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讲 工业合作企业的技术进步
朱 驎
一、概念
(一)“技术”——国际上一般公认的解释,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方法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而且不是依附于个人生理特点的。
(二)“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和生产品等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1983年11月全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上,比较一致地认为,技术进步的内容含五个方面:(1)技术开发(包括技术攻关,新产品试制,新技术推广),(2)技术改造(包括设备更新),(3)技术引进(包括消化,吸收),(4)技术管理(包括质量、节能,标准、计量、专利等的管理),(5)技术革新(包括群众性的技术协作活动。)
(三)“技术进步’与“科学技术进步”。
20世纪70年代文献中开始使用“科学技术进步’这一概念,它比“技术进步”的概念更为广泛,在此以前是指两个不同的过程——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二、推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社会生产的推动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
20世纪初,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只有5%一20%来自技术进步,现在;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的生产增长中60%以上靠技术进步取得。据有的同志计算,我国建国后三十年的工业产值增长中,靠技术进步因素的大约占12~19%。这是全国平均敷.有些城市如常州、无锡、襄樊、牡丹江市等城市近些年工业生产发展一半以上是靠技术进步获得的。这启示我们,这些城市可以做到,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进步是可以做到的。
(二)振兴经济,实现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在老技术、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的基础上,按照现在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不可能实现,只有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今后经济建设的一条基本指导思想。
三、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战后40年,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快,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70年代,这些新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热潮。
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关于新技术革命的主要论著,如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贝克的《大趋势》等等。
世界上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于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对于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低,对于我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思想等,都是非常严重的挑战。
但是,新技术革命对于我们又是一个新的机遇。因为,我们有可能跳过某些可以跳过的技术发展阶段,采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加速技术进步的进程,有可能利用发达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发展技术和经济贸易,有可能借鉴现代化管理的方法、经验,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加快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
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时间利用得好,抓紧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的经济,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另一种可能是,如果我们处理不当,或者漠然视之,就会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有可能把我们甩得更远。当然,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二种可能。
(二)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从4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集中反映了世界科技最新成就的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
这次新技术革命不同于过去几次技术革命,其特点,(1)新技术、新产业一群群地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许多新技术、新产业,不似过去新技术的出现是单一的。(2)新技术群、新产业群中带头的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3)新技术,新产业是以知识密集的形态出现的。(4)过去一种新技术出现相隔几十年,甚至更长,现在是一个接一个出现,间隔很短,发展特别迅速。(5)新技术、新产业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我们的对策——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1.制订战略的依据
我国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是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一般来说的,研究工业技术进步战略还应考虑:(1)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还没有建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落后。(2)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在国防应用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经济建设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没有形成有竞争能力的新产业。(3)我国科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一支相当数量的、一定水平的科技队伍,但这支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相当严重,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不少干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4)我国对经济管理体制,技术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5)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为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创造了条件,但新兴技术关系到军事和经济的激烈竞争,在国际贸易和技术转移方面都还有障碍,等等。
2.战略目标
就整个技术体系来说,在本世纪末,把经济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已经普及了的适用我国的先进技术,逐步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比较昔遍的采用,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体系。
由于不同领域有不同情况,战略目标有很大差异。
3.实现战略目标,推动技术进步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
基本方针原则:
(1)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为主,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
(2)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3)坚持自力更生,积极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合作。
主要政策措施;
(1)正确选择技术发展方向,
(2)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关系,
(3)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4)有重点地进行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与新兴产业的建设,
(5)多途径,多方式加快引进技术,
(6)加快技术扩散(推广,应用),
(7)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
(8)加强智力开发,
(9)“一条龙”地抓技术进步工作。
四+合作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一)合作工业企业的技术现状
上海集体工业大多“三老”(老产品、老设备、老技术),企业有机构成低,人均固定资产只及国营的18.8%,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仅1.9%,其中街道、乡镇工业不到0.5%。
(二)合作工业的技术改造
合作工业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产品各异,对于不同的产品的技术改造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对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就要求绝大部分工厂的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对于手工艺品就不相同。
就轻工合作企业来说,要根据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需隶瞬息万变的特点,把技术改造的注意力放在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上,把着重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同发展必要的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结合起来,要在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注意继承和发展手工业优良传统技艺,改进它的创作设计,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工艺美术品的创作设计,要继续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赋予传统工艺以时代特征,要在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的同时,积极总结推广先进的劳动工具和大型专用设备,在抓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同时,重视群众性的小改小革,把科研人员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密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