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坚持改革搞活经营
发行时间:1987-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坚持改革搞活经营

——介绍上海钢椅厂厂长俞长寿

    几年来,上海钢椅厂在俞长寿厂长的精心组织和经营下,产量从1984年的43.5万件上升到1986年的80万件,产值从1468.277元上升到2504万元,利润从254.5万元上升到342.4万元,86年该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4368元/人,人均税利1.0377元。目前,上海钢椅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税利、产品质量、单耗等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均占首位,曾先后两次被轻工部评为“提高经济效益成绩显著单位”,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企业”,“上海市文明单位”,俞厂长本人已被评为1986年度“上海市优秀厂长”。七年多来,俞厂长在坚持改革、搞活经营上,作了很大努力。

    一、抓企业内部的整顿、提高,为创名牌产品打好基础

    钢椅厂的前身是油布伞厂,1974年开始生产钢椅。那时产品质量不稳定,几年一直停滞不前。1979年,俞长寿同志调入钢椅厂后,首先到技术部门和电镀车间蹲点。他积极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果断决策,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镍铁一步法电镀新工艺,并亲自指挥了电镀车间的上马、设备安装、调试和投产的全过程。在1981年轻工部召开的首届家具评比会上,钢椅厂的产品——‘金铃”牌钢椅首次被评为第一名,不久又获“部优产品’称号。    1983年,俞长寿同志任钢椅厂厂长后,在管理上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联利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强化基础管理。他从治理“乱、差、散”入手,组织全

    第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素质。俞长寿厂长意识到:企业必须实行现代化管理,要从管理中求效益。他结合本厂实际,确定以价值工程的运用作为突破口。他带队参加了局系统的价值工程学习班。成立了厂价值工程研究小组,他自任组长,主导产品A一46型镀铬折椅进行了价值分析,对靠背、坐柜等进行了改革,使每只钢椅的成本下降0.88元,全年共节约35.7万元。这一成果获得了85年度上海市现代化管理三等奖。价值工程的应用,带动了其他现代化管理方法的推广和运用:质管部门推行了QC管理方法,计划部门运用网络管理原理,合理调整了劳动力的安排,财务部门运用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流动资金,供销部门运用统计分析法及时反映产、供、销状况,为掌握市场动态取得了信息主动权。

    二、开展横向联合延伸,开拓企业的经济实力

    钢椅厂是一个只有458名职工的集体所有制小厂,生产能力只有40余万件的年产量。84年下半年,俞厂长就提出企业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他决定首先将只有400多平方米的主坯车间扩散出去,变成两个点,厂房场地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解决了场地和劳动力紧张的困难,生产能力扩大到100多万件。

    同时,俞厂长还亲自组织联产联销和开展四技服务。几年来,他们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先后与新疆、甘肃、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二十几个单位建立了联系。86年,该厂联产联销钢椅807万只,产值298.01万元,创利13.01万元,共收技术服务费23,17万元。

    三,积极出口创汇,力争挤进国际市场

    多年来,本市钢家具出口一直不景气,外销价格低于内销价格,企业对出口积极性不大。俞厂长则果断提出积极出口创汇、力争挤进国际市场的口号,把“精心经营,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使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延伸。老俞根据以往的教训,采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出口方针和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三点对策。一是来样交货,以快取胜.二是薄利多销,以好取胜。三是主动热情,以“礼’取胜。

    这些措施的实行,打开了外销的局面。86年,该厂完成出口产值208万元,比85年提高了1.4倍。出口渠道除本市的传统出口渠道外,还与其他出口公司和黑龙江、深圳的外贸单位建立了关系。今年第一季度,上海钢椅厂的出口产值共达1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倍。

    总结俞长寿厂长的这几年工作,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这个基础,开创了内联外挤的新局面。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俞厂长还亲自布置、检查为职工办实事,包括职工的福利、住房、人身、财产保险和民主管理等,激发了职工建设两个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上海钢椅厂正在俞厂长的带领下,深化企业的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力争使企业在8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七五期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张国强)

