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街道工业生产为何落入“低谷”?
今年一至七月份,上海市街道工业的产值比去年同期减少18%以上。经济界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商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差,企业领导缺乏竞争意识和长远眼光。
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海街道工业产品的销售开始出现颓势。今年秋季全国订货会上,订货额仅占历史最好一次订货会的四分之一。不少工厂竞相削价,推销积压产品,销路仍然不佳。目前,全市街道工业产品积压近一亿元。
上海一千一百多家街道企业的产品可分为十六个行业,但缺乏特色的大路货商品却占了压倒比例。其中占产值75%的产品与具有技术和质量优势的全民企业的产品交叉,产品质量先天不足。1985年,服装类产品产值占整个街道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家用电器、 电子元器件一类产值占四分之一。这种畸型的产品结构,是导致产品大减产、大削价的直接原因。
街道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早在两年前就现出端倪。1984年秋季订货会上,服装店压倒多数,但由于当时全国市场比较活跃,订货额达到较好水平,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不少企业的负责人沾沾自喜,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危机将至’,致使本来应该及时调整的产品结构投有及时凋整。
街道工业不少企业的领导缺乏清醒的市场竞争意识,尤其是缺乏立足竞争,不断开发新产品的长远眼光。“船小调头快’,这是街道小厂的优势,可是,不少企业的领导片面理解了它的含意,看到什么好销,就“凋头’模仿什么产品,缺乏长远规划,始终未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结构。
(摘自1986年8月21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