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 张兆安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不仅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且仍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来看,对上海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与改革完善提出以下若干思考。
一、对上海集体经济发展历史特征的思考
从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高潮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前后;第二次是在1958年提出解放妇女劳动力以后;第三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得到释放和解决返城知青就业安置问题以后。
从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两大历史特征:
1、上海集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建国以来集体经济三次发展高峰时期都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上海集体经济发展具有跳跃式的特征。
2、上海集体经济发展都是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相应的经济条件催生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集体经济的推动力量具有峰谷型和断续性的特征。
二、对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现实态势的思考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上海集体经济经过一放(放小),二改(改制),三混(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基本思路,企业改制面有所扩大,资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企业赢利能力有所增强,初步显现了集体经济改革已经取得较好成果。但是,当前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态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矛盾和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公有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且也使得整个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逐渐降低。1995年,国有经济占59.7%,集体经济占23.2%,非公经济占17.1%;2004年,国有经济占50.5%,集体经济占10.6%、非公经济占38.9%。
2、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探索,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政策法规还存在着空白。一方面,因“二国营”的思维定势以及“集退民进”和“集体经济消亡论”的影响下,一部分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在抓大放小中受到随意拆散消失;另一方面,因集体经济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状态,导向不够,支持不足,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3、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晰、界定困难的突出矛盾仍然未能找到有效的破解途径,从而使得集体企业各项改革举措难以入手,并且影响制约着集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产权运作和系统间的联合、兼并、重组。
三、对上海集体经济未来发展基础的思考
根据对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和现实态势的分析,从宏观环境与微观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审视,集体经济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上来看,当前尚不具备集体经济再一次大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集中表现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比较薄弱,集体经济的整个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2、从微观上来看,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也不尽完善,由于历史原因,集体企业的资产形成状况十分复杂,普遍存在着原始投入不清、产权主体不清、企业发展中资产关系不清的现象,加上政策法规导向不够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够,导致集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的缺失。
3、从现实上来看,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还是在于未来的路径选择,而这条现实的路径,必然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规、配套政策、明晰主体、转化机制等一揽子方案,从而进一步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四、对上海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
从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结合集体经济当前的矛盾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还是应该紧紧抓住以下三条主线,继续深化改革,谋求稳定发展。
1、第一条主线是改善发展环境。上海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整体发展环境的支撑。为此,当务之急应该抓紧出台顺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的集体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上海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同时,还要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予以继续改善。
2、第二条主线是明晰产权主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分认识集体企业、集体资产、集体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看到,集体企业减少了,并不意味着集体资产的完全丧失;而集体资产的客观存在,集体经济也就不可能消亡。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与创新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集体经济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3、第三条主线是深化企业改革。从总体把握的角度来看,在联社这个层面上,要结合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通过新法规、新政策的探索和推行,落实社会法人地位,明晰其作为集体资产出资人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企业这个层面上,要在明晰集体产权主体的前提下,重点是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为传统的集体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