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第四讲 供求平衡与宏观经济控制
发行时间:1987-08-20
网站编辑:宫冰
来源:研究所

第四讲  供求平衡与宏观经济控制

宫  冰

    我国近几年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和积累消费“双膨胀”,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这影响着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央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全国实行‘压缩空气”‘双增双节’措施。

    一,供求平衡的含义和观察方法。

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两种需求还会间接引起对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中间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投资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供求平衡,就是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同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在总量上相等,在结构上相当。国民收入“超分配”,是指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超过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不平衡。“双膨胀”,是指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超过了国民收入的相应的供给。

    观察和衡量国民收入是否超分配的方法:一是看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国家发行货币超过货币的流通正常需要,即所谓搞财政性发行,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反映,二是看物价和存款情况。物价上涨、价格补贴和存款越多,表明超分配越严重,三是看社会商品购买力和商品零售货源的平衡情况。前者越大于后者,说明超分配越严重。

    二,产生国民收入“超分配”的可能性和原因。

    国民收入有生产、分配、再分配、需求和使用的运动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生产出来后,首先在生产领域里进行初次分配,形成劳动者收入,企业留成纯收入和国家集中纯收入。然后主要通过财政、信贷、价格等进行再分配,形成为积累与消费的国民收入使用形态。只有从运动过程中去观察才能看清楚问题。

    总需求会超过总供给的可能性,在于当实物转化为货币以后,货币往往会脱离其原来的实体进行相对于独立运动,这种独立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同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运动不相一致,因而有可能发生供求不平衡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有原因。国民收入超分配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并按高指标安排了分配计划,结果生产计划完不成,而分配计划又未相应收缩,造成分配大于生产的超分配,二是生产和分配计划指标安排大体合适,但执行过程中追加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过多,结果使总需求超过了国民收入总供给,三是地区、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计划规定,任意增加消费基金和扩大基建,使分配失去控制。总之,上述三种情况无论出现那一种,都会发生国民收入超分配现象。

    三、我国近几年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分析。

    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均超过正常需要。1984年至1986年货币发行量平均每年增加23%,银行贷款平均每年增加25.7%,均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的速度。货币超经济发行和信贷膨胀,同财政连年有赤字直接相关,从经济观点看,财政赤字应包括政府的负债在内。这样,我国1986年的财政赤字就相当国民生产总值的2.2%,同美国一般年份财政赤字不相上下。

    物价上涨过快和储蓄存款增加过多。1985年零售价指数比上年上升8.8%,有的地区上升20~30%。城镇居民1984年拿到100元,只相当t952年的58.7元,用于买食品等于1952年48元,买副食品等于1952年37元。全国1986年储蓄存款2237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加9.65倍。

    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不协调不平衡。1984至1986年全国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8.6%,这大大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4%,全国居民货币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9%的速度。1986年与1981年相比,在工业总产值中采掘工业所占处重由7.4%下降到q·8%,原材料工业由19.5%下降到17.9%,而加工组装工业却从72.9%上升到76.3%。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大量进口钢材、木材,水泥、汽车等,还弥补不了缺口,许多工厂因缺电缺原材料而半停产。

    四、通过改革建立新的宏观控制体系。

    由于集体、个体和其他成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其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0%以上,在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1985年与1978年相比,政府所占比重从35%下降到26%,企业从10%下降到7%,居民以55%上升到67%。因此,再用行政办法直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行了,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进行计划体制以及其他体制的根本性改革,进行宏观控制体系的转换。

    首先由直接控制为主过渡到间接控制为主,其次是从主要控制实物分配转为侧重抓好对货币资金运动的调节,再次是从静态控制转向动态控制,第四是从外力推动为主转为更重视内在调节机制的作用,第五是从集中控制转向分级控制。

    在进行新旧宏观控制体系转换的体制改革中,必须始终十分注意以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企业是国民经济细胞,细胞有活力并能新陈代谢,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繁荣。否则,即使宏观控制和综合平衡搞得再好,经济细胞无活力,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会因缺乏基础而落空。

    目前的改革正在寻求种种形式和方法搞活工厂企业,使社会经济细胞有活力,使它们成为有动力、压力、实力和弹性的经济实体,具有到国内外市场上去竞争的能力。工厂企业自身必须尽快克服旧观念旧习惯,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如讲求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观念,时间就金钱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在竞争中失败就要承担企业破产倒闭的观念等等。