坚持改革搞活经营
发行时间:1987-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坚持改革搞活经营

——介绍上海钢椅厂厂长俞长寿

    几年来,上海钢椅厂在俞长寿厂长的精心组织和经营下,产量从1984年的43.5万件上升到1986年的80万件,产值从1468.277元上升到2504万元,利润从254.5万元上升到342.4万元,86年该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4368元/人,人均税利1.0377元。目前,上海钢椅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税利、产品质量、单耗等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均占首位,曾先后两次被轻工部评为“提高经济效益成绩显著单位”,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企业”,“上海市文明单位”,俞厂长本人已被评为1986年度“上海市优秀厂长”。七年多来,俞厂长在坚持改革、搞活经营上,作了很大努力。

    一、抓企业内部的整顿、提高,为创名牌产品打好基础

    钢椅厂的前身是油布伞厂,1974年开始生产钢椅。那时产品质量不稳定,几年一直停滞不前。1979年,俞长寿同志调入钢椅厂后,首先到技术部门和电镀车间蹲点。他积极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果断决策,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镍铁一步法电镀新工艺,并亲自指挥了电镀车间的上马、设备安装、调试和投产的全过程。在1981年轻工部召开的首届家具评比会上,钢椅厂的产品——‘金铃”牌钢椅首次被评为第一名,不久又获“部优产品’称号。    1983年,俞长寿同志任钢椅厂厂长后,在管理上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联利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强化基础管理。他从治理“乱、差、散”入手,组织全

    第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素质。俞长寿厂长意识到:企业必须实行现代化管理,要从管理中求效益。他结合本厂实际,确定以价值工程的运用作为突破口。他带队参加了局系统的价值工程学习班。成立了厂价值工程研究小组,他自任组长,主导产品A一46型镀铬折椅进行了价值分析,对靠背、坐柜等进行了改革,使每只钢椅的成本下降0.88元,全年共节约35.7万元。这一成果获得了85年度上海市现代化管理三等奖。价值工程的应用,带动了其他现代化管理方法的推广和运用:质管部门推行了QC管理方法,计划部门运用网络管理原理,合理调整了劳动力的安排,财务部门运用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流动资金,供销部门运用统计分析法及时反映产、供、销状况,为掌握市场动态取得了信息主动权。

    二、开展横向联合延伸,开拓企业的经济实力

    钢椅厂是一个只有458名职工的集体所有制小厂,生产能力只有40余万件的年产量。84年下半年,俞厂长就提出企业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他决定首先将只有400多平方米的主坯车间扩散出去,变成两个点,厂房场地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解决了场地和劳动力紧张的困难,生产能力扩大到100多万件。

    同时,俞厂长还亲自组织联产联销和开展四技服务。几年来,他们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先后与新疆、甘肃、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二十几个单位建立了联系。86年,该厂联产联销钢椅807万只,产值298.01万元,创利13.01万元,共收技术服务费23,17万元。

    三,积极出口创汇,力争挤进国际市场

    多年来,本市钢家具出口一直不景气,外销价格低于内销价格,企业对出口积极性不大。俞厂长则果断提出积极出口创汇、力争挤进国际市场的口号,把“精心经营,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使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延伸。老俞根据以往的教训,采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出口方针和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三点对策。一是来样交货,以快取胜.二是薄利多销,以好取胜。三是主动热情,以“礼’取胜。

    这些措施的实行,打开了外销的局面。86年,该厂完成出口产值208万元,比85年提高了1.4倍。出口渠道除本市的传统出口渠道外,还与其他出口公司和黑龙江、深圳的外贸单位建立了关系。今年第一季度,上海钢椅厂的出口产值共达1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倍。

    总结俞长寿厂长的这几年工作,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这个基础,开创了内联外挤的新局面。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俞厂长还亲自布置、检查为职工办实事,包括职工的福利、住房、人身、财产保险和民主管理等,激发了职工建设两个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上海钢椅厂正在俞厂长的带领下,深化企业的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力争使企业在8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七五期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