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充分认识新型集体经济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发行时间:2006-02-20
网站编辑:陈兆忠
来源:研究所

充分认识新型集体经济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副主任 陈兆忠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都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同属主体地位,它与国有经济具有许多共同的本质特征。加快改革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集体经济转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融入又快又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序列,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准确认识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当前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体经济正处在理论突破、实践突破、操作突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到底如何看待集体经济。200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总社“六代会”提出,要坚持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之所以说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一个突破,核心在于其产权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化。所以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新的角度来突破原有的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看法。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提出有利于正确认识集体经济的历史功绩

发展集体经济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经济长期并存,为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集体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几经折腾,几度兴衰,其之所以蕴藏着不竭的生命力,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大量地吸纳劳动者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大量新生劳动力产生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上每年仍有近千万人员就业问题急需解决,造成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多元投资,促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转换,创新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二国营”的性质和特征,以多种集体经济形式,拓展现代化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地安排劳动就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扼制贫富差距扩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拓展了新的思路,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正确认识集体经济的历史功绩,还在于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集体经济概念,使集体经济的功能在形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劳动用工市场化、利益分配要素化和企业制度现代化等方面得到延伸,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集体经济,必将更具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从上海郊区来看,经过多年来深入持久的改革,80%以上的传统集体企业已改制为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集体企业,扭转了改制前生产速度、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的状况。据统计,郊区城镇集体经济系统,工业总产值2002年增长20.9%,2003年增长22.5%,2004年增长23.8%;工业利润2002年增长5.4倍,2003年增长36.7%,2004年增长38.7%,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新型集体经济的新生和发展。

二、正确看待集体经济体量的大与小,牢固树立发展集体经济信心

对集体经济体量的缩小,是一些部门和同志忽视集体经济发展的“理由”之一。如何看待集体经济的体量?我以为,同样要从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出发,才能找到答案。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使我们看到,必须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打破传统的纯集体经济的局限,看到集体经济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源源不断地向其他经济组织延伸和拓展,不断渗透于混合经济之中。看不到这一现象,很难对当今的集体经济体量作正确的估价,很难正确认识其社会总量发生的变化。

分析集体经济的体量,可以从国有经济的改革得到有益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统计资料表明,20051月—7月,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467.7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3661亿元,增长18.5%;上缴税金总额3509亿元,增长15.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073亿元,增长22%。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统计资料又表明,截止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5万户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中仅3万户为国有企业。这几年,我国国有企业正以每年4000户至5000户的速度递减,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也由两年前的196户减少到现在的69户。上海同全国一样,纯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规模也逐步缩小。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传统行业的国有资产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行业集中,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国有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积聚效应,同时也扩大了国有资产总量,体现出国企改革的丰硕成果。如果只看纯国有企业,毫无疑问国有经济的体量在大大缩小,正是我们引进了“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概念,才能全面地反映出国有经济的总量和作用。

借鉴这个经验,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待集体经济的体量决不能只看传统集体企业的数量,必须从集体资本的本体和延伸部分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集体经济的总量状况。在2004年中国集体经济高层论坛上,陈士能主任指出,2004年我国集体经济的总量已占全国总量的22%。据统计,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速为9.4%,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从3000多亿元增至2004年的13万多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从1000多亿元发展到30000多亿元,增长了30多倍。可见,集体企业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集体经济也要像国有经济一样,从社会化、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等大概念思考发展。在纯集体企业数量出现萎缩(这并不是坏事)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促使集体经济向新的经济领域中延伸,向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渗透,不断充实集体经济的内涵,扩大集体经济的范畴,探索集体经济实现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多种形式新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根据全国“六代会”精神,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打破本系统和所有制的界限,扩展成员结构,拓宽联合范围,只要承认联社《章程》,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自愿加盟联合,都可以成为新型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成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的思路和方式,积极主动收购和兼并社会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包括各类非公企业,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使新型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量迅速增加,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制止各种摊派平调、侵占勒索等侵权现象发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围绕本市“十一五”国企发展战略规划,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产权合理流动,推进资产重组、调整资产结构、激活资产优势,进一步促使集体资产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为国企发展搞好配套生产和全方位服务,为建设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搞好配套服务,构建集体资产流动发展、高效营运的新格局。

三、新型集体经济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成果

与传统集体经济相比,新型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发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优势。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对传统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吸收职工和经营者入股,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资金,改变了单一的对外封闭的产权结构,形成多元投资的混合经济结构,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一定范围内劳动者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形成劳动者个人所有和集体占有的新型产权制度,使企业产权代表人落实到位,明晰产权所有人,成为传统集体经济改制的创新成果。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由于传统集体企业机制相对僵化,缺乏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难以为继。改制后的新型集体企业,在新的产权结构下,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的新型劳动关系,实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逐步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集体经济恢复了原有的活力。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是企业改制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新型集体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如上海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改制前是一家陷入倒闭边缘的国有企业,上海市城镇联社出资先控股、后参股,将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新公司,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4年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通过30多道工序精心制造的数十个卷簧,用于“神六”航天飞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上,确保面积达36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按预定时间展开,保障了“神六”航天飞船能源驱动。如今协力公司正成为航天卷簧生产的“专业户”,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协力公司的事例,是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与集体经济合作,通过产权结构变动,形成新型集体企业加以发展的典型。

新型集体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集体经济前景看好,大有作为。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理论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总结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为新型集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充分认识新型集体经济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发行时间:2006-02-20
网站编辑:陈兆忠
  
