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
在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崛起,开创了集体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局面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丰富市场供应、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集体经济多年来经过深入持久的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制度创新,涌现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优势,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的进程中,初步形成了产权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劳动用工市场化、利益分配要素化和企业制度现代化的五项基本特征,逐步革除了传统集体经济的种种弊端,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传统集体经济走出困境,获得新生。目前,上海各区县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形成的企业亏损金额大幅下降,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稳步健康发展,企业普遍经受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考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形成了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新格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从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营造一个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一项创新和突破,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作出贡献。
1、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只有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和上海经济都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群体事件上升,腐败屡禁不止等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归根结底都是与经济发展不充分有联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坚定地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
上海城镇集体经济中的集体企业,在改制前由于机制不活,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积压,债务沉重等因素造成生产难以为继,面临亏损倒闭的严峻局面。近几年来,通过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目前80%以上的集体企业已改制为多种形式混合所有制的新型集体企业。由于新型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三年来,上海城镇集体系统工业生产连续保持两位数平稳增长,工业总产值2002年增长20.9%,2003年增长22.5%,2004年增长23.8%,扭转了改制前生产速度连年下滑的状况。不但生产速度持续增长,而且工业利润逐年止跌回升,2002年起已实现全系统扭亏为盈。近三年来全系统工业利润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5.4倍,2003年增长36.7%,2004年增长38.7%,扭转了改制前经济效益连年下滑的状况。实践证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不仅有利于集体经济的自身实力增强,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
2、新型集体经济坚持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人人平等的原则,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自愿联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在生产经营上职工享有管理权,凡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问题,由职工(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所谓人人平等,就是在企业内部各就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集体企业实行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做到职工之间互惠互利,和谐相处,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新型集体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分配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发展快了,做大的“蛋糕”如何公平分配,是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做大“蛋糕”是前提,分好“蛋糕”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研究“蛋糕”如何做大,更要研究做大的“蛋糕”如何分配。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和谐因素,不仅低收入者有抱怨情绪,富人也会产生各种不满。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会造成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者没有消费能力,最后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制定政策调节措施,一方面使高收入者通过税收调节,保持适当合理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使低收入者达到中等收入阶层的水平,使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新型集体企业,普遍实施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确立起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职工的收入,在分配上实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4、新型集体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关系,拓宽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就业渠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流动能够实现增值,人员流动能够实现增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合理流动,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增收的机遇,让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近几年来,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点是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三个方面展开。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上海城镇集体企业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实践。一是进行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年龄、工龄、固定工、合同工、征地农民工、工伤残疾工等情况,全面细致的调查清楚。二是进行反复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向职工群众讲清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三是通过经济补偿,使职工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双方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签约后用人单位开出退工单。凡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职工,同时办理招工录用手续,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建立新的劳动关系。这样,职工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具备了合理流动的条件。如南汇区联社2004年抓了4户企业改制工作,共计有422名职工全部变更了原有的无限期劳动用工关系,同时新增岗位68个,扩大了再就业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在工业园区引进落户企业50多户,不但增加4280多万元税收,而且还安置近千人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了一份力量。
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发展和完善新型集体经济
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把全社会各类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是运筹兼顾各方、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一是要按照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提高新型集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二是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呼吁,抓紧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三是要加大舆论宣传,总结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理论研讨,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加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指导服务,创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优良业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