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上海市知青合作社的情况调查
黄文忠
(一)发展概况:
上海市以知青为主体的合作社经济组织兴办于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三中全会后大量上山下乡回城知青急待就业,而国营企业和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又无力承受这一任务。另一方面,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吃饭难、成衣难、住宿难,叫车准、修理难等实际问题。为了迅速改变这种“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局面,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中共中央在1980年转发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80]64号文件),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发[1981]42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把解决就业问题纳入丁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市委,市府在1981年5月成立发展集体个体商业服务业工作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市府,区于1984、1985年相继建立联社组织?在中央文件指引下,市委市府支持下,在全社会关注下,知青合作社作为一种官扶民办的集体经济应运而生,并不断得到发展。据1981年7月统计,市区共创办生产生活服务合作社995个,参加人员计14927人,其中知青10082人,占67.5%。到1985年底,共有合作社265个,从业人员55000人,营业额、产值和劳务收入为8.1亿元,税后利润为7500万元。现将联社成立以来有完整统计资料的1984、1985两年的数字列表统计如下:
现有70个行业2650个合作社,日0%属于第三产业,包括汽车出租、旅社、报刊报递、旅游、市政建设、建筑、安装,房修、打包托运、饮食、零售商业等行业,从事工业与加工的有580家,1985年产值3.2亿元。
(二)作用;
(1)有利于改变产业结构。合作社从事的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有利于改变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现状。1985年,全市有524辆合作出租汽车投入服务,月平均接待63.4万人次,有装卸、打包、运输业合作社74家,承担周转货物40万吨,有合作旅行社14家,月平均接待9.8万人次,有合作旅社153家,拥有床位1万多只,月平均接待旅客20万人次,有市政修建安装合作社79家,修建房屋、承接建筑内外装潢计1500幢,面积120万平方米,安装水电10万多次;修理各类汽车6000多辆,每天投递报刊100万份。
(2)有利于促进老产品更新、新产品开发。合作社承担有部分国营厂下放的老产品生产任务,同时积极发展同科研单位和大中企业的合作,努力更新老产品,开发新产品。1985年从事工业加工的580家合作工厂,有的为国营工厂承接加工零部件,有的处理后道工序。生产的产品中全年有15种被评为“上海市集体工业一厂一品”奖。华生化工厂生产的油漆和溶剂,年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为400万元。顺昌街道保温队,专为大工厂、大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保证了大机器生产的正常运转,足迹遍及外省市。
(3)有利于发展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合作社生产的编结衫、织帽、玩具等,以手工精巧、款式新颖著称,很受中外顾客欢迎。通美电讯厂加工生产的非标准元件、群益木材厂加工生产的地板块等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此外,合作社还加工生产国营企业不列入生产计划而社会紧缺的某些小规格、小批量,低产值的产品。丽园皮件厂的产品远销国外,1985年为国家创汇15.7万元。
(4)有利于搞活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合作社商业服务一般日营业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一店多摊、一店多市、串街走巷,服务上门,以及经营大众化商品、微利小商品等特色服务,还有停业多年的传统行业的恢复,在发展城乡商品双向对流,尤其是同远乡僻壤的经济交流等产面,合作社勇于当先,开拓了国营大店无暇顾及的商品市场,促进了不同层次消费品的生产,丰富和改善了城乡商品结构。
(5)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资金积累。1984年在全市知青合作社就业的有64000人,仅城协区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80万元,创造利润5500万元,上缴税金5040万元。同时,企业留利3300万元,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顺昌建筑装潢公司1985年利润额达41.5万元,比1983年增加5.6倍,业务饮誉国内和香港。
(三)存在问题,
(1)生产经营的条件较差。从生产经营用房来看,市区1949户合作社现有生产经营用房23.8万平方米,其中棚、摊、亭占15%,防空洞占21.3%,租借街道,里委房屋占31%,财贸分配公建配套网点用房和用技措资金自建用房仅占27.8%,这些生产经营用房,大多设备简陋,职工工作条件艰苦。而且临时搭建在马路边的棚、摊、亭将分批被拆除或搬迁,目前有127户合作社的I.1万平方米马上要关闭。再者,向街道、里委租借的房屋将要陆续归还。以至一些企业几度搬迁,影响了经营和经济效益。卢湾区出租汽车公司自1985年?月以来七次搬迁,费用增加,营业收入猛降。瑞广综合商店原来的经营场所被拆,迁到制造局路后,由于市口冷僻,原先每日几千元的营业额一下降到每天几百元。职工月收入由一百多元减少到三、四—f‘元。此其一。其二,资金不足,合作社初创阶段,国家财政按每人200元计,共提供知青安置费580万元,放出无息贷款1300万元。起到了扶持作用。这两项资金从1985年起停止提供。目前即使是有息贷款也难以贷到。而且不准合作社:之间互相拆借调剂。而合作社自身的积累又很少,难以实现“以业养业’。其三,货源渠道不畅。自1985年以来,台作社原先的货源供应被取消了,一些批发部门以名取人,搭配供应和大宗批量现象也很昔遍,实际上造成了商业合作社货源供应的阻塞。