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张如秀
什么是新型集体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江泽民同志提出实行“两个联合”的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新型集体经济的本质。因此,我认为“新型集体经济”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经济。在现阶段,新型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一、发展集体经济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提倡和鼓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以手工业发达闻名世界的国家。古老手工业的新生和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崛起,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符合中国国情。我国《宪法》对集体经济有明确的说明和规定。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六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该社会的经济性质,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中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几个方面的总和,就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例如,在日本、美国,虽然社会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国有经济,但是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占主要地位。所以,它们的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适合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体现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集体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先进生产力,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这一重要国情。(2)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由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些竞争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面对这种趋势,只有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3)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集体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了一大批餐饮、商贸、旅游、房地产、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需要解决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万人,加上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余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构建和谐社会,怎样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集体企业遍布城乡,拓展现代化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地安排劳动就业,能给下岗失业职工和城乡富余劳动力创造众多的工作机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集体经济应该得到提倡和鼓励。
二、“两个联合”是对“二国营”的一个突破,“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为什么说以“两个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是新型集体经济呢?我认为,主要是相对于“二国营”来说的。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二国营”的一个突破,是在明晰和承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由参与者自愿组织起来,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从历史渊源分析,合作经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英国诞生。以后合作经济遍布世界各国,充分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重大的现实作用。例如,日本的农协(农民协同组织)、台湾地区的农会,以及美国的各类协会等等。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明晰并承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这是它100多年来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大搞集体农庄,实行“全盘集体化”,废除农民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前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在我国,合作社是集体经济的最初形式。建国之初,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村按照土地改革法,将从地主那儿没收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接着由农民自愿入股组成了各种合作社;城镇积极而又稳步地开展手工业合作化运动。50年代初期试办合作社时,一些手工业工人发扬白手起家和自力更生精神,克服了资金短缺等困难,没有资金自己凑,没有工具自己带,买不到原料各方找,凭着一股志气终于打开了局面,把合作社越办越好,显示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这个时期的集体经济,是有“两个联合”这一基本特征的。但195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搞“一大二公”、“穷过渡”,农村集体经济急于从初级社向高级社、人民公社过渡,城镇也不适当地把大批手工业合作社转成国营工厂,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集体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对待,集体工业成了“二国营”,生产资料公有化,“两个联合”只剩下一个“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企业不能独立经营,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我国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异。这不仅使得我国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偏离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失去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出现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状况。
因此,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传统集体经济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型集体经济,是以“两个联合”为主,在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这是对“二国营”的一个“突破”,是对集体经济理论的一个“创新”。实行“两个联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集体经济的新内涵,“尤其要”得到提倡和鼓励。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当前受到忽视,“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都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同属主体地位。集体经济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是靠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经济有着比国有经济更具活力的因素。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这是对集体经济的充分肯定,在当前具有特别重大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石。然而,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种种议论,加上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社会上有些人提出“集体经济过时”,“集体资本退出”、集体企业“一卖了之”,等等。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2004年末,全国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共45.6万个,与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比较,减少40.2万个,下降46.9%,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因此,鼓励和扶持“两个联合”为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当前,亟需加大宣传新型集体经济的力度,以“两个联合”为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迫切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要得到提倡和鼓励。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摆脱对集体经济的认识误区,打破传统的集体经济的局限,积极开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社会作用以及扶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等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推动上海和全国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