型企业的发展,不仅打破各行各业独家经营,挑起竞争,取得了老带新,新促老,竞相发展,水涨船高的效果,而且对体制改革形成渗透式地推进。既有象肉厂(国营),塑料机械厂(老集体)、运输公司(老集体)那样的典型企业,又形成了一批吸取新经验、改革老体制的指导性文件(如宜政C1985)17号、C1987)1号),指导老企业的改革。

    (二)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弊端,是新型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为综合改革的目标模式探索了有益经验。如;“八自原则”构造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功能,“六项制度”构造的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无公无婆’,展现出政企分开的前景,间接管理转换了政府部门的职能,企业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不设专职书记,不对企业实行一元化领导,不归口统管,为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有益实验。并且对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人事、工资,劳保等制度改革作了广泛探索。按照这种思路循序渐进,合规律,顺乎民心,水到渠成,效率较好。

    (三)新型企业发展也为指导改革摸索了一些有效方法。如:坚持实践、论理、立章“三管齐下”,先求合理产生,再求合法发展,勇于突破,贵在坚持,注重配套,巩固和扩大成果:班子“换届不变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会用“老瓶装新酒”,适应新旧体制交替,减少磨擦,“改之有理,反之有据”,提倡相互理解,在实践中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四)86年11月份,省体改办专门在我市召开了新型经济组织研讨会,省长作了专题调查。今年初省人代会提出了学习安庆经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8月份省政府又在我市召开了全省体改会议,推广新型企业经验,推动全省改革。国家体改委出了专刊,发了简报,充分肯定新型企业的经验,推动深化改革。但是新型企业方兴未艾,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不少,需要加强正确引导。我们突破丁老模式,也不能设置新框框。只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势利导,不断进取。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组织经济开发,完善企业机制,理顺管理关系,扩大配套服务,乃是当前巩固和发展新型企业,提高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的主要工作。

    (安庆市集体经济办公室供稿)

安庆市发展新型集体企业的经验
发行时间:1988-0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安庆市发展新型集体企业的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结果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庆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组织待业青年兴办集体经济,从解决当务之急入手,谋求长久之计,把新办集体企业作为安置就业的主要途径,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探索改革的实验基地,创办起一批新型企业,走出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路子。这是三中全会路线与安庆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历届领导接力奋斗、几大班子步调一致、各级各方支持,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

    (二)新型企业的发展,不套国营企业的模式,也不走老集体企业“升级过渡”的老路,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新事新办,探索前进;

    1979年,全市抓就业,使“人无事做与事无人做”的矛盾有所缓和,

    1980年,重点转向集资发展经济,使大部分新办企业开创了独立经营的产品和项目,

    1981年,按照新事新办的要求,考查企业,分类指导,建章立约,登记职工,使新型企业走上自我发展的轨道,

    1982年,突破“糊口度日”的眼界,排除“红眼病”的阻扰,鼓励创业致富,涌现出一批“昌尖户”,

    1983年,“走出去”,下农村,到外地,开办经济窗口,扩大市场,出现一批“没有公婆”的民办企业,

    1984年,“引进来”,发展横向联合,开展民间外贸,探索引进外资,出现一批企业群体,

    最近几年,着重理顺管理关系,组织配套服务,解决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些问题,使新型企业成为一支开拓前进的生力军,巩固和扩大了安置就业的成果。

    (三)经过八年时间,六百多个企业的实践检验,证明她发展快、活力大、效果好,具有较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接近于改革的目标模式。既对发展商品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有益实验,也触及了社会观念改变和政府体制改革的综合探索,得到了合乎规律、顺乎民心的发展。

    二、企业围绕市场转

    新型企业没有国家投资,没有计划项目,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组织。她按市场需要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按自愿互利原则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出现了“千军万马”办企业,“千方百计”求发展,“千姿百态”闯新路,几乎是一个企业一个样。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出现的一批象供销、开源、光泰、湖滨、电力、宜江,宜光、联盟,环球等新型企业集团和其它民办集体企业,外无公婆统管,内部管理全新,代表着新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鲜明特点。

    (一)市场导向,多种经营,不受行业限制。补缺门、钻冷门、闯新门,不仅发展丁工,商、饮、服,而且开拓了旅游,文化;教育.科技,房产开发,民间外贸。引进外资、技贸结合等新的经济领域。

    (二)面向社会,联合发展,民办、联办,一起上,不受区域、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依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条件,吸收多种所有制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新的生产经营能力,因陋就简开张,逐步积累发展。开始的“围墙打洞”,而今变成高楼崛起,有的已办成全国性的公司。