据打浦街道联社同志反映,肇建烟杂店的草纸、BE皂近来货源稀少,特别是肥皂,在凭票供应后,原来供应给合作商店销向工厂的配额全部被转到国营烟杂店去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因此大为下降。饮食合作社需要肉糜,但如若不给菜场某些人一点“供奉’。就只能弄到质次量少的货源。不正之风更使合作社的货源供应发生了人为的困难.1986年以来,粮油部门将原来按计划供应给饮食合作社的平价油,由原来月营业额每百元供应3.9斤减少为2.5斤,面且要剔除一部分点心的营业额,以致使合作社购买议价油,议价进,平价出,虞本增加,收入减少。总之.合作社在生产经营场地、资金、货源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困难,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分配政策不适合合作社的实际。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看,初办时,台作社在税收上也得到照顾。到1984年下半年,企业免税期已满,国家开始计征所得税。但由于合作杜的经营条件差,所以按国营企业同样的所得税率计征,起征点部分都成了针对合作社企业的,显得根不公平。此外,各种税款和费用如建筑税、场地占用费、卫生费等等杂项税费接踵而至。1985年,国家开始计征奖金税,财政部门又计征超额所得税,各种费用也跟着上升,企业负担不断加重。卢湾区各合作社1985年税前利润计352万元,交纳所得税109万元,奖金税十几万元。从按劳分配看,从创办时起,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照工利挂钩原则研究和推行了‘六级递增分配法”、‘四级累减法,,促进了生产经营事业的发展。1984年,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丁按比率取工资的分配方法,合作社职工工资因而大增,最高的竟达五、六百元一月的水平。紧接着便实行数额控制为主、比率控制为副的双管政策,市财税部门为了稽征奖金税,规定合作社一般行业的社员,年人均收入包括劳动分红为1210元,劳务性强的行业,可照顾放宽到1440元,照顾的240元减半征税,结果是,职工多劳不能多得,限制了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的合作社年初签订的承包协议,田于企业负担不了奖金税而不能兑现。有些合作社职工收入明显下降。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做法是: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工资分配政策上的多变和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造成了职工的离心倾向,劳动积极性下降,早开门、晚打烊变成了晚开门,早打烊。1986年1月,仅据卢湾区统计,与上年同期相比,利润下降5%,框算全年税收要减少17,5万元。看来现行的合作杜分配政策未能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很有加以改革的必要。劳保福利方面,各合作社根据企业的经济收益高低而定。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目前采用的主要劳保形式,约有80%的企业正在实行。至于病、事、婚、丧、产假期,由于合作社经济力量有限,并无统一规定。职工医疗保险的30%费用由自己承担,暇期无收入,独生子女无补贴,也没有子女领养费。国营和实行劳保的集体企业职工每月享有以各种科目费用列支的劳保福利费52元,合作社职工则分文没有。若以1985年合作社职工人均月收入10l元计,扣除劳保福利费52元,实际工资则为49元,而同期全市国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月收入为人均110.75元。(不含副食品价格补贴),两者差距在一倍以上,其他如职工住房等困难问题,更是远未提上议事日
程。
(3)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合作社的管理体制问题远未解决。从市区两级联社体制看,市委(R4)发扎号文确定市联社为“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似乎是公司。但合作社是在国家统筹规划和各方扶持下兴办的,联社的工作人员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抽调委派的。现有市区两级联社的工作人员中,有国家机关编制、全民企事业编制、集体编制的各类编制人员,在一个机关单位里同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待遇,造成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攀比,影响丁工作。同时,领导关系也不顺,目前市联社党的工作归市财贸工作党委领导。行政业务由市集体事业办公室代管。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做给联社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既不利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也不利于体现党委的监督保证作用。从合作社企业的领导体制看,目前存在着双重领导,一是由市联社——区联社——街道联社——合作社,这是垂直的领导系统。一是由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街道联社——合作社的领导系统。同时,区政府对区联社又有行政领导隶属关系。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状况十分严重。在干部委任上,总是由区政府委派干部担任区联社的主要领导工作,街道办事处委派干部担任街道联社的主要负责人。这些主要负责人90%以上并非懂行,同企业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难免不发生盲目指挥生产的状况。往往是,市联社作出的有关合作社企业的决定和做法,须得到区政府的同意才能执行,区联社作出的有关合作社企业的决定和做法,须得到街道办事处的同意才能执行,否则无效。其原因在于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都同合作社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有密切联系,因此市区联社的有关规定必须以不妨碍区、街行政部门的利益为限。显然,不必要的行政层次、繁冗的行政干预阻碍了合作社企业的经济运行。
