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集体经济发展
确保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张智勇
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无论是在理论界或是在政界集体经济都处于—种被忽视的境地。关于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集体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的前景引起了部分人的疑虑。事实上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重新认识和振兴集体经济,成为今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集体经济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成本的重要承担者。国有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轨成本的承担者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客观的讲,国有经济并非唯一的承担主体。(1)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考察,建国之初,许多中小城市的国有企业产生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自1958年大跃进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实力较强的集体企业被升格为国有企业,留下的集体企业大多是实力较弱的部分。如果说国有企业为改革特别是改革初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金基础,从而直接承担了改革成本的话,那么城镇集体经济则通过历史上为地方国有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基础的方式,间接承担了今天改革成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体经济窘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根源,同时更应该承认国有工业的成就与集体企业曾经做出的贡献分不开。值得庆幸的是,在整个改革的历程中,无论是乡村集体经济,还是城镇集体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乡镇企业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城镇集体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1995年,工业产值达2152亿元,上缴税金8296亿元。正是因为集体经济在为改革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努力保持了自身的良性运转,因此,集体经济不仅不是市场经济改革中需要淘汰的对象,相反是市场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2)从现实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集体经济一直被当作“二国营”来对待。因此在承担社会义务和上缴利税等方面都与国有经济做出了同样的贡献。据1996年全国城镇清产核资办对13313户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清产后的资产总额为1417亿元,全部负债为113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2%,比国际公认标准高出30个百分点,比同期国有企业高10个百分点。但1995年上缴的集体所得税仍达11906亿元,2001年上升至17222亿元。必须指出的是,城镇集体企业多为规模(限额)以下的小企业,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小企业总数的201%为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克服了资金配套不足,政策配套滞后,职工工资锐减的诸多困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城镇集体经济自身的改革付出了巨大成本,为改革的稳定推进做出了贡献。仅据武汉市工业合作联社提供的数据,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上半年,武汉市工业合作联社15户企业通过职工身份转换、补偿等方式共安置职工3360人,安置费用加上其他费用共计455544万元,同时对在职人员每人每月缴纳150元社保金。如果从全国看,这个数字将十分巨大。城镇集体经济的这些举措,有效地弥补了当前社会保障的不足,在国家支持有限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偏窄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了内部职工分流配置问题,为改革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1)在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如何做到既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关系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相对比重逐步下降,导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集体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这一结果的发生。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中,1978~1996年国有经济占整个工业的份额从776%下降到285%,下降了491个百分点。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趋于下降的形势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2)从国有经济对经济生活渗透的领域来看,国有经济将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逐步退出竞争性的行业。在这一点上,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无论第一、二、三产业,还是城市和乡村,集体经济都表现出较好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可以有效地确保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3)公有制经济不仅包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含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深化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基础上,集体经济如果能积极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嫁接,那么,集体资本参与组成的股份制也将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从股份合作制的角度来讲,城镇集体经济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深化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经验与借鉴。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内涵,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如何避免国有小企业改革对公有制在经济中主体地位的影响,实行股份合作制将是个很好的选择。
三、集体经济是解决特殊人群就业的重要渠道。(1)集体经济是弱势就业群体免于失业的有效途径。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修改和通过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且把农村和城镇中的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归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的起源,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合作社是经济上的弱者为了解决自身经济困难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只要存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就需要合作社,就需要各种实现形式的合作、集体经济。合作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广大弱势群体创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会,能够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的合作经济组织——西班牙蒙德拉贡集团是迄今为止成功解决严重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的典范。从城镇来看,无论当年的手工业者还是今天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知识结构、资金、年龄等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上个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体经济在解决城镇就业这一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严峻的就业条件下,结合国企减员增效的实际,重新认识和挖掘集体经济在促进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潜能,无疑是在新形势下利用多种渠道、发挥多方面积极性解决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2)在社会福利事业中,集体经济功不可没。对于残疾等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集体经济历来担负着其他经济形式无法比拟的重任。2001年,集体所有制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达34871户,占全国该类单位总数的8991%;集体单位人员 117085人,占596%。在社会福利企业中,集体企业为29811户,占全国的7849%,安置职工1276329人,占7984%。集体经济为缓解弱势群体贫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特殊贡献。(3)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人员其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方面处于相对劣势。集体经济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集体经济的发展,适应了我国人口多,人口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在促进大规模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作为集体经济形式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成功有效的实现了农民向工人,乡村向城镇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集体经济对就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形式。
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经济能够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最能动的要素。因此,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下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市场经济功能看,追逐利润最大化是资源配置的持久动力。因此,注重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采取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显得十分必要。集体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劳动者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共同劳动、民主管理、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从理论上讲,与国有经济相比,集体经济产权更为明晰,对市场适应能力更强。与私营经济相比,集体经济克服了现实中私营经济中雇用关系导致的劳资冲突与纠纷,降低了劳资协调的成本,具有更强的凝聚力。从长远来看,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这无疑增强了劳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动力,从而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就目前来看,集体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潮,这既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有关,也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关。但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长期存在,这是必然的趋势。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集体经济的地位、性质、作用和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相信在今后的改革中,对集体经济加快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新型集体经济在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必将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