来源:研究所

充分认识新型集体经济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副主任 陈兆忠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都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同属主体地位,它与国有经济具有许多共同的本质特征。加快改革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集体经济转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融入又快又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序列,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准确认识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当前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体经济正处在理论突破、实践突破、操作突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到底如何看待集体经济。200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总社“六代会”提出,要坚持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之所以说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一个突破,核心在于其产权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化。所以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新的角度来突破原有的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看法。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提出有利于正确认识集体经济的历史功绩

发展集体经济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经济长期并存,为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集体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几经折腾,几度兴衰,其之所以蕴藏着不竭的生命力,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大量地吸纳劳动者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大量新生劳动力产生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上每年仍有近千万人员就业问题急需解决,造成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多元投资,促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转换,创新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二国营”的性质和特征,以多种集体经济形式,拓展现代化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地安排劳动就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扼制贫富差距扩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拓展了新的思路,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正确认识集体经济的历史功绩,还在于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集体经济概念,使集体经济的功能在形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劳动用工市场化、利益分配要素化和企业制度现代化等方面得到延伸,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集体经济,必将更具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从上海郊区来看,经过多年来深入持久的改革,80%以上的传统集体企业已改制为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集体企业,扭转了改制前生产速度、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的状况。据统计,郊区城镇集体经济系统,工业总产值2002年增长20.9%,2003年增长22.5%,2004年增长23.8%;工业利润2002年增长5.4倍,2003年增长36.7%,2004年增长38.7%,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新型集体经济的新生和发展。

二、正确看待集体经济体量的大与小,牢固树立发展集体经济信心

对集体经济体量的缩小,是一些部门和同志忽视集体经济发展的“理由”之一。如何看待集体经济的体量?我以为,同样要从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出发,才能找到答案。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使我们看到,必须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打破传统的纯集体经济的局限,看到集体经济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源源不断地向其他经济组织延伸和拓展,不断渗透于混合经济之中。看不到这一现象,很难对当今的集体经济体量作正确的估价,很难正确认识其社会总量发生的变化。

分析集体经济的体量,可以从国有经济的改革得到有益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统计资料表明,20051月—7月,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467.7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3661亿元,增长18.5%;上缴税金总额3509亿元,增长15.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073亿元,增长22%。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统计资料又表明,截止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5万户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中仅3万户为国有企业。这几年,我国国有企业正以每年4000户至5000户的速度递减,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也由两年前的196户减少到现在的69户。上海同全国一样,纯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规模也逐步缩小。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传统行业的国有资产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行业集中,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国有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积聚效应,同时也扩大了国有资产总量,体现出国企改革的丰硕成果。如果只看纯国有企业,毫无疑问国有经济的体量在大大缩小,正是我们引进了“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概念,才能全面地反映出国有经济的总量和作用。

借鉴这个经验,新型集体经济的概念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待集体经济的体量决不能只看传统集体企业的数量,必须从集体资本的本体和延伸部分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集体经济的总量状况。在2004年中国集体经济高层论坛上,陈士能主任指出,2004年我国集体经济的总量已占全国总量的22%。据统计,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速为9.4%,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从3000多亿元增至2004年的13万多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从1000多亿元发展到30000多亿元,增长了30多倍。可见,集体企业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集体经济也要像国有经济一样,从社会化、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等大概念思考发展。在纯集体企业数量出现萎缩(这并不是坏事)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促使集体经济向新的经济领域中延伸,向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渗透,不断充实集体经济的内涵,扩大集体经济的范畴,探索集体经济实现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多种形式新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根据全国“六代会”精神,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打破本系统和所有制的界限,扩展成员结构,拓宽联合范围,只要承认联社《章程》,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自愿加盟联合,都可以成为新型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成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的思路和方式,积极主动收购和兼并社会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包括各类非公企业,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使新型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量迅速增加,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制止各种摊派平调、侵占勒索等侵权现象发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围绕本市“十一五”国企发展战略规划,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产权合理流动,推进资产重组、调整资产结构、激活资产优势,进一步促使集体资产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为国企发展搞好配套生产和全方位服务,为建设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搞好配套服务,构建集体资产流动发展、高效营运的新格局。

三、新型集体经济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成果

与传统集体经济相比,新型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发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优势。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对传统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吸收职工和经营者入股,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资金,改变了单一的对外封闭的产权结构,形成多元投资的混合经济结构,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一定范围内劳动者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形成劳动者个人所有和集体占有的新型产权制度,使企业产权代表人落实到位,明晰产权所有人,成为传统集体经济改制的创新成果。新型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由于传统集体企业机制相对僵化,缺乏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难以为继。改制后的新型集体企业,在新的产权结构下,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的新型劳动关系,实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逐步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集体经济恢复了原有的活力。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是企业改制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新型集体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如上海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改制前是一家陷入倒闭边缘的国有企业,上海市城镇联社出资先控股、后参股,将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新公司,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4年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通过30多道工序精心制造的数十个卷簧,用于“神六”航天飞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上,确保面积达36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按预定时间展开,保障了“神六”航天飞船能源驱动。如今协力公司正成为航天卷簧生产的“专业户”,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协力公司的事例,是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与集体经济合作,通过产权结构变动,形成新型集体企业加以发展的典型。

新型集体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集体经济前景看好,大有作为。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理论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总结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宣传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为新型集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