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势女性的就业新路
——记王翠玉是怎样创办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劳动力市场上日渐出现了一部分易受排斥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受教育机会少、家庭和社会地位低的弱势妇女群体。据上海南汇区妇联对惠南镇43个村、430户家庭上门调查,16~54周岁女性中,无业女性的比例率为24.6%,且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达到90%;在无业女性中,要求参加实用劳动技能培训的人数比例为34.9%,具有择业意向的人数比例为54.6%。随着上海高楼耸立、高架贯通、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四五百万外来民工流入,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外来媳妇;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妇女;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形成了一批下岗女工。这些人员,得到就业岗位是她们的共同要求。在解决弱势妇女群体就业方面,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做了许多实事。为此,我们实地采访了在上海市黄浦区著名游览胜地豫园附近的这座免费学校。
一走进教师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和全国教学进度表,免费培训的教学点达到30多个,有的已深入内蒙、江西等革命老区。墙上挂满了一幅幅鲜红的锦旗,上面写着“爱满天下、无私奉献”、“授教助人尽奉献、师德高尚感人心”等等。这些赠送给学院院长王翠玉和她的教师们的赞美词句,表达了许多弱势妇女群体的心声。
王翠玉院长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与以陈英副院长为代表的一些教师们一起,从1994年6月到现在,14年如一日,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为上海下岗女工、外来媳妇、进城女性务工人员、郊区失地女农民,以及全国贫困地区的困难群女性办函授班、办培训班、办讲习班、办合作社,先后进行了2万多人次、20多种专业、全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并在上海组织了17个手工编织姐妹合作社,为弱势女性的就业开辟了新路。
办函授班
函授班的学员曾一度分布在除台湾、香港、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要集中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就采取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办函授班,边远地区以函授为主。一方面,对部分学员,通过邮寄函授教材,方便学员在穷乡僻壤或流动打工的艰难环境中进行自学自修,定期通过书面批改作业,把教学指导到每个学员;另一方面,在上海有关区县及全国有关省市的地区乡镇,每年建立15~20个左右滚动式的面授教学点。
特别是从1998年9月开始,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学院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15余万元女子平民教育基金,通过内蒙、江西、山西3个省女性人才研究会的通力合作,在内蒙赤峰地区、江西永修、吉安等革命老区和山西小店区、平原市等城乡结合部,对5000名左右的农村贫困女性开展了全免费的农牧业技术、丝网花(穿珠)艺术培训和市场经营意识教育,从而使她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市场意识,并掌握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农牧业科学技术和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在当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如鱼得水,开始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如在中国十大贫困乡之一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通过多年的农牧业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大批农村妇女从原来只会野牧牛羊,学会了在家里的牛栏和羊圈里饲养奶牛和小尾寒羊,增加了经济收入。再如在江西吉安、永修、昌江等革命老区,有的通过学习运用养兔技术,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有的通过学习饲养奶牛,每年增加收入9000元;有的运用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指导农民建立蔬菜大棚,搞起了种植和养鸡养鹅的立体化农业,受到当地群众广泛欢迎。
办培训班
2002年春天,学院在一个民营企业家帮助下,在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有了一处不出租金的317平方米的办学中心点。但学院仍坚持“哪里有学员就办到哪里去”,就近招生,就近入学,全市每年有10个左右的滚动式教学点,最远的培训班办到了崇明横沙岛、松江小昆山和南汇的芦潮港和万祥镇。到目前为此,在上海,仅以女子学院在上海独创的服饰工艺系列培训一项,就培训了5000余名学员。她们有的运用自己学到的服饰工艺技术自谋出路,做了小业主小老板;有的被高级绒线店、服饰公司高薪聘用为高级技师,步入到了白领阶层;有的被学员(社员)民主推选为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正副社长,成了带领广大姐妹走上“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领头人。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香港汇丰银行的资助下,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分别在上海市的杨浦区、松江区、崇明县失业女性、外来媳妇及郊区离地女农民女性、上海进城女性务工人员举办了3个各为期近3个月左右的《服饰工艺》系列培训班。每期开班,第一课总是由王翠玉院长以“相信自己,走好自己人生之路”为主题进行主讲。3期共有153名学员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其中43位优秀学员得到表彰。
杨浦区的培训班在杨浦区妇联及延吉图书馆的支持下,52名学员从2007年10月14日至12月23日,大家济济一堂,认真学习,在各位老师和班主任的耐心指导下,克服了基础差、年龄大、记忆差、工作忙、家务重、身患疾病等困难,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操作,班级里出现了你教我、我帮你、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良好学习氛围。陈晖学员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服饰工艺培训班的学员,她虽然患有严重的脊椎炎症,走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2个多月的学习培训中,不仅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还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把一些基础较差的学员组织起来,手把手地示教。培训结束,学员们都获得了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颁发的《服饰工艺》专业合格证书。
松江区的一个培训班在石湖荡镇妇联的广泛发动下,41名妇女学员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2月结业,老师上的每一堂课,都非常认真地听讲,在实践操作中不懂就问。学员们做出了很多漂亮而精致的作品,有丝网玫瑰花、丝网新娘、娃娃、钩针衫、棒针围巾、抽纱刺绣方巾、穿珠小猫、小狗、彩球等等,五彩缤纷,应有尽有。这41名学员也都获得了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颁发的《服饰工艺》专业合格证书。结业典礼时,石湖荡镇党委书记和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的领导到会表示祝贺。
