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文化融合的硕果
——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传承创新民族乐器文化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创建于1958年,目前从业人员有600余人,生产古筝、琵琶、二胡、阮、月琴、柳琴、扬琴、马头琴、笛、箫、笙、马林巴、锣、鼓等100种,年产各类乐器15余万件。企业以“敦煌”品牌在中国民族乐器界久负盛誉而著名,是目前我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中生产规模大、品种齐全、技术和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国同行业总值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国有、集体企业陷入过去计划经济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这个老集体企业却在市场经济中独领风骚,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尤其是近10年来,企业与港商、上海南汇、河南兰考等合作设立了3个控股子公司,年销售收入增加3倍,年利润增加10倍。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企业代表上海参加北京“中国故事”“祥云小屋”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悠久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一、挖掘民族乐器的文化宝库,发挥集体经济的产品和人才优势,创造消费,引领民族乐器市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乐产品发展也有过曲折的历程。打开国门后,过去被禁锢的西方音乐输入国内,一时“钢琴热”、“提琴热”,各种考级、大赛风云突起,而民族音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企业原来二胡、琵琶、笛子等主要产品市场萎缩,生产下降,到1998年企业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仅10多万元,其中还包含店面出租的收入。企业面临经营方向和发展方式的生死抉择。
厂领导班子怀着传承民乐文化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运用品牌战略,对民乐发展的环境和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识到:本企业生产的民族乐器,以中国文化瑰宝——“敦煌”作为注册商标,更是对五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这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
通过市场和同行业优势的对比分析,他们认识到,古筝历史悠久,音色悦耳,容易学,产品附加值高;企业又有古筝制作的优秀品牌和人才宝库,就能够成为引领市场,开发产品,创造消费的强者。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决定以把古筝、二胡和琵琶作为拳头产品,尤其把古筝列为重点发展的产品。面对当时的种种议论,他们以传承中华民乐文化为愿景,让古筝制作的高手走上讲台,介绍制琴的技艺,与社会各方交流文化;他们开发利用河南兰考种植的泡桐树为原料,制作成优质琴的面板,合作建立古筝生产基地,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他们投资400万元引进购置先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不懈的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13年来,企业年产古筝从3000台扩大到4万台至5万台,目前企业40%~50%的利润来自于古筝业务。古筝在民乐市场中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庭的“宠儿”,还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在今年奥运会上,有些国外的运动员喜欢到上海“祥云小屋”,学习演奏“敦煌”古筝。古筝独特的音乐魅力,被人们称为“中国式的钢琴”。
二、拓展“敦煌”乐器文化的内涵,坚持合作共享的理念,创新文化营销,开辟企业产品文化融入社会的多种路径
该厂生产的敦煌牌乐器属于民族文化类产品,它是民族音乐演奏、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器具,然而,民族乐器的发明、制作、演变本身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结合企业产品特点,转变发展方式,以拓展产品文化内涵为抓手,创新文化营销方式,将民乐制作文化与产品展示、演艺、教育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促进企业产品文化融入音乐学院、大剧院、博物馆以及社会的公益活动等各个领域。
多样化文化营销需要以多渠道合作为前提。“敦煌”乐器在文化营销中,坚持集体经济“携手合作,共享利益”的理念和制度优势,顺应了现代社会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些年来,企业通过新闻媒体为传播途径,提升“敦煌”乐器文化内涵,主动策划并直接参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寻求产品自身特点和消费群体需求特征的最佳结合点,使企业产品文化与社会沟通,千方百计培育“敦煌牌”民族乐器的忠诚消费群体。具体做法:
一是整理文献资料,编写民族乐器书籍。他们向企业内部及社会各方,广泛收集民族音乐和器材的相关史料及实物,通过研究和整理,编印了《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馆藏目录》、《敦煌国乐》、《敦煌传真》、《敦煌古筝100问》、《弓弦南北》、《敦煌乐韵》、《筝艺》、《图说琵琶》、《海上筝坛》等书刊。这些书刊详细介绍“敦煌”乐器的经典产品,历史的演变轨迹,独特的制作技艺,受到专业工作者的好评,还被上海音乐学院收藏,成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二是举办展示会,发掘库藏、民间收购和仿制三管齐下。他们先后与闵行区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合作设立民族乐器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介绍中国乐器的历史,展示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今年奥运会举办期间,企业代表上海参加了由第29届奥委会和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在“祥云小屋”里有奥运笛、仿唐四弦琵琶、金饰古筝等30余件各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展出,还有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1963年“上海之春”大奖赛夺魁使用的二胡。企业“敦煌新语组合”现场演奏江南丝竹《欢乐歌》、《三六》等等。
三是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营销走向国内外。2001年他们与上海电视台联合举办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千筝和鸣—中秋文艺晚会”。一千名选手同时演奏古筝曲,规模之大、场面之辉煌,在当时创下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之最。2006年7月企业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赴新加坡成功举办了“华乐风采—民族乐器大展”。
四是组成“敦煌新语组合”,宣传了“敦煌”品牌,提升了企业形象。几年来,他们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帮助下,招收了一批应届毕业生,并从一些专业团体引进了一些专业演员,组成“敦煌新语组合”女子民乐队,邀请著名演员指导,带队到全国巡回演出,并在上海举办星期广播音乐会专场。
