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行时间:2006-04-20
网站编辑:武丰
来源:研究所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武  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未来5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应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永无休止的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新产业诞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互联网、大型超音速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一个又一个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相继诞生。今天,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使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以及高产出、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方向发展,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着人们丰富多彩的需求,信息、生物、能源、纳米等高技术及其融合,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也要看到,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要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又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切实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行时间:2006-04-20
网站编辑:武丰
  
来源:研究所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武  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未来5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应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永无休止的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新产业诞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互联网、大型超音速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一个又一个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相继诞生。今天,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使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以及高产出、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方向发展,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着人们丰富多彩的需求,信息、生物、能源、纳米等高技术及其融合,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也要看到,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要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又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切实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