崇明的一个培训班在崇明县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站的支持下,从2007年9月到2007年12月举办了一期集“绒线编织、丝网花艺术、商店营业员”3种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共有60名学员参加,特聘了东华大学、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市商业学校的3位高级专业老师担任主教,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的两位老师担任助教。参训学员获得了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和上海市经委所属的上海市商业行业岗位资格考核站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岗位证书。
办讲习班
讲习班旨在提高合作社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2008年7月25~26日,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与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假上海新仙霞职业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为期2天的合作社社长讲习班。
讲习班以《中国工合国际精神与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为主题,特邀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苑鹏博士作《中国工合国际精神与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中国农村专业合作法与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专题讲座。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牵头组织的17个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正副社长近40人参加,其中不少来自崇明、松江、南汇、金山等边远区县的社长冒着炎热高温赶到会场。苑鹏博士的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有合作社的常识,也有实际操作,很受社长们的欢迎。
讲习班也重视自己的实践经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相互取长补短。在这次讲习班上,有13名社长就如何办社交流了经验。
办合作社
2001年春,中国国际工合组织来沪与学院联合举办《怎样组织合作社》的培训,使学院在女子平民教育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学员集中培训,相互认识,有了手艺,大都就业愿望强烈,因而跃跃欲试,这就有了办社基础。南汇区自成立第一个姐妹合作社的3年以来,在区妇联不断推动和运作下,已先后在惠南、祝桥、泥城、大团成立了姐妹合作社,该区的第5个姐妹合作社也于今年10月下旬在万祥镇成立。
这些合作社人数不等,少则七八人,多的有七八十人。虽然前进中有不少困难,但大家风雨同舟,体现了一种“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工合精神。她们通过集体的团队力量,努力拓宽市场渠道,多方争取加工订单,使合作社内的每家每户的家庭加工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起来,达到了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的。如宝山通一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她们本着走以自产自销为主,承接来料加工为辅的两者结合的道路,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展览会,打开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外加工任务,只要听到与编织有关的消息,她们就会马上主动与对方(厂方、企业)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她们研制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类时尚珠包,创出了品牌,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商标,成了宝山地区小有名气的礼品加工基地。
就业新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广大弱势妇女群体“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的现状,如何为下岗女工、失地妇女、外来媳妇多渠道、多方位提供劳动岗位?社区合作社为广大弱势妇女群体搭建了一个就业创业的平台,为她们多开辟了一条非正规就业的道路。
妇女合作社以社区为范围、“居家劳动”为特点,适合妇女既能照顾家务又能抓住空隙参加社会劳动的要求,成为一种妇女参与经济的好形式。惠南镇双店村第一个参加惠南姐妹合作社的一位农村妇女说,“由于身体虚弱,过去只能在家里怨天怨地,经济困难。自从参加村里合作社活动,做手工针线加工,我才有了活干,一个月也能挣到500多元。这样既能帮助丈夫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也能做好家务事。虽然忙一些,可忙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快乐,一种幸福”。
妇女合作社以手工编织、缝纫等加工成玲珑别致的水晶工艺品、五彩缤纷的丝网花、披巾、围巾以及抽纱刺绣、布艺等为被褥、枕套主打产品,发挥了妇女们心灵手巧的特长,受到社会的欢迎。有次上海汇丰银行行长来女子学院考察,学院将乐帮姐妹合作社制作的工艺品作为礼品赠送。第二年是该行140周年大庆,他们点名要乐帮姐妹合作社制作一个用绒线手工编织《HABC》英文字母的汇丰银行行标。她们做好后配上镜框送去,银行非常满意,向该作品的作者——乐邦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副社长马金女赠送了一件十分精美的小礼品。
妇女合作社虽然一开始收入不高,但却是进行学习提高手工编织技术,发挥妇女聪明才智,陶冶妇女思想和艺术情操的场所。过去她们不少人是每天在麻将桌子上“输”,现在她们每天都在合作社里“赢”,少则十几元,多则二三十元,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经济活动,重新找回了自我、自立、自信、自尊,赢得了家庭和睦和社会的尊重。一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外来媳妇千里姻缘嫁到了既繁华又陌生的大都市,在上海几次找工作处处碰壁,不禁心灰意冷,觉得一辈子没有希望了。参加了女子学院的“抽纱布艺刺绣”的专业班培训,看到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还得到了意大利企业家协会的称赞,心里不知有多开心。她表示要努力把合作社办好,还要回报社会,让家乡的姐妹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发展妇女手工编织合作社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受到了社会和国际合作组织的充分肯定。上海东方电视台爱心剧场、上海电视台新闻坊、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中国合作经济网、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支持和推广他们先办学、后办社,帮助弱势妇女就业的经验。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王翠玉艰苦办学和热心组建合作社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先后多次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去年又荣获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奉献精神奖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授予的《工合奖2007》荣誉奖。
调查人:姚康镛 吴兆铭 陈凤卿 张如秀
骆德芸 王志鸣 程 颙
执笔人:张如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