五是建立了“敦煌音乐教室”,成立了敦煌艺术学校。让民族音乐“面向全球,走进院校,走进社区,走进平民大众生活”。2006年7月“敦煌音乐教室”首先在新加坡设立。目前有国内外敦煌艺术学校1所,“敦煌音乐教室”共有58个,其中国外有12个。敦煌艺术学校和“敦煌音乐教室”是开展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华夏民乐文化的一个平台,也是企业从推销产品的品牌战略向教育领域延伸,实施服务贸易创新的探索。
在灵活多样的“敦煌”文化营销活动中,出现企业、政府、院校、社会等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的喜人景象。这些成功举措,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为民乐文化普及、传承和中国民族乐器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企业通过文化营销活动,体现了集体经济对社会的责任;民族音乐文化和集体经济文化优势的融合,树立了集体经济改革开放的新形象,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完善劳动要素差异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制度创新,促进“敦煌”乐器的创新发展
集体企业是员工自己的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体合作经济的封闭性和“二国营”的模式扼杀了企业的活力。企业人员老化、设备简陋、资金缺乏成为老集体企业发展的瓶颈。近10年来,企业抓住市场经济的机遇,采用股份制运作社会资本的活力,优化企业物力和人力资源配置,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企业运用公司制的形式,将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发展。除与河南兰考县建立的上海牡丹乐器有限公司外,先后与港商合作建立上海敦煌乐器有限公司、在上海南汇合资建立瑰宝乐器有限公司。在投资设立的每个企业中,民乐一厂以51%出资控股,选派一批经营、技术骨干,传授技艺,加强管理,保证“敦煌”乐器的制作和服务的质量。2007年,投资企业上海敦煌乐器有限公司完成销售额占总数的21.4%;上海瑰宝乐器有限公司完成销售额占总数的14.3%;河南兰考县上海牡丹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完成销售额占总数的14%;企业50%的销售额来自母体。这3个公司吸纳社会劳务人员370多人,是母体企业职工人数的1.6倍。
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素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源头。近10年改革发展中,企业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但没有把一个职工推向社会,尊重人的价值和发挥每个员工的长处,成为企业领导共同的理念。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改变老集体企业的封闭性和“大锅饭”,采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方式,优化员工队伍结构;按照职工劳动要素差异和贡献大小,形成岗位工资、年薪、津贴等灵活多样的劳动参与分配的方式:
一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建立岗位工资制度,充分发挥老职工的作用。民族乐器技艺的积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一个能熟练掌握工艺并具有一定音感的中级工,一般都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些技术工人制作技艺的不易替代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对职工的职前培训、岗位培养很重视,长期开展民族乐器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及评审工作, 企业依靠厂里原有的技术人员培训新引进的大学生,还开办了全国唯一的民族乐器中专班,重点培育民族乐器制作新秀。企业经常组织职工技术培训,鼓励生产一线职工提高技能。目前企业有中级工31名、高级工16名、国家级技师2名。高级工、中级工占企业人员的近20%。在企业中高级技师享受副厂长的工资待遇,技师享受副科级的工资待遇。职工提高技术等级,工资收入也相应提高。近10年来职工年人均收入提高了2.7倍。
二是积极引入和培养年轻的有文化有专长的骨干力量。近年来,企业先后引进几十名大学生。企业对引进的大学生采用年薪制,按照市场人才价格确定年薪,还能享受企业员工的各项福利。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企业产品文化营销和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引进的大学生分别在物流、财务、设计等管理和技术岗位工作,逐步成为企业骨干。尤其是“敦煌新语组合”的专业人才,这支演奏队伍在国内民乐界有较高的水平。企业根据他们演奏的技艺水平、活动次数、社会反响等因素,以劳动贡献大小发给特殊演出津贴,用事业和机制留人。这些年轻人为企业树立社会形象,为敦煌乐器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作出很大贡献。
市场经济为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创造了条件。他们为了提高企业民乐文化的含量和社会知名度,聘请了民族音乐界陆春龄、闵惠芬、刘德海、许国屏等80余位专家、教授、著名演员作为企业技术顾问,成为企业改革发展,民乐文化传承创新的智囊团。企业创造条件,让技术人员参加有关民乐专业的学术活动,了解民族音乐发展的趋势和新的变化,帮助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高业务素养和能力,充分调动企业设计、制作和演艺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企业文化的水平和层次。
企业领导班子是资源优化配置领军人。厂长经常说,自己的工作,就是让每个领导成员很好地发挥作用。10年来,企业领导成员6人,班子稳定,团队互补,书记长期在企业工作,熟悉经济工作,兼任生产副厂长,其他3名副厂长分管材料、管理、文化营销等,各负其责,保证厂长的全面工作开展。他们带领中层骨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隶属于文教联社,他们积极争取联社的指导。联社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放手支持,资源共享,对经营者任用、考核和激励的监管,成为企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
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工程,利益机制成为民族乐器传承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这些年来,企业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生产的民族乐器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还开发了微型乐器、巨型乐器、时尚乐器和一批极品、高档产品,如:象牙琴、极品二胡等,使“敦煌牌”民族乐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了文化收藏价值。
企业注重民族乐器现代化、国际化,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力度,运用当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速民族传统工业的改造,对木材加工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良,成功开发了奥运版电声二胡、10余种马林巴打击乐器,高、低音阮等新产品,从而使“敦煌牌”民族乐器在国内外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群体的青睐。
传承是民乐的基础,创新是民乐的灵魂。同样,对于城镇集体经济来说,将集体合作经济的制度和文化优势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调查人:姚康镛 吴兆铭 陈凤卿 张如秀
骆德芸 王志鸣 程 颙
执笔人:姚康镛 程 颙