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的几个问题
袁恩桢
社会主义商品理论既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商品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于理于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旧的经济竹理体制以高宦集权的行政管理为其基本特点,大自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小至居民的几块豆腐干供应,几乎无不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和供应的形式。如此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的结果如何呢?却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紊乱,包括产销脱节、供不应求,比例失调、企业没有活力、条条块块分割、社会经济效益差、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等。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旧的经济体制是以产品经济(确切地说是自然经济)为理论基础,排斥甚至否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
应该说,旧体制之所以排斥和否定商品经济,是与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的论述有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认为,商品存在的前提条件有二: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商品也将消失。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价值规律作用的社会。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的社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就是消灭商品货币的一次实践。十月革命后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第一次提出需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实践给予列宁的启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商品经济。不过,列宁当时论述的商品,还是与私有制,特别是与个体小生产经济相连。
斯大林明确提出,商品可以与公有制相连,从而突破了私有制商品关系的界限。不过,斯大林认为商品只存在于不同公有制经济之间,而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劳动产品本质上已不是商品,最多保持了商品的外壳,并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旧的体制正是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外壳论”为基础,把社会视作一个大工厂。
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以后,在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经济的问题上,我国经济理论界进行了几年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正是吸取了理论界这一争论的有益成果。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商品理论是重大的突破。这一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是明确了全民所有制的劳动产品仍是商品,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仍存在商品的基础。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处在它发展的初级或者说不成熟阶段, ‘全民不全’,即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者说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一定的集体所有制的因素。而这集体所有制因素或者说企业间的这种所有制的差别,正是构成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直接原因。
二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仍是一种商品经济。连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当然是一种商品经济了。
三是突破丁把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长时期来,从马克思开始,一直是把计划经济当作商品经济的对立物而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观点,则是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计划必须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展开,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而作为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自发作用以外,还取得了计划表现的新形式。当然,除了看到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的一面以外,也不可忽略其矛盾的一面。确切地说,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这么一来,会不会混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这里的关键是要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性。
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它的特殊性的,原因是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基础上转向社会主义的。变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这一本应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完成的历史变革,现在却要由社会主义社会完成,尢异会导至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阶段的主要含义。再加上改变旧的体制也是为使城市经济重新置于商品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也必然会使我国商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这些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的商品经济发展是自高到低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为零点的斜线,那末,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将是从低到高再到低的一条抛物线。
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这就必然会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产生一系列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的特点,其中主要有:①社会主义商品内涵的某些变化,即全民所有制商品是一种带有某些直接社会产品属性的商品,成为一种‘亦此亦彼性’的鸭嘴兽式的事物。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本身的二重性所决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相适应。②商品的范围缩小。在公有制范围内,劳动力已不是商品,名誉、良心等更不能成为商品。⑧商品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即除了等价交换、相互竞争的传统商品关系以外,还包含了企业间相互支援、协作以及国家与企业间的计划关系等。④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形式的变化。尽管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已丧失了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唯一调节者的地位,而且,价值规律也取得了计划表现的新形式。
三、在社会主义商品理论基础上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商品理论为改革提供丁扎实的基础。各方面的改革必须反映商品经济的要求,其中主要有:
1.所有制的改革。尽管所有制问题是分析商品的基础,但是在当前,应该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所有制的改革。既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劳动产品是商品,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那末,现有的全民所有制必须改革。仅仅提全民所有制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否够了?当前理论界提出的实行股份制,增加集体所有制成分,或者完全以企业所有制来改造全民所有制的想法,都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
为了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现实出发,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也应该有发展的余地。估计,个体经济在农村将有巨大的生命力。温州农村的经验表明,个体经济将是调动广大贫困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有效形式,从而也应该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大力支持各种类型的联合经济的发展,因为联合可以把各种潜在的生产要素组合成巨大的生产力。还应该允许外资和一部分国内私人企业的存在,这也是发展当前我国商品经济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2.完善市场体系。在旧的经济体制下,连消费品市场也不完整,更淡不上市场体系。社会主义经济既然是一种商品经济,就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否则,就没有商品经济活动的舞台。最近几年,为什么企业扩权老是碰到重重困难,上级的一些扩权规定到企业堆以成为现实,主要原闽是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企业难以施展其力。完善市场体系,一是指各类市场必须配套成龙,即除丁完善和发展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以外,还必须建立一系列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资金市场的活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状况,改革银行,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发展各类民间信用。中国必须改变劳动力地区和部门垄断制的落后状况,解决技术力量薄弱而又大批积压的矛盾,应该承认在个体所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积极作用。在公有制范围内,是不是有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完全可以进一步研究讨论,但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必须成为事实。
完善市场体系,还包括各类市场之间必须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不仅是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还是指各地区市场、城乡市场,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联系。并且还要体现出有计划市场等社会主义的特点。
3.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这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将是重大变革,即要根据社会主义商品的内在二重性来建立双重的经济运行机制,而且其涉及面是相当广的。
在生产目的机制上,要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与企业生产目的的差别。对社会主义企业来说,由于它地位的双重性,因此也衷现出双重的生产目的,既要从全社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出发来组织生产,又要从获取利润的需要出发。尽管社会主义利润最终也是为全体人民和本企业职工利益服务的,但是从企业组织生产的出发点来看,确实存在着需要正确处理的双重目的。
在经济调节机制中,则是计划和市场或者说计划调节和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双重机制发挥作用。是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主,还是互相交融、平起平坐?最近几年有过比较激烈而深入的争论。“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或者说‘宏观计划,微观市场,经济杠杆衔接’的三段论式,已成为比较多入主张的社会主义经济调节的目标模式。这里的主要难点是人们控制和运用经济杠杆的能力,是否能把微观的市场活动纳入到宏观计划的轨道。这也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所没有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此外,在按劳分配机制中,必须存在全社会的按劳分配与企业范围按劳分配两个层次,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范围内,则还存在着非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
四、商品经济作用的二重性
最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经济生活都比较活跃,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其中包括:生产和流通中的盲目性:假伪冒商品的大量存在,贪污盗窃欺诈活动的增加,不正之风有所滋长,以及雇工剥削和私营企业的出现等。这些问题,显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国外飞来之物和旧社会的残余痕迹。
为什么会这样?一是与价值规律作用的自发性有关。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除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农村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时期,或者说商品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价值规律自发性的消极影响,就可能会多一些。二是商品拜物教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商品拜物教内在于商品关系之中,尽管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处处是商品拜物教世界的情况,现在已不再存在,但是商品拜物教关系并不能完全消失。三是在当前我国的商品经济中,除了公有制商品经济以外,还有非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存在,从而其消极影响必然比公有制商品经济会多一点。
应该说,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常常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对这几年存在的那些问题可以听之任之,熟视无睹,而只是说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一是要如实地承认这些消极影响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认识到它只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次要方面,决不能因此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可能把这些消极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本身,就是消除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不足而存在的一些消极影响的有力措施。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