(4)合作社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一是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表现为企业发展上的“一窝蜂”。不少企业经不起时间考验,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便告倒闭。这是一种盲目性。也有不少企业安于现状,发展缓慢,尤其是放松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竞争能力,这是一种保守性。有些企业视野不开阔,信息不灵,横向经济协作少,企业增殖能力差,这是局限性。二是企业缺乏严格的基础管理。企业的供,产、销的衔接、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物资管理、计划管理等基础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形成,个别企业管理混乱,让个别违法分子钻了空子,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企业缺乏合理的人才结构。不少合作社职工的素质较差。在培养自己的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方面缺乏一整套制度和措施,而现有管理人员来源不一,所属关系复杂,抽调管理人员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人才外流,难以形成合作社所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
由于合作社企业普遍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致客观上影响了职工的情绪,人心思散,人心思走。1985年比1984年职工人数减少了9000人,企业数减少了780个,分别占14.1%和22.9%。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继续扶持知青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
(四)改革意见:
笔者以为,大多数知青合作社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而不是发展,因此知青合作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全面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规定,诸如资金、人才、货源、用房,以及分配等政策,尤其是按劳分配政策,只有改变目前实行的“封顶’做法,才能稳定人心,使合作社得以巩固和发展。国务院67号文件明确规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在国家多收,集体多留的前提下,个人可以适当多得,反对分光吃净的做法。”据此原则,可以实行“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法,即按照一定比例照章向国家税务部门交纳营业税和工商所得税等税收,在税后利润中按累进比例留下企业公积金和公益金,并向主管部门市、区联社缴纳管理费,拒绝一切非法的摊派和苟捐杂税,剩下部分在企业职工中间实行按劳分配。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在企业净产值中所占比例一定几年不变。只要三者分割的结果能够体现出“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零头”、收入增长部分同样能够体现上述原则,并能促进生产持续发展,就可以认为这种分配比例是合理的。除此之外,任何“封顶”的做法、攀比做法、“照顾左邻右舍”的做法等都应当废除。即使出现个人月收入超过800元的,那末可以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加以调节。
其次,从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入手,进而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对合作社企业的条块双重领导、交叉控制的状况。基于合作社极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的事实,市联社的党政工作,应统一由市财贸工作党委和市财办领导,以便于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第三,在解决生存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彻底恢复合作社的本来面目,即让合作社具有完全的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为此,笔者建议全面推行企业股份化制度。让持股人同劳动者、经营者合为一体,不允许个人、集团或部门对企业拥有控股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体现劳动者是企业生产资料的主人,进而行使主人的权利,摆脱行政官僚机构的控制,废除干部任命制,而代之经理招聘制。企业内实行经理负责制,经理有权决定经营方针和生产方向,有权决定协作对象和联合方式,有权决定用人制度和分配方式,诸如到劳动力市场上选雇劳动者、实行浮动工资制等,让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经济中的一员竞争者。在竞争中允许联合、合并、转产、迁厂和破产。只要在生产资料上坚持个人投资、集体所有,在产品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不出现凭借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而收入相差5.6倍以上的状况,就不会是资本主义的。不同企业劳动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差距,既符合多劳多得的原则,也符合多产多得的原则,不但对先进企业是一种激励,而且对后进企业也是一种鞭策,无疑是后进企业的劳动者向经理施加压力、促使企业向先进转化、推动竞争的有效措施之一。只要有健全的社会簿记机关的统计和监督,有健全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杠杆,出现企业之间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和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无疑是利多弊少的。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