第四讲 供求平衡与宏观经济控制
发行时间:1987-08-20
网站编辑:宫冰
  
来源:研究所

第四讲  供求平衡与宏观经济控制

宫  冰

    我国近几年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和积累消费“双膨胀”,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这影响着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央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全国实行‘压缩空气”‘双增双节’措施。

    一,供求平衡的含义和观察方法。

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两种需求还会间接引起对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中间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投资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供求平衡,就是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同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在总量上相等,在结构上相当。国民收入“超分配”,是指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超过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不平衡。“双膨胀”,是指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超过了国民收入的相应的供给。

    观察和衡量国民收入是否超分配的方法:一是看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国家发行货币超过货币的流通正常需要,即所谓搞财政性发行,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反映,二是看物价和存款情况。物价上涨、价格补贴和存款越多,表明超分配越严重,三是看社会商品购买力和商品零售货源的平衡情况。前者越大于后者,说明超分配越严重。

    二,产生国民收入“超分配”的可能性和原因。

    国民收入有生产、分配、再分配、需求和使用的运动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生产出来后,首先在生产领域里进行初次分配,形成劳动者收入,企业留成纯收入和国家集中纯收入。然后主要通过财政、信贷、价格等进行再分配,形成为积累与消费的国民收入使用形态。只有从运动过程中去观察才能看清楚问题。

    总需求会超过总供给的可能性,在于当实物转化为货币以后,货币往往会脱离其原来的实体进行相对于独立运动,这种独立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同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运动不相一致,因而有可能发生供求不平衡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有原因。国民收入超分配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并按高指标安排了分配计划,结果生产计划完不成,而分配计划又未相应收缩,造成分配大于生产的超分配,二是生产和分配计划指标安排大体合适,但执行过程中追加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过多,结果使总需求超过了国民收入总供给,三是地区、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计划规定,任意增加消费基金和扩大基建,使分配失去控制。总之,上述三种情况无论出现那一种,都会发生国民收入超分配现象。

    三、我国近几年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分析。

    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均超过正常需要。1984年至1986年货币发行量平均每年增加23%,银行贷款平均每年增加25.7%,均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的速度。货币超经济发行和信贷膨胀,同财政连年有赤字直接相关,从经济观点看,财政赤字应包括政府的负债在内。这样,我国1986年的财政赤字就相当国民生产总值的2.2%,同美国一般年份财政赤字不相上下。

    物价上涨过快和储蓄存款增加过多。1985年零售价指数比上年上升8.8%,有的地区上升20~30%。城镇居民1984年拿到100元,只相当t952年的58.7元,用于买食品等于1952年48元,买副食品等于1952年37元。全国1986年储蓄存款2237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加9.65倍。

    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不协调不平衡。1984至1986年全国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8.6%,这大大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4%,全国居民货币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9%的速度。1986年与1981年相比,在工业总产值中采掘工业所占处重由7.4%下降到q·8%,原材料工业由19.5%下降到17.9%,而加工组装工业却从72.9%上升到76.3%。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大量进口钢材、木材,水泥、汽车等,还弥补不了缺口,许多工厂因缺电缺原材料而半停产。

    四、通过改革建立新的宏观控制体系。

    由于集体、个体和其他成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其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0%以上,在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1985年与1978年相比,政府所占比重从35%下降到26%,企业从10%下降到7%,居民以55%上升到67%。因此,再用行政办法直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行了,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进行计划体制以及其他体制的根本性改革,进行宏观控制体系的转换。

    首先由直接控制为主过渡到间接控制为主,其次是从主要控制实物分配转为侧重抓好对货币资金运动的调节,再次是从静态控制转向动态控制,第四是从外力推动为主转为更重视内在调节机制的作用,第五是从集中控制转向分级控制。

    在进行新旧宏观控制体系转换的体制改革中,必须始终十分注意以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企业是国民经济细胞,细胞有活力并能新陈代谢,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繁荣。否则,即使宏观控制和综合平衡搞得再好,经济细胞无活力,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会因缺乏基础而落空。

    目前的改革正在寻求种种形式和方法搞活工厂企业,使社会经济细胞有活力,使它们成为有动力、压力、实力和弹性的经济实体,具有到国内外市场上去竞争的能力。工厂企业自身必须尽快克服旧观念旧习惯,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如讲求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观念,时间就金钱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在竞争中失败就要承担企业破产倒闭的观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