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转变职能服务基层 开创联社发展的新局面
发行时间:2006-04-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职能服务基层  开创联社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市联社)是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联社职能,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联社队伍,全方位为成员单位服务,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推进了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适应形势变化,搞好联社定位

近几年来,企业改革转制步伐明显加快,新型的多元化的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属地化管理。在这种新形势下,联社难以适应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要继续承担全市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重任,市联社就必须从自身改革做起。为此,我们主动转变观念,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市场理念,拓展联社功能,自觉将市联社的职能定位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实施企业化运作,以加强资产运营为核心,为各级联社和成员单位指导与服务,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市联社新的定位,比过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过去市联社是领导管理机构,成员单位由行政划定,而现在遵循自愿、自主、合作、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成员单位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过去市联社以获得行政拨款和收取管理费为生存基础,而现在则以自身资产运营获取收益,并服务于成员单位;过去市联社的服务对象是单一的集体合作企业,而现在则广泛面向自愿参加的单一或混合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过去市联社的组织结构是“三级联社”的垂直框架,而现在是垂直与平面交叉,向全市各层面延伸,具有更广泛的区域性;过去市联社的组织网络实行条块分割,而现在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成员间加强了互动与交流,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共同发展;过去市联社成员间无经济利益关系,而现在成员间可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资产纽带关系,成为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过去市联社主要运用行政管理职能向下传达政府的政策,而现在加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沟通;过去市联社主要是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对下指导,而现在扩大到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对下提供更广泛的信息予以服务。市联社职能重新定位后,更贴近了市场,受到了基层成员单位的欢迎,也为联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潜在的空间。

二、改变联社组织结构,不断扩大联社队伍

市联社从长远目标着眼,努力拓展新成员,为发展壮大联社经济奠定基础。在1999年召开的市联社“三代会”上,作出了“重新布局,重心下移”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市联社是“各级联社共同自愿组建的经济联合组织”,第一次把“自愿”的原则列入章程,冲破了行政划定的藩篱,既使成员单位有了自主选择权,又为接纳新成员敞开了联社的大门。

我们在巩固原有的市、区(局、中央在沪企业)、街道(公司)三级联社网络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新成员,先后吸收了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一些属地化管理的轻纺国有企业改制后也成为了我们的成员单位。现有各类企业的理事105人,占理事总数的42.51%

为促进区街经济发展,我们吸收了全市70%街道社区经济组织加入了联社队伍,现有街道理事73人,占理事总数的29.55%;还吸收了13名市政府综合部门的理事和12名各区政府地区办的理事,占理事总数的10.12%。通过联社的平台,各成员间更方便了联系与沟通、支持与互动,促进了区街经济发展。

目前,市联社有理事247名,常务理事29名。在全市19个区县中,有17个设有理事单位;有12家市属局(控股集团公司)设有理事单位;有11家中央在沪单位设有理事单位。联社工作面覆盖全市各个层面。

三、多方面为基层服务,推进集体经济发展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改变过去行政管理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对成员单位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更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尤其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寻找市联社的工作定位和服务内涵,联社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积极开展政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海市国资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等4个文件出台前,市联社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对文件提出了修改建议。这些文件出台后,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后,市联社都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先后召开了各级联社和集体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研讨会、工作交流会和改革工作会,推进了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市联社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对工商、税务、财务、劳资、再就业、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还深入基层,具体帮助企业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过去合作社企业没有参加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职工反响很大。市联社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理事作用,经多次沟通协调,终于妥善解决了“三险一金”问题,理顺了合作社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拥护。

二是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服务功能,促进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了发挥不同层面理事的优势和工作积极性,市联社并不只限于一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还成立了由理事自主选择参加的各种专业委员会,有效地推动了市联社工作的开展。推进改革工作专业委员会,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把企业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在指导企业改革中,采职各种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对重点企业组织“会诊”,提出针对性建议,受到了基层联社和企业的欢迎。社会生活服务专业委员会,针对联社企业中70%属于中小型商业服务业,点多面广的特点,经常与街道社区经济组织的同志探索社区生活服务发展的新思路,组织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的社会生活服务,市联社因此多次被上海市重点工程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小企业服务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工作网络,并先后邀请市社科院、工商局、工商银行等有关同志就中小企业发展趋势、新办企业要求、融资贷款等问题开展讲座与座谈,还汇编了有关搞活小企业的政策和资料,受到企业好评,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市联社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或有关部门举办讲座、咨询活动,先后组织了“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社会保险改革回顾、现状和展望”、“我们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如何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企业中的经济纠纷、劳动纠纷”等一系列形势报告、专业知识讲座。市联社还每年对企业经营者、会计等开展继续教育、专业知识的岗位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选派干部参加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进修班、财会函授大专班学习等。据初步统计,总社“五代会”以来,有近2000人参加了各类培训,1000余人到系统外学习考察,其中2005年来就有200余人到欧洲、港台等地考察。这些活动,不仅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一批业务骨干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联社工作的开展。

四是开展经济活动,实现增值增效。市联社在成员单位中积极开展经济活动,组织各级联社和集体合作企业参加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展示、交易洽谈会,与市属集团公司的集体企业联合开发新项目,协调落实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组织各类企业进入开发区等活动,推动了成员单位的经济发展。同时在由“管理”为主向“合作伙伴”为主转变的实践中,市联社投资参与了一些联社或企业的建设项目,如上海公兴搬场公司、上海亚发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投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2003年,市联社直属企业净资产比1997年增长了近三成,市联社系统营销总收入达到575亿元,上缴税金38.12亿元,实现利润22.3亿元,为上海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新贡献。