    (三)独立经营,企业自治,没有样样统管的“婆婆”。在接受国家订·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令的前提下,“一切权力归企业”,实行组合自愿、资金自筹、章程自立、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分配自定,用工自招、经理白选等"Jk白原则”,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四)能人当家,新事新办,没有千第一律的模式。他们的经理、厂长不是封出来的,而是干起来的,优胜劣汰,能者当家,逐步形成了一套经理负责制、管理民主制、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经营承包制、工资浮动制等新的管理制度,既为各路能人提供用武之地,又在实践中造就了一批新型企业家。

    (五)民办“宫”助,合作创新。民靠“官”支持,“官”靠民探路,两个积极性加在一起,利于突破“谋事在民,成事在官”的体制梗阻,闯出开放、搞活的新路。

    这些企业外受市场机制的驱动,内有职工直接占有、直接经营、直接管理的机制,形成丁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和功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在实践中不知I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习惯。尽管企业有倒闭,职务有升降,职工有进出,工资有增减,但他们“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争气”,没有上访叫屈,社会上也觉得“天然合理”,无可非议。

    三,间接管理,直接服务

    发展新型企业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采取实践,论理,立章“三管齐下”的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对企业间接管理,又为企业直接服务。

    (一)创造宽松环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于研究理论,解放思想,反“左”防右,先求合理产生,再求合法发展,不仅开始做了一番拨乱反正的工作,而且在几次调查时也敢于求实,划清界限,兴利除弊,保护实验,避免了不必要的波折。

    (二)实行“边缘政策”。“大红头”加“小红头”三次配套,“县官”与“现管”一起说话,把新型企业作为“内地的特区经济”,采取“特殊政策”,只要市场需要,法律许可,其经营门路,集资办法,组合形式,生产规模,经营方式,都让企业自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政府  .只管登记发照,照章纳税,依法监督,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

    (三)采取松散管理。突破“封疆领土”的统管办法,按行业管生产,按所有制管政策,按块块管党团组织和社会工作,实现党政分开,责权利结合,形成了全市新型企业的管理体系。市政府集体经济办公室只配五名干部,了解情况,研究政策,协调服务,只服务,不收费,帮其所需,排忧解难。

    (四)组织配套服务。依靠自身力量,利用社会条件,已建立金融服务社,物资交易会、职工培训班、法律顾问室、技术咨询处,集体经济研究会、退休保险金等服务组织,自我服务,白求发展。

    目前正在完善企业机制,理顺管理关系,积极引导企业联合起来管理自己,分别组建协会,联社、联合会,贯彻政策法令,维护合法权益,建立上下联络指导经营管理,组织配套服务,形成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四、渗透式地推进改革

    (一)新型企业的发展,不仅打破各行各业独家经营,挑起竞争,取得了老带新,新促老,竞相发展,水涨船高的效果,而且对体制改革形成渗透式地推进。既有象肉厂(国营),塑料机械厂(老集体)、运输公司(老集体)那样的典型企业,又形成了一批吸取新经验、改革老体制的指导性文件(如宜政C1985)17号、C1987)1号),指导老企业的改革。

    (二)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弊端,是新型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为综合改革的目标模式探索了有益经验。如;“八自原则”构造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功能,“六项制度”构造的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无公无婆’,展现出政企分开的前景,间接管理转换了政府部门的职能,企业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不设专职书记,不对企业实行一元化领导,不归口统管,为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有益实验。并且对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人事、工资,劳保等制度改革作了广泛探索。按照这种思路循序渐进,合规律,顺乎民心,水到渠成,效率较好。

    (三)新型企业发展也为指导改革摸索了一些有效方法。如:坚持实践、论理、立章“三管齐下”,先求合理产生,再求合法发展,勇于突破,贵在坚持,注重配套,巩固和扩大成果:班子“换届不变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会用“老瓶装新酒”,适应新旧体制交替,减少磨擦,“改之有理,反之有据”,提倡相互理解,在实践中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四)86年11月份,省体改办专门在我市召开了新型经济组织研讨会,省长作了专题调查。今年初省人代会提出了学习安庆经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8月份省政府又在我市召开了全省体改会议,推广新型企业经验,推动全省改革。国家体改委出了专刊,发了简报,充分肯定新型企业的经验,推动深化改革。但是新型企业方兴未艾,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不少,需要加强正确引导。我们突破丁老模式,也不能设置新框框。只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势利导,不断进取。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组织经济开发,完善企业机制,理顺管理关系,扩大配套服务,乃是当前巩固和发展新型企业,提高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的主要工作。

    (安庆市集体经济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