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星”走出集体合作、共同富裕之路
贾安坤 龚介民 李生杰
在今年7月上旬召开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表扬了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的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紧接着7月16日,在由上海市法学会主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农民土地问题研讨会”上,九星村以非农用地兴建市场村,建立了富民强村长效机制的成功经验,成了专家们的热点话题。大家认为,九星村的实践在农村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典型意义。
穷村十年写辉煌
九星村原有土地4700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上海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被征收征用3100亩,尚剩余非农用地1600亩。这个村当时在七宝地区穷得出名的3700多名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自1994年起,不断摸索和创新,在1600亩非农用地上,逐步建立了拥有22个大项目的九星村综合性大市场,形成了集聚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快速增长。以2005年为例:
一、原来平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成了综合市场的管理者,平均年收入达到35000元;
二、全村净利润18亿元,而在1994年全村负债1780万元,负债率高达84%;
三、向国家交纳税金8520万元,占了全村全年265亿元积累的三分之一;
四、来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的5400户经营者,入驻九星村综合市场,也即九星村解决了两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承担了原不属自己承担的这一重大社会责任;
五、综合市场集聚效应的形成,批量销售额120亿元,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和商品零售经销采购商,前者在这里购买到价格便宜、经济适用的商品,而后者又激活了许多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六、九星村强村的逐步形成,使得全体村民享受的教育、卫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的金额,远远高于上海近郊的任何一个村。
集体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通向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九星村富民强村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在我国广大农村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5年,九星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村(名列十大名村之三)和中国特色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吴恩福,同时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村官”。而在上海428个亿元村中,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九星村的经济实力仍雄居榜首。
不走“行不通”之路
如前所述,1994年之前,九星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经济实力位居七宝镇倒数第2名。老年村民曾经23个月拿不到退休金,部分村民两年半报销不了应该报销的医疗费用。1994年只剩下1600亩非农用土地,平均每个村民不足3分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是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
就在1994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通过与村民商量,又经过多次反复讨论研究,觉得有三条行不通的途径。这就是:
一,继续搞农业,这不符合实际。1600亩土地均为非农用土地,这是此前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准转性的,其中包括队办企业厂房、仓库、场地、道路,另有宅基地等,无法复耕;况且,农业产出低,一亩地年收入不过千把元,九星村村民靠此只能半饥,不能温饱。
二,继续发展村办工业,但原有的几家村办企业已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村民当年“神抖抖”当征地工进厂,后来灰溜溜做了下岗工,生活无着落,叫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不是办法。
三,“出卖”土地使用权,引进开发商搞房产,但这是一锤子买卖,土地没了却富了房产开发商,村民得益少甚至无利可图。让开发商前来搞房产,说到底是吃了子孙饭,绝了后代路。
究竟怎么办?九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志,通过联系实际的学习,并认真讨论研究,认识到: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包括非农用地,其所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归集体农民所有;所有权的核心是支配权,农民拥有了对非农用地的支配权,便有了长效致富的产权制度保障。这是认识升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根据上海市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而九星村位于上海近郊城乡结合部,具有交通便捷人气旺等区域优势,大城市建设使市民住宅区向近郊扩容,这个庞大的扩容,需要大量的各种建筑材料。
将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统一起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在1600亩非农用地上建立市场,将办不下去的村办工业让位第三产业,坚持走“以市场富民,以市场强村”之路。他们用了十余年时间,跨出了持续高效发展的三大步。
第一步,自1994年始,建“三场一路”,采用合作形式、租赁形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统一管理的经营策略,积极稳妥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九星人闯市场的初探,这一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初见成效。
第二步,更为明确村办工业为办市场让路,把以往建好的厂房改为商铺,形成了星东路商业一条街。这便是九星综合市场的雏形,这一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步,在所有1600亩非农用地上,除纵横交错的街道外,用了五年多时间,改造和兴建了占地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营业用房1万间,进驻商家5400户,形成建材、建筑装潢、不锈钢制品、五金、电器、汽配、家具、酒店用品、茶叶、农贸、文具用品等22大类的九星综合市场村。这个综合市场村,年均批量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成为广大消费者装饰装潢最理想的一站式购物和零售商生产资料采购的大市场,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2005年,九星村实现可支配收入331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至2005年底,集体净资产573亿元,今年1月至6月底,实现农方收益202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4848万元,增幅3141%;实现利润1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949万元,增幅高达2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星村随着村级经济实力的逐年增强,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节节高。且不说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高达20000元;受到鼓励的支持迁居城镇的643个农户共计2162人,每人可享受物业补贴费1200元,仅此一项年补贴就达260万元;全村830名女满50周岁、男满60周岁退休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养老金548元,一年发放总额为380万元;村民子女上大学、读硕士,每人每年分别补贴5000元和8000元。
长效增收,奥秘何在?
处于城郊结合部的九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明白,对村民而言,1600亩非农用土地是最值钱最有价值的不可再生的永久性资源。在这仅有的一片土地上,九星村坚持做到:一不搞使用权转让的较低的绝对地租;二不搞土地批租;三不搞引进房地产开发商的一次性收益项目;四不搞风险较大的工贸企业经营;五不搞占地多的农民别墅居住用地,而鼓励和支持村民移居城镇,村里给予足够补贴,其“户籍”仍属九星村村民,只是腾出地来让村里统一开发。
如此惜土如金地开发非农用地,形成了市场业态,最初几年在有限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地域优势和初始投资带来的级差地租形态Ⅰ和级差地租形态Ⅱ;紧接着又以资本积累滚动再投入,也即花了2亿多元资金拓展市场用地的阶段性、周期性发展,加强市场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使市场业态发展和交易又逐步快速提升,获得了与农业投入相反的市场投资开发效益大幅递增,也可称之为创新型级差地租形态Ⅲ。
随着九星村这一形态的综合市场村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单位非农用地收益率逐年飙升,村的净资产积累也发生了裂变。(见下表)
非家用地每平方米收入
单位:元13521327041058419982002200320042005年
村净资产积累
单位:元064095115166261412573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
十余年来,九星村探索和创新的成功实践一直受到镇、区两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关心和支持。当九星村迈过前两步、进入第三步的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即2001年6月12日,时任中共闵行区委书记黄富荣,带领区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到九星村调查研究,认为九星村以级差地租收益立项,建立综合市场村的这条路走对了,选准了。
九星村的创新实践给了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有益的启发,这就是:尊重集体农民对农用土地和非农用土地的所有权和自主经营权,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以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上海郊区农村而言,既有城郊结合地区和远郊地区之分,也有比较富裕的地区和比较贫穷的地区之别,对非农用土地的支配权和经营权的使用,究竟采取什么形式或形态,绝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在“十一五”期间,九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与时俱进,对今后的五年发展有了初步的打算;特别是在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先后几次讨论和研究,做出了在现有1600亩非农用地上的新发展规划,以提升综合市场的档次、功能和规模。即自主开发:
一、10万平方米的餐饮、娱乐服务业;
二、2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
三、3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
四、50万平方米的展柜式商厦;
五、80万平方米的物流业。
照此新发展,必将走出一条共同富裕通向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九星村的前景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