转变职能服务基层 开创联社发展的新局面
发行时间:2006-04-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职能服务基层  开创联社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市联社)是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联社职能,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联社队伍,全方位为成员单位服务,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推进了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适应形势变化,搞好联社定位

近几年来,企业改革转制步伐明显加快,新型的多元化的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属地化管理。在这种新形势下,联社难以适应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要继续承担全市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重任,市联社就必须从自身改革做起。为此,我们主动转变观念,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市场理念,拓展联社功能,自觉将市联社的职能定位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实施企业化运作,以加强资产运营为核心,为各级联社和成员单位指导与服务,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市联社新的定位,比过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过去市联社是领导管理机构,成员单位由行政划定,而现在遵循自愿、自主、合作、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成员单位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过去市联社以获得行政拨款和收取管理费为生存基础,而现在则以自身资产运营获取收益,并服务于成员单位;过去市联社的服务对象是单一的集体合作企业,而现在则广泛面向自愿参加的单一或混合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过去市联社的组织结构是“三级联社”的垂直框架,而现在是垂直与平面交叉,向全市各层面延伸,具有更广泛的区域性;过去市联社的组织网络实行条块分割,而现在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成员间加强了互动与交流,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共同发展;过去市联社成员间无经济利益关系,而现在成员间可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资产纽带关系,成为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过去市联社主要运用行政管理职能向下传达政府的政策,而现在加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沟通;过去市联社主要是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对下指导,而现在扩大到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对下提供更广泛的信息予以服务。市联社职能重新定位后,更贴近了市场,受到了基层成员单位的欢迎,也为联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潜在的空间。

二、改变联社组织结构,不断扩大联社队伍

市联社从长远目标着眼,努力拓展新成员,为发展壮大联社经济奠定基础。在1999年召开的市联社“三代会”上,作出了“重新布局,重心下移”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市联社是“各级联社共同自愿组建的经济联合组织”,第一次把“自愿”的原则列入章程,冲破了行政划定的藩篱,既使成员单位有了自主选择权,又为接纳新成员敞开了联社的大门。

我们在巩固原有的市、区(局、中央在沪企业)、街道(公司)三级联社网络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新成员,先后吸收了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一些属地化管理的轻纺国有企业改制后也成为了我们的成员单位。现有各类企业的理事105人,占理事总数的42.51%

为促进区街经济发展,我们吸收了全市70%街道社区经济组织加入了联社队伍,现有街道理事73人,占理事总数的29.55%;还吸收了13名市政府综合部门的理事和12名各区政府地区办的理事,占理事总数的10.12%。通过联社的平台,各成员间更方便了联系与沟通、支持与互动,促进了区街经济发展。

目前,市联社有理事247名,常务理事29名。在全市19个区县中,有17个设有理事单位;有12家市属局(控股集团公司)设有理事单位;有11家中央在沪单位设有理事单位。联社工作面覆盖全市各个层面。

三、多方面为基层服务,推进集体经济发展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改变过去行政管理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对成员单位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更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尤其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寻找市联社的工作定位和服务内涵,联社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积极开展政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海市国资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等4个文件出台前,市联社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对文件提出了修改建议。这些文件出台后,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后,市联社都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先后召开了各级联社和集体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研讨会、工作交流会和改革工作会,推进了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市联社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对工商、税务、财务、劳资、再就业、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还深入基层,具体帮助企业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过去合作社企业没有参加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职工反响很大。市联社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理事作用,经多次沟通协调,终于妥善解决了“三险一金”问题,理顺了合作社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拥护。

二是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服务功能,促进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了发挥不同层面理事的优势和工作积极性,市联社并不只限于一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还成立了由理事自主选择参加的各种专业委员会,有效地推动了市联社工作的开展。推进改革工作专业委员会,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把企业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在指导企业改革中,采职各种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对重点企业组织“会诊”,提出针对性建议,受到了基层联社和企业的欢迎。社会生活服务专业委员会,针对联社企业中70%属于中小型商业服务业,点多面广的特点,经常与街道社区经济组织的同志探索社区生活服务发展的新思路,组织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的社会生活服务,市联社因此多次被上海市重点工程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小企业服务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工作网络,并先后邀请市社科院、工商局、工商银行等有关同志就中小企业发展趋势、新办企业要求、融资贷款等问题开展讲座与座谈,还汇编了有关搞活小企业的政策和资料,受到企业好评,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市联社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或有关部门举办讲座、咨询活动,先后组织了“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社会保险改革回顾、现状和展望”、“我们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如何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企业中的经济纠纷、劳动纠纷”等一系列形势报告、专业知识讲座。市联社还每年对企业经营者、会计等开展继续教育、专业知识的岗位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选派干部参加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进修班、财会函授大专班学习等。据初步统计,总社“五代会”以来,有近2000人参加了各类培训,1000余人到系统外学习考察,其中2005年来就有200余人到欧洲、港台等地考察。这些活动,不仅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一批业务骨干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联社工作的开展。

四是开展经济活动,实现增值增效。市联社在成员单位中积极开展经济活动,组织各级联社和集体合作企业参加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展示、交易洽谈会,与市属集团公司的集体企业联合开发新项目,协调落实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组织各类企业进入开发区等活动,推动了成员单位的经济发展。同时在由“管理”为主向“合作伙伴”为主转变的实践中,市联社投资参与了一些联社或企业的建设项目,如上海公兴搬场公司、上海亚发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投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2003年,市联社直属企业净资产比1997年增长了近三成,市联社系统营销总收入达到575亿元,上缴税金38.12亿元,实现利润22.3亿元,为上海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